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概念
哲学按其本意而言,是指爱智慧、追求智慧、追求真理。概括地 讲,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 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社会意识的 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 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 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 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 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 容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 本体论。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无数 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哲学所有理论无非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 答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3)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体表现为: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 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 造世界。人类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这个共同问题。
(三)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哲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 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 科学。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分歧)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 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 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 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 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
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 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 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 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做世 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 和表现。
第二节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 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 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 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后形成的。它的 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实践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建构原则。
(二)熟悉十九个基本原理
(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否定之否定原理。
(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9)人的价值原理。
(三)世界的本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四)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从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它 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 的主观映象。
二、世界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 一,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 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揭 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 清了界限。第三,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 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 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 联系。
(二)物质与运动、时间和空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 可分割的关系: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 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 离不开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 张性。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 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 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三)物质与意识
(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 观映象。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 观世界的能力。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活动对人体 活动的控制。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 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反动的 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三、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 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 变化之中。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离不开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 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师出教育 用心培育教师
(3)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 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3.运动与静止
(1)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 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 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 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 的运动c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 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 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 的存在。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 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概念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 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 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 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人与规律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改 变或创造规律。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 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按规律办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 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 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 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就能造福于人类。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我们对一 个问题的现实情况没有调查,那么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发言便是乱 说一气。乱说一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 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 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世界万物都有其自身 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的重要途径。
(2)—切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也就是 说,处理一切事情,都要从事实出发,都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 作为根本出发点,都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实际行 动,而不是从理论、想象出发,来决定我们的实际行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前 提和根本立足点。
(3)—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五、实践及其特点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类 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 别;实践不同于人的纯主观思维活动;实践的表现形式多样,最基 本的是生产实践。
(二)实践的基本要素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对象是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关系或科学实 验),手段为工具或其他设备。
(三)实践的基本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是因为实践的基本要素所具有的客观物 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因为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 观世界的活动。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新的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这是从实践本身性质而言。
(1)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 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2)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规 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 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师出教育 用心培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