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之珠(lzzscsj)
从西经对经济学的定义可以看出,对稀缺资源,创造价值,有效合理分配的主要描述,是西经对经济的主要认识和研究方向。从西经对经济学的定义以及其几百年的研究来看,从物质、人为创造、人为分配的主观意识上,是将其擅长的对自然科学中物质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经济研究上来,以至其经济学的研究、探索过程大量使用自然科学的量化和实验方法而脱离了经济运行规律的主体——人与社会。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能被历史和社会实践所证明的,长盛不衰的国度,唯有中国。客观地说明,中国的社会科学具有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真实性。除了中国,还没有哪一国家,哪一种文明被历史和实践所检验而长存至今。西经的社会科学基础薄弱,缺乏基础理论的全面、系统、深刻性是西经难有成就的根本所在。如果对人的个体、群体的行为规律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较为充分的认识,那么社会活动的规律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规律表现,同样不能被西经所掌握和认识。西经仅仅从形态数量、模型上去理解经济,不能把握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主导因素。最终,形成不能以社会科学作为理论基础的,仅从外部形态模型、数量上去认识、研究经济的形而上学,按图索骥式的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由于社会科学基础的不牢固、不究竟,其研究要想取得突破和进展,在模型、数学上的所有作为都是徒劳。只有在社会科学这一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核心学科上取得长足的进步,才能带来经济思想的解放。否则,缺乏对人和社会活动基本规律较为清晰的认识,舍弃人的行为科学,而只是拘泥于资源、价值、分配的研究,若要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无异是舍本而逐末,刻舟而求剑。西方经济学几百年来,不断被实践所否定,不断在更新,至今不能成为人们认识经济、指导经济实践的有效思想工具,暂且不予讨论其结构的细节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审核、思考其对经济学的定义,就可以基于其对社会科学的懵懂,舍弃了对人们自身及社会活动规律的观察和研究,而拘泥于经济变化形态的捕风捉影式的探索、研究,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运用到社会科学,用模型、数字的自然科学语言来表达经济。其表达的结果无异是有形而无神,其研究、探索的发展,越是追求模型、数量的形式,越是远离了经济内在的实质,其学说和观点越多,离经济运行的实践越远。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