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3003 6
2006-02-17
<P ><FONT size=5>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万亿负债想到的,关于社保基金体系的思考<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o:p></P>
<P ><FONT size=5>昨天上网找李绍光的那篇文章,竟然还是属于保密内容,我只能以“变态”这两个字来形容这种保密制度。于是找到了昨天转载的那两篇文章,总的来说,这两篇文章都是同一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联系性,而对于划拨国资,对于我来说属于高度敏感的话题。由划拨国资,我联想到最近一直萦绕在我胸中的一个疑问,社保基金的体系应该是怎样的?当然这个题目的确是很大了,但是起码我们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制度构架,如果在一个错误的制度构架中,永远得不到正确的结论来。在此,我谈谈我自己的想法。<o:p></o:p></FONT></P>
<P ><FONT size=5>在我看来,一种好的制度应该是激励相容的,也可以说是互相制衡的,如果一项制度不能满足制衡的条件,在其中的某一方具有超然的优势的时候,那么这种制度并非是有效的,具有优势的一方必然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来首先谋求自身的利益。如果上述关于制度的假设能够被认可的话,下面我将分析社保基金体系的构架。<o:p></o:p></FONT></P>
<P ><FONT size=5>对社保基金体系来说,这一制度构架应该包括如下四点:<o:p></o:p></FONT></P>
<P ><FONT size=5><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基金制度设计者<o:p></o:p></FONT></P>
<P ><FONT size=5><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基金的政策执行者<o:p></o:p></FONT></P>
<P ><FONT size=5><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基金的运行者<o:p></o:p></FONT></P>
<P ><FONT size=5><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FONT>基金的监管者<o:p></o:p></FONT></P>
<P ><FONT size=5>理论上讲,这是构成基金体系的必须的参与者,而且这几个方面应该是分立的,任意二者的合而为一都可能导致某一方的败德或者垄断行为。从而产生混乱。<o:p></o:p></FONT></P>
<P ><FONT size=5>在我看来,这一制度的设计者应该属于全国人大或者国务院,目前我们的确面临一个法律上的缺失,至今我们没有一部具体的关于社保基金的法律,而且,在我国形成一种制度的惯例就是由主管部委负责牵头对一部法律法规进行指定,虽然这种方式看起来更易于管理或者能够更直接的发现问题,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弊端,这几乎无法消除主管部委在法规中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虽然这种法规的制定最后要经过国务院研究批准,但是这种主管部委负责的制度并不能完全消除上述现象。因此,全国人大及其专门的委员会应该成为这项制度的最终设计者。<o:p></o:p></FONT></P>
<P ><FONT size=5>其次,制度的执行者,当然这个很好理解,应该是政府以及政府负责部门,但是还是存在一个问题,是有单一部门负责,还是由多个部门负责的问题,中国的社会保障可以说是涉及部门较多的,最主要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其次,包括卫生部,教育部,农业部,建设部(住房公积金),国家生产监督管理局(工伤保险),等等,以至于全国总工会和残联、妇联也可以参与其中,这样一个庞大的政府部门,对于形成全国的统一社会保障制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成立一个部际的联席会议体制(由主管的国务委员或者副总理负责)应该是一项比较好的解决方案。<o:p></o:p></FONT></P>
<P ><FONT size=5>第三,基金的运营者。目前看来只有一个机构成为合格的运营者,这就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它是由国务院成立专司社保基金运营的机构。虽然目前地方社保部门同样持有一笔社保基金,但是地方社保部门并没有被赋予基金运营者的地位,制度上的严格限制使得他们持有的社保基金严格的限定于购买国债和银行存款的范围内。<o:p></o:p></FONT></P>
<P ><FONT size=5>第四,基金的监管者。从书本上看,这一监管者包括财政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审计署。但是我并不认为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具有监督的意愿,因为与社保基金理事会一样,他们同属于国务院管辖,那么起码在国务院的层次上,他们的意志可以获得统一。因此,合格的基金的监管者应该属于全国人大和审计署。包括第三方的监督机构,比如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这样才能确保监督的公允性。<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o:p></P>
<P ><FONT size=5>有了上述一个体系,那么对于社保基金来说,从流程来看应该是比较明确了。首先,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制定关于社保基金运营的法律法规,而具体的执行部门应该属于一个部际的联席会议,分派到各个具体的执行部门。资金通过社保中心收取后,上缴给全国社保基金会,社保基金会负责基金的运营,资金的支取也通过全国社保基金会向社保中心支取,而对于社保基金会的监督则是独立的审计署和全国人大以及第三方的审计机构。<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o:p></P>
<P ><FONT size=5>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如下几个方面:<o:p></o:p></FONT></P>
<P ><FONT size=5>首先,取得了权利上的制衡,制度的执行者,基金的运营者,全程受到了监督,其中任意方并没有过多的权利,虽然制度的执行者具有执法权,但是却不能获得资金,同样,资金的运营者虽然可以运营资金,但是受到多方的监督和制约。最终成为基金的有效运营。<o:p></o:p></FONT></P>
<P ><FONT size=5>其次,消除了制度上的有偏,在制度设计上,打破了现在社会保障部对于制度设计的主导权,新的制度设计并不会偏向于社会保障部的权利的获取,而是一种制衡的制度。<o:p></o:p></FONT></P>
<P ><FONT size=5>第三,分散管理与集中运营相结合。分散管理,分散运营是造成社保基金运营效率低的原因。为了避免分散运营的制度缺陷(社会保障部门成为社保基金的政策管理者、资金收支者和资金运营者),分散运营的社保基金被严格的限制于投资国债和银行存款,投资手段的单一使得基金的回报率非常低,这样低的一个投资收益率同样是使隐形负债动态的增加的一个原因,与此同时,也是对个人帐户的增值的一个隐患,所以分算经营并非是一种好的选择。由于全国社保基金会并没有分支机构,那么统一归于全国社保基金会管理就成为这种制度的不二选择了。<o:p></o:p></FONT></P>
<P ><FONT size=5>最后,最主要的,是能够减少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减少隐形负债的规模。隐形负债目前看来是不断变化的。当然变化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拖欠个人帐户部分的增值额,这部分不能不算,而且拖欠的越久,规模就越大,资料上说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00</FONT>亿,按比较保守的投资增长率就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来说每年都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80</FONT>亿,这笔账可是个不小的数字啊,社保基金缺钱,但是不能老是问国家要,自己想办法提高运行效率是必要的。否则,不管多少都问国家要,国家也是负担不起的啊。所以,提高运行效率是必须的,不仅能解决现在的问题,还是将来制度成熟之后的必然选择。<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o:p></P>
<P ><FONT size=5>纠正几个误区<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o:p></P>
<P ><FONT size=5>分级统筹与集中运营并不矛盾<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o:p></P>
<P ><FONT size=5>分级统筹也可以说是分级管理,也就是说,各省市的统筹标准不同,各算各的帐,这与资金的集中运营并不矛盾,在资产负债上,作为地方社保部门的一项资产(应收科目),而在全国社保基金会这里则作为负债(应付科目)就行了,但是社保基金会的统一运营,可以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投资,从而实现资金的更有效利用。<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o:p></P>
<P ><FONT size=5>国资的分级划拨与集中运营并不矛盾<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o:p></P>
<P ><FONT size=5>国资管理的新体制是一级管一级,地方国资部门也有了出售上市国有股分的批准权和支配权,那么有可能出现地方国资部门在地方政府的命令下将资产转移给当地社保部门的可能,统一管理就是有这个好处,可以避免地方社保部门无力管辖的麻烦,因为地方社保部门可以将股份作为出售给全国社保基金会从而产生本地资产的增加同时作为形成全国社保基金会的负债,同时让全国社保基金会作为资产的经营者,好像更具有说服力。<o:p></o:p></FONT></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o:p></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17 20:15:00
<P>同意你的部分观点,但是有些还有待商榷。</P>
<P>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8万亿的债务是估计到2033年产生的,还有二十年的时间给我们去弥补这个空洞,虽</P>
<P>然每年的债务都以约1000亿的规模增长,但是我想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许可以有能力承担部分债务,我看</P>
<P>中科院的报告,2030年也许中国的GDP可以升至世界第三位。关键不在于预测的资金缺口,而是现在的空账</P>
<P>运转问题。我个人的观点如下:</P>
<P>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源于时间的界定,即97年是一个分界,现在最难受的就是所谓的“中人”,事实上</P>
<P>是他们承担了97年前退休的人的养老金支付。由于中国的社会保障中先收现付制已经无法满足巨额的资金需</P>
<P>求,所以我们转向了一定程度上的“基金制”,即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其中个人账户的部分资金用于支付</P>
<P>97年前退休的人养老金,所以个人账户出现赤字,即所谓的空账。由于中国在制定政策时选择了高征收率,</P>
<P>所以我们现在试图提高征收率的做法根本不现实,企业已经无法负担如此沉重的支出,所以我们只求通过</P>
<P>适当的降低征收率同时扩大征缴面来扩大每年的收入,根据计算这种方式从数字上是能弥补亏损的。</P>
<P>第二,过年时看报纸,个人账户的11%已经降到了8%,虽然没有降低或提高个人的负担,但是这确有助于</P>
<P>增加对社会统筹的支援,这也是向以后基金制过渡的一个形式,对弥补历史欠帐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从</P>
<P>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中国经济的增长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如果对财政资金有更好的预算支配,相信中国的</P>
<P>社保资金不会出现某些人所谓的惊人数字——9万亿!我们承认我们的社保资金数量不够,但是这决不意味</P>
<P>着我们的未来是迷茫的,毕竟中国的巨大人口数字可以让任何一个对此婆妈的国家闭嘴。</P>
<P>第三,用国有资产的拍卖来增加社保资金是一直存在的事情。但是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如果说这是唯一的、</P>
<P>别无他二的选择,但是尽管这样我们也不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国有资产已经在权贵私有化中大量流失,</P>
<P>如果再以某种形式去运营,结果是相当危险的,我不知道“运营”这个词是谁发明的,资本的运营实际上</P>
<P>是一种赌博,在资本市场的所谓的科学的买进和卖出依然不能否认运营是一种的投机行为,用全体劳动者的</P>
<P>汗水成果去为某些人的利益而博,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P>
<P>第四,你所说的社保基金的运营,我是持保留意见的。固然按照你所说的,可以成为社保资金的一个渠道,</P>
<P>但是我们面度现实,在股市持续下滑,在泡沫领域的四处磨灭,在国有经济艰难维持的情况下,我们不足</P>
<P>2000亿的社保基金如何才能保值和增殖?除非我们去买彩票,而且老天幸运的给了我们机会!中国社保资金</P>
<P>的缺口巨大,但是不是不可以弥补,我始终相信只有国有企业的壮大和发展才是解决中国社会保障的根本出</P>
<P>路,解铃还需系铃人!</P>
<P>个人意见,仅供参考。</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7 23:59:00
支持2楼的意见,社保基金缺口肯定存在,最根本的办法是要用飞速的经济发展战略将其抵消掉,否则一切都是杯水车薪,,社保基金运营其实本质上根本就不应存在,世界上不会有免费的午餐,基金运营必须盈利,天下谁能保证?日本运营的巨大亏损就是例子,,规规矩矩买国债吧!!!另外,变买国有资产?看看前苏联吧,民间资本没有足够能力吸收这部分资产,结果将是国有财产成为私人或外国势力的午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8 12:27:00
<P>看了2楼的帖子,其实我俩的意见有严重的相关性!</P>
<P>我个人是不同意将国资直接给地方社保部门的,之所以写这片文章,只是因为李绍光以及很多人,都支持直接划转国资给社保部门,我的观点是一个折衷的观点,也就是说,即使允许国资进入社保基金,那么也必须形成一个能够互相制衡的治理结构!</P>
<P>对于基金的运营,我的观点与2楼不同,我想详细写篇文章,关于社保基金的运做模式,我梳理一下。但是提供几个数据,“2005年央企利润6276亿同比增长27.9%”,<a href="http://finance.sina.com.cn/g/20060124/00002300182.shtml" target="_blank"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60124/00002300182.shtml</A>,<a href="http://www.ccn86.com/news/pioneer/20060120/19571.html" target="_blank" ><FONT color=#cc0033>2005年国开行</FONT><FONT color=#551a8b>共发放贷款7702亿不良率降至0.87%</FONT></A>,<a href="http://www.data.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29" target="_blank" >http://www.data.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29</A>,我想这两个数据,应该让你对,社保基金的运营增加信心。</P>
<P>政府不是无底洞,自立更生是关键!</P>
<P>股市赚钱有风险,仔细权衡可投资!</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9 12:05:00
<P>致dv人:我只是表明社保资金的缺口是巨大的,是需要用一个统筹的方法来消除以致缓解的,但是我并没有</P>
<P>要强调用飞速的经济增长来弥补这个缺口,我们都知道,中国粗放式经营已经大量浪费了石油、天然气、钢</P>
<P>铁、水、铁矿石、电解铝等战略性资源。如果强调更高的经济增长,我想至少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P>
<P>发展战略的,并且能否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我还保持一个怀疑的态度。恰恰相反,我以为中国未来几年的</P>
<P>发展更应注重调整,都说中国是渐进式改革,可是中国20多年的发展却实现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才能实现</P>
<P>的,那么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承认我们是渐进式的改革,当然如果非要比较苏联的激进私有化,那么也只能</P>
<P>说中国稳定的集权制度和小农经济保证了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现在收入差距、城乡差距、社会保障</P>
<P>还有就业问题、社会治安都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国有资产流失的讨论中,在人民内部</P>
<P>出现“新社会运动”——《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的情况下,在盲目甚至过分的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P>
<P>没有实现“蛋糕做大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的情况下,调整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当然调整不是有</P>
<P>些人所谓的“反改革”,而是一种反思。</P>
<P>致楼主:那些数字我已经查看过了,可是有些地方我想明确一下,“2005年央企利润6276亿同比增长27.9%</P>
<P>”那么以此为基础的税收收入又是多少呢?要知道中国社保基金的缺口是多么庞大!第二,国开行的不良贷</P>
<P>款率低又有什么用?一种惊喜?要知道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举步维艰的情况下,社保资金的“运营”是多么</P>
<P>无力,今年9月工商银行就要到香港上市了,大概融资780亿人民币,但是这是为了消除不良贷款和自有资金</P>
<P>的补充。国开行的低比例和社保资金的运营没有什么本质联系;第三,我不是不认为社保资金“经营”的重</P>
<P>要性,而是我认为这有点“为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感觉,我们现在应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经营,现在</P>
<P>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社保基金的管理和经营是一</P>
<P>个比较具体的操作,我不太熟习,如果方便,请上传共享一下。但是我想2000亿的社保基金,为了弥补8万</P>
<P>亿的缺口,这得翻多少翻啊?</P>
<P>个人意见,仅恭参考。</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9 16:00:00
<P>to 熟人:</P>
<P>一个不太准确的数字,2005年中国的税收收入超过了3w亿,中国的转制成本也不是一次性释放的,而是到2033年,逐渐释放的,大概是每年1k亿的速度逐渐释放,这个应该没问题吧。</P>
<P>我列举的两个数字的原因在于,我想,央企每年赚那么多干吗?我们的改革要求政府从竞争性的领域中推出,现在看来不是退出的问题,而是干预市场的问题。国家的财政体制正在向公共财政靠拢,国企那么多利润,我不认为是件好事。与其这么多钱,不如让社保基金持有部分央企的受益权。</P>
<P>第二个数字是关于国开行的,如果您了解国开行,会发现它的投资业绩非常好,而且赚钱很多,我想,既然它能投资这么好,为啥不让社保基金的钱委托它去投资?</P>
<P>四大国有银行经营的失败,并不一定代表着社保基金运营一定会惨淡经营。因为4大国有大多是历史性欠债,还有n多质量的客户,但是社保基金运营可以大手笔。另外,您如果了解工行上市的话,社保基金也要成为其战略投资者的消息您应该知道吧。</P>
<P>目前中国仍然有做的很好的金融机构,比如国开,社保基金只要会经营,照样可以高收益。</P>
<P>我不认为社保基金的运营会干扰国资的包值增值,一个是国资委管,一个是社保基金理事会管,应该没太大关系。</P>
<P>社保基金做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的仔细整理整理,但是目前一些商业银行比较bt,监管的也很严格。好多东西是屋里看花。</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