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1973年出版的《人类知识原理》(乔治.贝克莱著)中小编写的前言,把贝克莱的唯心主义思想概括得相当全面,相当精彩,全文拷贝如下:
需要给商务印书馆的小编订正一点——第一性、第二性的质这一划分,并不是洛克的原创,而是始于伽利略,被洛克继承,牛顿沿用,并在“第一性的质”中加入了“质量”。
牛顿认为,时间、空间、广延(长度)、质量这些可以做数学处理的物理量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第一性的质,是绝对客观的,任何人去测量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牛顿认为存在绝对的空间,绝对的时间,绝对的长度,绝对的质量,这个观念叫做“绝对时空观”。——后来的唯物主义还认为存在绝对的客观规律,绝对的客观真理。
颜色、声音、味道这些“第二性的质”是由第一性的质派生出来的,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后产生的印象,第二性的质是因人而异的。
商务印书馆的小编后面梳理得相当清楚——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哲学被休谟、马赫继承。
1916年马赫去世,爱因斯坦在悼文《恩斯特.马赫》中坦言“......从我自己来说,我至少知道:我曾直接地或间接地特别从休谟和马赫那里受到很大的启发。我请读者拿起马赫的著作《发展中的力学》,看看他在第二章的第6和第7节......”(《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所以,在文革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被归为唯心主义来批判的。当然,卡尔.波普尔在《猜想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第六章说贝克莱是马赫和爱因斯坦的先驱,也没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