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0776 11
2010-01-25
摘 要: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分支,该领域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着重从宏观总量角度分析货币政策效应的研究体系,强调对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及其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性的协调。本文从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数据选择和处理、原因分析、政策建议等角度梳理了国内外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目前存在争议的问题。  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统一性,研究现状
  一、前 言
  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分支,该领域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着重从宏观总量角度分析货币政策效应的研究体系,将各地区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纳入研究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分析框架中。货币政策的统一性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特性之一,然而货币政策的全局性又难以充分体现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差异,如何协调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及其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性,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面对的难题。宋旺、钟正生(2006)认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是指,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有差距,尤其是地区差距比较大的国家而言,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会在政策效果上产生差异,甚至会对部分地区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进而损害整体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焦瑾璞、孙天琦、刘向耘(2006)认为,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地区差别,是指不同地区面对统一的货币政策冲击时,在反应程度和时滞上的差异。
  近年来,最优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理论的发展以及欧洲经济货币联盟(Ee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EMU)的正式启动和欧元的诞生,推动了国内外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热潮。一方面是因为伴随着欧元区内货币的统一,欧元区各成员国让渡货币政策主权,由欧洲中央银行为所有成员国制定共同和统一的货币政策,而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的实践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而面临许多现实的挑战。另一方面,Mundell(1961)提出,最优的货币区不一定与国家边界重合,最优货币区既可能大于国界范围,也可以在一国国界之内。更多的学者开始去关注单一国家内部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不对称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内部,不同地区在货币政策的效果上存在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却越来越大。总体上讲,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局部推进的非均衡改革战略,实施由东向西逐步推进的“梯度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国整体经济的同质性逐渐被地区差异性所替代,区域间经济发展呈现非均衡性,由此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及由此引起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并且研究时间不长,主要成果均出现在最近两三年。
  本文拟从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数据选择和处理、原因分析、政策建议等角度对国内外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鉴于学者们的研究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就将经济学不同流派之间的争执延伸到本领域的研究之中,因此学者的方法和观点各异,研究结果纷繁庞杂,且存在许多广泛争议和互相矛盾的地方。本文还将着重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二、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基础
  1.最优货币区理论
  对于货币统一性的理论研究基础是最优货币区理论(Optimum Currency Area)。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单一标准。Mundell(1961)提出以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划分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在符合最优货币区条件的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异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以调整,要素的流动性是最优货币区内的平衡机制。Mckinnon(1963)提出以经济开放度,即一国生产消费中可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重,作为决定衡量最优货币区的评价标准;Kenen(1969)提出了产品多样化作标准;Ingram(1973)提出金融市场一体化标准;Haberler(1970)和Fleming(1971)提出通货膨胀的相似性标准。最优货币区理论后续的研究将重点转向评估加入一个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受时代的经济环境特征影响,也就可能带有难以避免的时代局限性。其基于工资的“货币幻觉”和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假设前提,反映出鲜明的凯恩斯主义特征。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理性预期被应用到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中,为OCA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从政策可信度、时间非一致性和政策规则等方面对货币联盟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成本进行了重新评价。格劳威(De Grauwe,2004)将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巴罗一戈登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条件下,分析各国是否选择加入货币联盟。该模型采用了理性预期假定,认为只有不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才会影响失业率。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若货币当局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政府宣布零通货膨胀率政策是不可信的。推广到开放经济条件下,假定由通货膨胀率和货币政策偏好都存在差异的若干个国家建立货币联盟,如果只是宣布固定汇率,则这种货币联盟是缺乏可信度的;只有建立完全的货币联盟才能赢得可信度。理性预期下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国内许多学者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而该理论的适用性是当前争议较大的地方。柯冬梅(2001)、宋旺等(2006)应用最优货币区的各项标准检验中国作为单一货币区的最优性,结果均表明认为中国还不是最优货币区。对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分析基础具有的局限性,张晶(2006,2007)指出最优货币区理论本身评判标准存在问题,且最优货币区理论所强调的货币区内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可以抵消冲击的观点也不符合现实。此外,最优货币区理论是建立在货币非中性、货币供给外生性的前提条件下的,而国内学者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因此,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存在现实性和前提性不足,地区经济结构差异不能有力地解释我国货币政策产生的区域效应差异问题。
  2.货币学派的圣·路易斯方程简约式模型
  研究货币与实际产出关系的一个直接与简单的方法是观察货币供给与实际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1968年,Andersen和Jordan首次提出“圣·路易斯方程”,他们利用单方程结构式模型分析了狭义货币量、货币基数,以及高就业的联邦政府收入、支出和赤字对收入的影响。在此方程的基础上形成了货币主义学派的简约化模型,成为衡量货币和财政变量对名义收入影响的一种重要方法。货币学派主要运用圣·路易斯方程的简约式模型进行研究,认为货币冲击会引起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波动,尽管可能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差别。圣·路易斯方程的具体形式为:
        (1)
  其中,Y代表名义国民收入;M代表恰当货币总量的过去值和现在名义值的向量;G代表恰当财政变量的过去值和现在值的向量;Z代表其他自变量的向量。
  对圣·路易斯方程简约式模型而言,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是难以反映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由于同时存在许多关于同一问题的竞争性经济理论,因此模型选择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三是模型中变量关系是单向的,模型无法反映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动态互动反馈关系。
  3.货币政策产生区域效应的主要传导渠道
  国内外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寻找原因,即研究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何种渠道最终对各地区经济产生差异性影响。不同学派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分析都可以归结为对货币政策传导区域差异的解释。
  从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角度,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包括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均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通过“货币途径”完成的,因而被统称为“货币渠道(money channel)”。这种观点认为经济中只存在货币与债券两种资产,银行贷款和债券可以相互完全替代,金融市场仅靠价格(利率)便能出清。另一种理论则被称为“信贷渠道(credit channel)”,信贷渠道并非是完全独立、孤立于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而是对传统理论所强调的利率效应(资金成本效应)的放大和扩展。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理论认为:金融资产包括货币、债券和银行贷款,贷款和债券不可相互替代,货币政策不仅影响一般利率水平,还通过改变外部融资额外成本(所谓额外成本,是指内部资金成本与外部融资成本的差额)影响银行信用可得性,使投资发生变动,进而影响真实经济活动。一般把信贷渠道分为银行信贷渠道(bank lending channel)和资产负债表渠道(balance-sheet channel)。
  (1)利率渠道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传导过程是经由利率和有效需求的变动完成的。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渠道产生区域效应,体现在各区域产业结构对利率敏感性的不同。许多研究表明,制造业/工业相对服务业、农业对利率更为敏感。因此,如果一个区域的工业等利率敏感性较高产业的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例较大,则货币政策冲击对该区域的影响就相对较大。此外,如果一个地区有较高的资本一产出比,那么货币政策在该地区就有相对较强的影响力。因为预期利率的变化对于高投资地区来讲是很重要的,微小的利率变动都将较大地影响到资金成本的变动。
  (2)汇率渠道
  汇率作为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在开放经济中,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汇率水平,进而改变本国的贸易条件,最终改变产出水平。当国内货币政策紧缩导致实际利率上升时,大量的外国资本会流入本国,从而推动本币升值,本国商品相对外国商品更贵,因而本国的出口减少,最终导致总产出下降。如果各区域出口部门的重要性不同,货币政策通过汇率渠道的影响就会不同。出口额占地区产值的比例反映该地区出口部门的重要程度。
  (3)信贷渠道
  在货币经济理论中,信贷渠道存在的前提条件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实际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合约成本等问题,银行在减轻信贷市场上不完全信息、分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发挥特殊重要作用,因此,银行是金融市场不发达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新凯恩斯主义以信息不对称为理论基础,通过信贷配给理论基础下的信贷传导渠道差异分析货币政策的区域影响;后凯恩斯主义也侧重于信贷渠道的研究,认为银行发展阶段和流动性偏好的地区差异是真正原因。
  银行信贷渠道的模型是由Bernanke和Blinder(1988)提出的,他们将贷款供求函数引入到传统的IS-LM模型中,扩展为含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C-CLM模型,解释信用对经济的独特影响。Kashyap和Stein(1999)的实证研究发现,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的信贷与货币政策的关联度更高,银行体系主要由小银行组成的国家货币政策执行的银行信贷传导效果更强。
  Bernanke和Gertler(1995)总结提出了信用传导的两个主要途径: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只有这两个途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作用。资产负债表渠道,即广义的信贷渠道,又称作金融加速器机制(Financial Accelerator),从包括企业和居民户在内的借款人角度展开讨论,将由信贷市场上“不完全信息”引起的“外部融资升水”和“信贷配给”作为加速传导机制产生的原因。Bernanke,Gertler和Gilchrist(1996)提出“金融加速器”效应,即当厂商资产余额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时,其可用于贷款抵押的净资产减少,进一步削弱了其获得贷款的能力,从而放大了初始货币政策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潜在借款人(企业或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质量或资产净值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Gertler和Gilchrist(1993,1994)研究了不同类型企业面临现金流萎缩时的不同行为,发现大企业和小企业的行为差距明显。大企业容易获得商业票据贴现和其他短期信贷,现金流突然下降时,它们就会增加短期信贷,因此至少有能力暂时维持生产和就业;相反,小企业常常很难获得短期信贷,当它们面临现金流萎缩时,就只能减少存货,即减价和缩减生产。Ceechetti(1999)认为企业规模较小的国家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发挥的效力更强。一般来说,大企业都有几个银行的借贷关系,这也许可以帮助他们避免被某个陷入信用危机的银行所累;而小企业则往往只依赖于某一个银行,货币政策更容易影响其信贷的可得性。Gilchrist等(2002)把金融加速器原理运用到欧元区,认为金融市场的摩擦为统一货币区的不对称冲击提供了重要的国别间传导渠道,金融合约不对称的存在放大了货币区国别经济周期的差异。
三、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方法
  1.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及其脉冲响应函数(IRF)
  向量自回归模型(简称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IRF)是目前国内外实证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最常采用的方法,通过建立有关变量的VAR模型,观察其货币政策变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产生区域经济指标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的最大响应效应出现的时间、累积响应效应的大小、冲击的长期影响等指标的差异来表示参数估计值的经济意义。如果模型的设定和识别不准确,那么模型就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系统的动态特性,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动态模拟和政策分析。因此,VAR模型通常使用最少的经济理论假设。一般的V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q维外生变量向量,T是样本个数。Aj是(k×k)自回归系数矩阵,j=1,2,…,p,B是(k×q)的系数矩阵。εt是正态分布的白噪声误差向量,其相互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身滞后值和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且其协方差矩阵∑={σij,i,j=1,2,…,m}是(k×k)的正定矩阵。
  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最为指责的缺点在于模型中变量顺序的不同会导致分析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一般地,预期不会或很少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应放到最后。宋旺等(2006)采用的方法为货币政策单位Cholesky正向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设定我国各区域经济对其他区域经济影响大小的顺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为弥补VAR模型的缺点,可以先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哪些变量对其他的变量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依据变量对其他变量影响力的大小作为VAR模型中变量的排列依据。
  2.广义脉冲响应函数(GIRF)
  向量自回归模型在时间序列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VAR模型并没有给出变量间的当期关系,而是隐藏在误差项的相关关系的结构矩阵∑中。当矩阵∑是非对角阵时就不能直接用以上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方法得到脉冲响应函数。为了克服这一缺陷,Pesaran和Shin(1996,1998)等人提出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GIRF),消除了VAR模型中变量排序对分析结果的干扰。Pesaran和Shin还进一步证明了正交分解的脉冲响应是广义脉冲分解的特殊形式。当协方差矩阵为对角阵时,二者是一致的。因此,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得到的结果更具稳定性和说服力。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可以不考虑变量的排序问题而得出惟一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在最近的经验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但目前还没有文献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分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
  3.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也是为了解决VAR模型中存在的没有给出变量间的当期关系且模型参数过多等问题而被提出来的。SVAR是一种通过对参数空间施加约束条件从而减少所估计参数的一种方法,并能有效地消除模型中的干扰。
  对于k个变量,p阶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p)为:
   
    其中:
  假设B0可逆,可以转化为简化式方程为:
   
  其中,。从而可以看出,简化式扰动项ut是结构式扰动项的线性组合,代表了一种复合冲击。此外还可以看出,VAR模型中变量的同期相关性B0被隐藏在扰动项的相关结构中。在经济模型的结构式和简化式之间进行转化时,则会遇到模型的识别性问题,即能否从简化式参数估计得到相应的结构式参数。可以根据经济理论中经济变量和结构冲击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关系,从而建立模型的短期约束和长期约束。一种常用的短期约束方法是由Sims提出的使约束矩阵的上三角为0的方法,即Cholesky分解法。Carlino和DeFina(1998、1999),陈安平(2007),杨晓等(2007)等的做法就是通过假设变量当期之间的关系矩阵为下三角矩阵来识别模型。由于Cholesky因子的决定与VAR模型的变量次序有关,因此模型中变量顺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分析结果。长期约束的方法最早由Blanchard和Quah于1989年提出,通过对VAR模型施加基于经济理论的长期限制性条件,从而减少了模型的待估参数。曹永琴(2007)基于货币政策不影响长期真实产出的假设,对SVAR模型施加了一个长期约束以识别模型。
  四、国外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就出现了有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文献。Scott(1955)分析了公开市场操作从纽约中心地区向其他地区传导的滞后效应,最早证明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其后的发展主要是依据货币主义或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分析货币政策变化对区域真实经济的影响。但是,这些早期文献都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基础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它们采用的经验研究方法的不足,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忽略了变量之间反馈效应的重要性。近些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欧洲中央银行的诞生,先前的研究文献被挖掘出来,学者们秉承传统观点或突破早期理论和实证方法,更加重视货币政策区域影响差异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强调利率机制的利率渠道、强调银行大小影响的狭义信贷渠道、强调公司大小影响的广义信贷渠道以及汇率渠道。
  1.国别研究
  Carlino和DeFina(1998、1999)通过国家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来鉴别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他们用SVAR模型证实利率敏感型产业和小企业占有较大比重的地区对经济周期的反应更加强烈,利率渠道是导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而实证结果没有证据能够证实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Owyang和Wall(2003)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美国pre-Volcker和 Volcker-Greenspan时期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在Volcker-Greenspan时期,衰退程度只与银行贷款渠道有关,衰退总成本只与货币渠道有关,而在全样本的分析中,衰退程度不与任何传导渠道有关。Georgopoulos(2001)对加拿大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并不支持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汇率渠道中的任何一个原因。Weber(2004)分析了澳大利亚的地区经济差异,发现作为小型开放经济的澳大利亚,汇率渠道是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 Fielding和Shields(2006)研究了南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区域非对称性,研究结果显示南非各省通货膨胀率高度相关,而货币政策的扩张或紧缩会导致各省短期价格水平的差异。Cortes和Kong(2007)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中国沿海省份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比内地省份强烈,不同省份的货币政策效应差异与各省份工业企业的贷款占比以及第一产业的GDP占比正相关。
  2.对欧元区的研究
  对欧元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些学者从经济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如Dornbusch等(1998)指出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在各成员国的传导存在差别,他们认为货币政策影响欧元的汇率,并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开放度不同,进而影响地区贸易额和净出口额,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效果在各成员国之间的差异。Guiso等(1999)、Huchet(2003)等认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差异导致了单一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另外一些文献则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角度探索欧元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不对称的原因。Cecchetti(1999)认为,欧元区各成员国金融结构的差异,如银行体系的规模、集中度、健康程度,以及非银行金融资源的货币能力等,可能造成货币政策的传导在各国不对称。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各成员国法律体系的差别是金融结构差异的原因,从而也是货币政策传导不对称的原因。Rodeiguez-Fuentes和Dow(2003)以西班牙为例,认为各地区银行的发展阶段和流动偏好不同是导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其分析采用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框架,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是后凯恩斯主义的中心内容,各地区银行发展阶段将决定其扩大信贷规模的能力,即货币供给的内生程度。此外,Clausen等(2002)用半结构性动态模型研究欧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对称性,认为在欧盟成立之前欧洲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不存在一个结构性断点,实证结果也表明了欧盟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Arnold和Vrugt(2002)分析了荷兰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和产业效应,例证了欧盟成员国内也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五、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现状
  1.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实证
  国内学者对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性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或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观察各区域经济指标对货币政策变量冲击的脉冲响应,从而判断中国货币政策是否存在区域效应差异。此外,张晶(2006)通过建立两地区的圣·路易斯方程简约式模型,丁文丽(2006)基于菲利普斯一罗利坦的动态分布滞后模型,运用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进行实证分析;曹永琴(2007)用面板模型中的固定效应可变系数模型估计揭示变量间的长期效应关系,用 SVAR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冲击的短期效应。
  国外学者常采用利率指标代表货币政策变量研究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不同影响,如Cafiino和DeFina(1998、1999)选用联邦基金利率指标,但由于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尚未完成,投资和储蓄对利率的敏感性都很低,因此,对中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一般选取货币供应量代表货币政策变量。宋旺等(2006)、于则(2006)等以M2代表货币政策变量;索彦峰等(2007)、杨晓等(2007)等认为M1作为统一性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更为有效;此外,对样本时期更长的实证分析,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常选择银行贷款作为货币政策的代表(如陈安平,2007);丁文丽(2006),曹永琴(2007)使用各省区年现金投放加总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来代替广义的区域货币供应量M2.国内学者更多采用地区GDP或者地区工业增加值的总量值或人均值来衡量我国货币政策对区域实体经济的影响,并将CPI或PPI代表的价格水平纳入模型进行分析以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区域划分的方式也很多,一般沿用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传统划分方法;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九大区行把大陆31个省份划分为九大区域;于则(2006)采用东部、中部、西部、京津冀和东北的五区域划分方式;曹永琴(2007)、蒋益民、陈璋(2009)的实证分析依据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提出的8大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标准。
  实证结果显示,无论建立不同的实证模型,或选取不同的代表变量,还是采用不同的区域划分方式,都证实了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效应,主要结论认为货币政策对东部地区的作用强于中西部。
  2.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分析及实证结果
  国内学者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原因的研究主要是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经济结构差异、金融结构差异等角度来进行的。宋旺、钟正生(2006)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分别考察了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汇率渠道,得出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卢盛荣等(2006)分析我国省际居民消费储蓄对利率的敏感性差异性,从微观角度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刘飞(2007)认为,当前我国区域之间的信贷配给差异明显,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配给机制产生区域效应;利率机制相对较弱,但仍加剧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从金融结构差异角度进行分析的文献主要有:张晶(2007)分析了从地区经济结构差异角度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原因的不合理性,她以不确定性和经济人有限理性为前提,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结构的地区差异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产生区域效应的根本原因。索彦峰、陈继明(2007)以货币政策的“信用观点”为理论前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央银行统一的货币政策通过各地区的银行体系进行传导时,将通过影响各地区银行系统提供信贷的能力而影响各地区私人部门的信用可得性,从而导致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最终表现为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总的来说,更多的学者认同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相对而言,信贷渠道是主要原因,利率渠道也起一定的作用,汇率渠道基本没有解释力,但对不同渠道下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具体形成机制尚缺乏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目前,有关文献从区域经济结构差异角度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原因的研究,其分析在理论基础、实证检验等方面都还不足以得到广泛认同。从金融结构的地区差异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对银行、企业金融行为的影响是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3.解决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的政策建议综述
  针对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差异的问题,国内学者结合区域效应的产生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第一,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地区差别是造成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差别的根本原因,因此需要着力于加强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索彦峰等(2007)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增强其对货币政策反映的灵敏度,大力疏通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途径。
  第二,推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减少对劳动力流动的制约,改变银行信贷资金纵向管理和条块分割的状况,实现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引导生产要素流动向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
  第三,从国际经验看,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从分散走向集中,美国的货币政策操作也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我国可以借鉴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的经验,建立遵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的货币政策体系。
  第四,在内部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实行有差别的货币政策并不是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背离,相反正是为了最终实现在区内实行单一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阶段性措施(柯冬梅,2001)。统一性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特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巴罗一戈登模型揭示了分散化货币政策的不稳定性。焦瑾璞等(2006)指出,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地区差别不能作为实施区域性货币政策的依据。孙天琦(2004)认为货币政策必须坚持统一性的大前提,不可轻言区域化,但对部分内容可以探索差别化;在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方面,对利率等市场价格型工具不可差别化,而对纯数量配给型工具、非市场价格工具等则可以结合区域实际差别化以弥补地区间差别;赋予央行分支机构部分货币政策权限后要处理好货币政策独立性与协调地方政府的关系。
六、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评述及前瞻
  本文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对大量有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文献的回顾总结,我们至少应有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是目前各经济流派在研究方法、形成机制等各角度争议较大的领域,各学派的纷争主要可以分为最优货币区理论等所支持的经济结构差异论和以新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金融结构差异论。不同学派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分析都可以归结为对货币政策传导区域差异的解释,货币主义学派和新古典凯恩斯学派强调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货币渠道”,而新、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则更为注重“信贷渠道”的作用。
  第二,在实证研究方法上,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是目前国内外实证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最常采用的方法。此方法的缺点在于忽略变量间的当期关系以及模型中变量顺序的不同会导致分析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些缺点,一些学者采用SVAR模型,通过对参数空间施加短期或长期约束条件来识别模型。我们认为,广义脉冲。向应函数方法可以不考虑变量的排序问题而得出惟一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的缺陷。
  第三,国外研究文献通过对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单一国家内部货币政策区域影响差异的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普遍存在,但各个国家货币政策产生区域不对称效应的原因各不相同。学者们对中国的实证也认为中国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在制度特征、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条件等方面的不足,信贷渠道在形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但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具体形成机制尚缺乏深入的、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国内外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现有成果可以让我们对该问题形成较系统的认识,不同的研究视角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但仍有许多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相关的问题存在争议或尚未研究,值得深入地进行拓展性研究。
  首先,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作为货币政策传导在区域层面的偏差,其与货币政策的统一性要求的矛盾尤为突出。如何协调货币政策保持统一性和关注区域均衡发展的要求,成为理论研究和货币政策操作中的现实难题。货币政策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坚持统一性原则,其具体的政策工具中又有哪些可以体现区域差别化,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其次,区域的划分标准往往依据的是行政上的划分,这就加大了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的难度,降低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此外,模型选择、指标选取、数据处理等实证研究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改善。
  最后,由于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经济特征,因此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分析在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如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信贷传导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再如货币的外生性还是内生性在不同国家也存在差别。因此,我们对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需要立足于中国经济现实,结合本国国情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3):46—58.

  [2]  焦瑾璞,孙天琦,刘向耘.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地区差别分析[J].金融研究,2006,(3):1—15.

  [3]  Carlino,G. and DeFina,R. The Differential Region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8,80(4):572-587.

  [4]  Carlino,G. and DeFina,R. The Differential Region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Evidence from the U. S. state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9,39(2):339-358.

  [5]  Owyang,M. T. and Wall,H. J. Structural Breaks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2004,Working Papers,2003-008.

  [6]  Gergopoulos,G. Measuring Region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in Canada[J].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2001,7(2)。

  [7]  Weber,E. J. Monetary Policy in a Heterogeneous Monetary Union: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J]. Applied Economics,2006,38(21):2487-2495.

  [8]  柯冬梅.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1):28—32.

  [9]  张晶.我国货币财政政策存在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8):39—46.

  [10]  张晶.国外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新进展[J].上海金融,2006,(12):32—35.

  [11]  张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及其银行结构地区差异的关联[J].改革,2007,(10):49—55.

  [12]  Beare,J. B. A Monetarist Model of Regional Business Cycles [J] .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76,16(1):57-64.

  [13]  卢盛荣.测度货币政策地区效应:相对指数及其应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5):48—53.

  [14]  Bemanke,B. S. and Gertler,M. Inside the Black Box: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27-48.

  [15]  Bernanke,B. S. & Gertler,M. & Gilchrist, S.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6,78(1):1-15.

  [16]  Gertler,M. and Gilchrist,S. the Role of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rguments and Evidence[J]. The Scandinavia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
95(1) :43-64.

  [17]  Cecchetti,S. G. Legal Structure,Financial Structure,and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J]. Economic Policy Review,1999,5(2):9-28.

  [18]  Gilchrist,S. & Hairanh,J. & Kempf,H.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Monetary Union[R].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2002.175.

  [19]  Pesaran,H. H. and Shin,Y. Generalized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in Linear Multivariate Models[J]. Economic Letter,1998,58(1):17-29.

  [20]  陈安平.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56—64.

  [21]  杨晓,杨开忠.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2):4—15.

  [22]  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37—47.

  [23]  Scott,I. O. 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5,69(2):269 -284.

  [24]  Fielding,D. and Shields,K. Regional Asymmetries in Monetary Transmission:The Case of South Africa[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6,28(9):965-979.

  [25]  Cortes, B. S. and Kong,Danfeng. Regional Effects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Studies,2007,(2):15 -28.

  [26]  Dornbusch,R. & Favero,C. & Giavazzi, F. The Immediate Challenges for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J]. Economic Policy,1998,13(26):15-64.

  [27]  Guiso,L & Kashyap,A. K. & Panetta, F. & Terlizzese,D. Will a Common European Monetary Policy Have Asymmetric Effects?[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9,23(4):56-75.

  [28]  Huchet,M. Does Single Monetary Policy Have Asymmetric Real Effects in EMU?[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ling,2003,25(2):151-178.

  [29]  Rordiguez-Fuentes,C. J. and Dow, S. C. EMU and the Regional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J]. Regional Studies,2003,37(9):969-980.

  [30]  Arnold,J. M. and Vrugt,B. Regional Effects of Manetary Policy in the Netherlan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2002,1(2):123-134.

  [31]  丁文丽.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效力区域非对称性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经验分析[J].经济科学,2006,(6).22—30.

  [32]  于则.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6,(2):18—22.

  [33]  索彦峰,陈继明.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来自信用观点的解释[J].当代经济科学,2007,(6):1-9.

  [34]  蒋益民,陈璋.SVAR模型框架下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1978-2006[J].金融研究,2009,(4):180—195.

  [35]  卢盛荣,邹文杰.货币政策地区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省际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6,(5):40—50.

  [36]  刘飞.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实证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3-40.

  [37]  孙天琦.货币政策:统一性前提下部分内容的区域差别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4,(5):1—19.

  [38]  保罗·德·格劳威.货币联盟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0—28.

  [39]  汪增群,束庆年.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6):19—24.

  [40]  汪增群,周宁东.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一个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3):80—85.

  [41]  Hayo,B. and Clausen,V. Asymmetric Monetary Policy Effects in EMU[R].2002,acroeconomics 0203003,EconWPA.

  [42]  Kashyap,A. K. & Stein,J. C. & Wilcox,D. W. Monetary Policy and Credit Conditions:Evidence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External Financ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1):78-98.

  [43]  Owyang,M. T. and Wall,H.J. Regional VARs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Policy [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2006, Working Papers,2006-002.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 卞志村 兴业银行南京分行 杨全年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21 10:35:44
写得很好,条理清楚,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2 15:36:21
这是楼主的文章吗?没有作者的名字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2 21:43:38
这篇文章写得很有学术性,版主好强大啊,能够介绍一下写作的方法以及前期的准备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5 12:22: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5 16:45:57
藏了 慢慢研究

不过有作者

在下面写着……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 卞志村 兴业银行南京分行 杨全年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