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悄然成为2006年全球投资焦点
香港《经济导报》第7期(2月20日出版)华腾/近日,随着美联储新任主席伯南克明确表态美元利率仍处于加息周期,以及美国原油及汽油储备量超过市场预期等经济数据明朗后,国际原油价格及黄金价格应声下跌,虽然目前预言油市和金市已见周期顶部仍为时尚早,然而从资金流向不难看出,部份获利甚丰的炒作资金已流出油市及金市,开始寻找下一个暴利目标。自2005年中国正式宣布开启新一轮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环绕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炒作可谓方兴未艾。然而,进入2006年,一个更为诱人的投资机会正越来越成为国际投资者的关注焦点,这就是长达六年一蹶不振的中国A股市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不但没有放慢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步伐,反而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制度创新不断解放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持续高速增长,令国际经济界垂涎。然而,与此同时,经济学界惯称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股票市场却严重失灵,与国民经济背道而驰。以上海A股市场为例,从2200多点开始的漫漫熊途直到跌破1000点方才止步,而由于期间旗舰型权重股不断上市,该指数的可比点位早已跌至700点左右。长达六年的熊市期间,A股市场虽几度出现反弹,但都以更大幅的下跌告终。跌幅惨巨的多年熊市令股市投资各方对A股市场走势预期分歧巨大,而厌恶投资风险的国际投资者更是远离A股市场。然而,冬去春来,转入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各方,对于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及未来走向的看法,却出现了近年来难得的高度趋同。
对中国股市看法罕见趋同
从已经公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基金报告显示,预期十二个月后股市将上升的基金经理高达94%,其中39%认为将大幅上升,55%倾向于轻微上升;认为将轻微下跌和不变的均为3%。数据显示,内地投资界对于2006年A股市场的走势看法高度一致。
与此同时,国际投资者也对A股市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摩根大通中国研究部主管龚方雄最近表示,“在近两个月和欧美机构投资者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境外机构对中国A股市场的观点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仅境外投资基金、保险资金,连大型对冲基金如今也对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非常感兴趣。”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印证了国际投资界对A股市场的空前兴趣,他表示这段时间许多国际客户都在徵询关于进入中国A股市场的技术问题,这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些以前从来不做股票、不关心亚洲市场的公司。
过去半年中,对于A股市场的研判出现转态的国际机构为数不少,雷曼兄弟公司便是其中之一。2005年8月,雷曼公司曾预测中国股票市场的走势将处于调整期,下跌和上涨的空间都不大。然而短短五个月后,随着A股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行,雷曼公司对A股市场的看法已经由悲观转为审慎乐观。
多年来,国际投资者对于A股市场投资价值缺乏认同,原因很多。其中,A股市场信息资料披露不充分、公司治理不规范、透明度不够,股权分置问题悬而未决等问题首当其冲了。然而,2005年以来,以股权分置改革为标志的中国股市新政为中国A股市场带来变革,A股市场投资环境已呈否极泰来之势。
宏观经济持续向好
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的长期走势分析,股市的走势可能在短期甚至中期内与国民经济走势出现背离,但是长期而言,股市走势仍将与国民经济大势同步。中国股市也不例外,对于中国股市基本面而言,首当其冲的还是应该关心中国的宏观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上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央行近期内无意加息。这意味着饱受市场争议的低利率现状短期内仍将维持,也说明近期不会有新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投资增长速度已经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信贷不再进一步收紧,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是明显的宏观政策放松信号。前期一直存在宏观经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的争论已无人再提,宏观经济“不着陆”的可能性更大。虽然存在若干变数,但是综合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态势分析,2006年的中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对于新的一年国民经济未来走势,一些合资基金的看法颇具代表性。2005年国内经济情况曾令一些基金经理作出相对比较悲观的判断,但多家基金管理公司近日对2006年宏观经济改持基本乐观的态度。国海佛兰克林公司认为,城市化、世界工厂、消费升级等推动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并未改变。公司综合目前掌握的经济数据预计,2006年中国经济仍将平稳增长。光大保德信则表示,2006年的经济运行可能强于此前业界的普遍预期。
股改前景大局明朗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曾经明确表示,历史上一些外资之所以不愿意进入A股市场,最主要原因就是对三分之二非流通股票某一天突然流通的恐惧,而这一恐惧将在股改完成后彻底消失。由于得到最高管理层对于推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坚定支持,股权分置改革已经由初期中国证监会唱独脚戏演化为证监会、国资委、中央银行、财政部等各部委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的局面。
在今年年初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明确提出“年内基本完成股改”。目前,股改公司已逾600家,全流通市值占A股总市值比例也已过半。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将大大打消国际投资者的政策顾虑,提升A股市场估值水平,为A股市场长远发展奠定根基。
优质上市公司回归A股市场
谈到中国股市的基本面,除了股权分置格局这个先天缺陷以外,缺乏有投资价值的蓝筹公司,也是中国股市一大软肋。然而,随着最高管理层将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加大处理现有A股上市公司违规现象力度的同时,一大批在海外上市的优质企业也将扬帆海归。
到目前为止,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石油、广深铁路、中国国际航空等盈利能力最强的中国企业,都明确表示将在A股市场重新开始启动募集新股后,择机回归A股市场。这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得认可的大型企业回归,将大大提升A股市场的公司质地,拉低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而这些大型及超大型企业的回归将给A股市场带来的扩容压力,将在股市资金面的充沛供应中获得释放。
股市资金供应面持续宽松
截至2005年底,中国国民储蓄总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4万亿元人民币的水平,而同期的A股市场市值不足3万亿元。数倍于A股市值的国民储蓄余额令人相信在中国股市上长久以来的一句话:中国股市从来都不缺少资金。与此同时,据统计,2006年将有八路大军挟巨资挺进A股市场:
一、1,070亿元保险资金;二、900亿元基金(其中包括存量资金250~300亿元,增量发行600亿元);三、360亿元QFII资金;四、195亿元社保资金;五、300亿元企业年金资金;六、300亿元券商资金(其中包括券商新增理财产品约100亿元、自营新增加资金200亿元);七、200亿元上市公司增持或者回购投入资金;八、其他新增加资金500亿元。上述资金合计规模达到了3,820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以上八路大军的统计还只是静止的概念,从最近正在修订的QFII管理办法看,管理层对于A股市场持续“开闸放水”的政策取态非常坚决,QFII管理办法的修订大致概括为“两降一升”。门槛降低是指申请QFII资格机构资产规模从100亿美元降到50亿美元,保险公司经营年限有望从30年以上大幅度降低为五年。这为更多的机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机会。“资金锁定期缩短”是将当前对QFII资金汇出较为苛刻的限制作出修改,国家外汇管理局在配套的新规中表示,对于保险、慈善基金、养老金等的本金在全额汇入三个月后,即可全额汇出本金,其他QFII在资金全额到账一年后可以汇出。这项尚未正式公布的最新政策动向表明,管理层引水浇灌A股市场的政策决心极为坚定。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坦言,过去六年中没有关注A股,而目前的A股市场重新进入研究视野,完全是因为看重A股潜在的投资价值。陶冬对于A股市场看法的转变,在国际投资市场中颇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