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与外行人进行“跨专业沟通”?
一家三口出国旅游,在机场候机厅,你想利用起飞前的一段时间处理完最后一批邮件,而一直在旁边好奇东看西摸的四岁儿子问了你一个问题:“爸爸,飞机为什么会飞啊?”
按照育儿书,你本该惊喜一下,小孩子提出一个好问题,就是找到答案的第一步。
更何况,这个问题也许一般家长有点困难,但对于重点大学工科毕业的你而言,实在是小菜一碟了。
可就在你张嘴的那一瞬间,你犹豫了,难道你打算跟一个4岁的孩子从“伯努利原理”开始讲起吗???这个难度一点都不亚于毕业论文啊……
于是你下定决心,这次先用“教科书般的标准答案”混过去,下回有时间再做个好爸爸:
“飞机能飞起来,是因为机翼的形状比较特殊,导致上表面气流比下表面更快,上表面的压强就小于下表面的压强,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产生了升力……”
趁孩子欢天喜地地跑去告诉妈妈答案,你赶紧换了个座位,头埋得更低了。
可孩子一转眼就忘了刚才的答案,又跑回来问了你一遍。
你忽然意识到,干嘛要纠结于自己的专业背景,并不是每个爸爸都知道飞机飞行的原理啊,你如释重负,说出了这个年纪的孩子一定能懂的解释:
“因为飞机有翅膀啊。”
啊,世界清静了。
但你内心的不安却丝毫没有减少:这个回答没毛病,飞机能飞确实跟翅膀有关,但你明明知道,这个回答纯粹是在误导孩子。
此时,你多么希望自己是个文科生,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给出大部分爸爸妈妈的回答:
“问你妈(爸)去。”
一个孩子问出的问题,两个大人也回答不了;一个非专业人士想知道的答案 ,得要十个专业人士来回答。
不过反过来说,专业人士能向外行人介绍明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算是一项“稀缺技能”。
之前我提醒大家不要当办公室里随叫随到的“救火队员”,这一句话还有一层意思没有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你的专业能力除了要在解决问题中体现,更要利用“跨专业沟通”让别人知道你干了些什么。
这一点在职场上非常重要。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职位,就算一直坐在一个办公室里,他们也未必知道你到底专业在哪儿?而一般人对不理解的东西,总是倾向于轻视:
软件工程师嘛,不就是把人家的代码拿来改改吗?还每次都整出一堆Bug。
媒体企划嘛,不就是和媒体拉拉关系,做个媒体排期嘛。
HR专员嘛,不就是算算加班费、发发福利费,随便扯些没用的蛋吗?
有一句话说“把事件做专业,并让所有人知道”,在职场上,后半句常常比前半句更重要。真正厉害的专业人士,不只是让同行佩服,更重要的是让同事和上司理解你工作。
2
放弃专业词汇等于“裸奔”
专业人士和外行之间有两个层次的区别,外在层次是一套由专业词汇组成的表达系统,内在层次是这个行业的专业思维。
先看“外在层次”。
从大学到工作,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没有任何专业”的高中毕业生,到一个“行业经验丰富,却忘了怎么跟普通人沟通”的专业人士,这个过程中,无数教科书、论文、实践案例、专业交流,把你的大脑武装成一个“解决专业问题的钥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一套专业词汇体系。
比如,网上流行的“广告公司4A腔”:
"Michelle啊,你这个Q是怎么回事啊,现在才十几K生意,commit这么少,funnel也看不到,甚至forecast一点也不准,你这样下去不仅bonus拿不到,base pay都困难,这种performance对的起你这么高的package吗…… "
就我在广告行业的经验而言,上面的话虽然夸张,但并非瞎编,这个行业是纯粹的“舶来品”,很多广告专业词汇的意义,想要找一个对应的简单中文,既无必要,又很麻烦。
专业词汇的作用是把一套复杂的意义凝聚成一个“词汇”,加强专业对话中的“意义密集度”,提高对话效率。
可当专业人士习惯用这套词汇体系思考、交流时,他们的大脑也被这套体系改造,以至于无法回到普通人的状态中。
所谓“高效率”其实也是“偷懒”的代名词,机场爸爸的第一次回答中的“压强差”、“表面气流”、“升力”,他明知这些“高密度意义”的词汇对于一个四岁孩子而言,毫无意义,但仍然使用它们,正因为长期的专业训练让他们无法将其还原成日常话语。
沟通是从受众的角度开始,这种沟通,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专业人士放弃了沟通——反正你们也听不懂,听懂了也无法判断,就别来烦我了!
很多时候,专业人士都将与外行沟通视为“工作的累赘”,宁可单独加一个晚上的班,因为如果放弃了这套长期训练的语言体系,相当于“裸奔”。
不过,比放弃专业词汇更难的,是放弃专业思维——前者只是很麻烦,后者从理论上说,是不可能的。 
3
外行的“单维度思维”
我这个“文科生”在写这篇文章时,为了搞明白“飞机为什么会飞”,看了知乎上的一堆回答,每一次我好像理解了其中的原理之后,马上就会有“专业人士”来打脸。
一个人用“伯努利原理”去解释,另一个人就会说这个原理完全解释不通,第三个人会说这只是一个原理,只能用于解释一个单纯物理现象,而不是一套复杂的技术体系。
有人用机翼的形态解释,马上就有人举出一个反例,并指出现代飞机的形态差异足以让任何单一解释失效。
即使这些答主并非都是专业人士,但我认为,“飞机为什么会飞”这个问题,一定是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维度的复杂系统”——这正是专业思维与外行思维的不同。
一个外行人在提出“飞机为什么会飞”一类的问题时,他们总是期待这是一个“单维度思维”的问题。
“单维度思维”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归结为某一个因素,并认为,只要搞清楚这个因素,就能得到专业的解释。
“麻蛋,要这么简单,我花四年大学去学?”专业人士对此感到了莫大的污辱。
但外行的要求并不过分,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外行也是他自己专业的专业人士,他的认知资源绝大部分都分配到自己的专业中,自然希望其他专业问题都是“单维度思维”。
因为“单维度思维”是正常人最容易接受的日常思维模式,所以,一部分专业人士因为外行人的这个“脑短路”而拒绝与他们沟通,但另一部分专业人士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利用普通人“单维度思维”的特点,给他们粗暴洗脑。
营销理论中有一个“UPS(单一销售卖点)”的传播理念,就是只反复强调产品诸多利益点中“最容易打动用户”的一个点,这是很多营销大师“一招鲜,吃遍天”的手法:
20年前:挺拔身姿,用某某矫姿带
10年前:用最贵的手机,就是成功人士——某某钛金手机
现在:制茶大师手工炒出来的茶——某某茶
机场爸爸的第二个答案“飞机会飞,是因为它像鸟儿一样有翅膀”同样如此。
专业人士利用外行的“单维度思维”忽悠他们,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效果并不能持续,同样不是个好方法,但它确实给了专业人士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