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末,朱近之的日程表仍安排得没有一点空隙。当我们在电话那头找到她的时候,她正从另一个城市的客户办公室出来,忙着找一个可以坐下来接受采访的咖啡馆。作为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项目总监,朱近之至少80%的时间在路上。 在过去一年中,朱近之花大量的时间与不同的行业客户交流,或者向IBM的合作伙伴学习,了解他们现有的产品线以及他们在3-5年后转型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与IBM内部的团队合作,将这些客户和合作伙伴的需要纳入IBM新推出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中去。
“我常给我的团队洗脑,他们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朱近之说,“为了让云计算渗透到IBM的产品和服务中去,我们现在强调,每个员工都是IBM的员工而不是IBM中国或IBM美国的员工。我们必须要有更大的全局观。”
朱近之没有夸大自己的工作目标,两年前,受命从IBM美国总部回到中国之前她已经在IBM工作了八年。现在她要让IBM在中国的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知道,IBM为什么要卖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这是一个真正的挑战,要知道,“云计算”可能会改变下一代数据中心的标准,甚至在未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当然,它首先还可能“搅乱”IBM传统的商业和运作模式。
“云”试点
当一位企业CIO宣布要实施“云计算”时,常常遭到两方面的质疑,云计算技术已经真的成熟到可以应用了吗?还有,云上真的安全吗?这些问题也困扰着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彭劲松。
“如果风险不被控制在可以掌握的范围内,我们是不会选择‘云计算’的。”彭敬松后来回忆说,不久前,为了在业务不停顿的情况下升级覆盖集团内部93%业务部门的ERP系统,彭劲松和他的团队在一番考察和比较后,最终决定和IBM合作,用“云计算”解决问题。结果是,这个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云计算”企业在部署一个ERP测试环境的时候只用了半个小时,而在过去,这项工作最少需要三天。
“云计算”是眼下IT业巨头最新一轮技术比拼和市场争夺的焦点,作为一种IT服务方式,“云计算”通过连接桌面级服务器提供的计算能力,数量级则达到了每秒10万亿次,超过多数超级计算机的能力。
过去被储存在电脑和服务器上的信息,以后都将被放在“云”里。这朵“云”就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互联网,连接它的是世界各地庞大的、数以百万计台电脑组成的数据中心,以及各种安全级别不等,功能不同的软件和服务器平台。
对蓝色巨人IBM来说,“云计算”结合了IBM所有的长项——硬件、软件和服务,它跨越了过去IBM内部各个团队的单一目标,是整个公司的未来产品线和发展观的体现。2007年,IBM宣布进军“云计算”,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被取名为“蓝云”。
与IBM过去的销售策略不同,云计算的对象是那些勇于挑战并且愿意尝试改变的客户,而不仅仅是一些大公司。当然,并不是所有大型企业都已经具备实施“云计算”的条件。
为了找到这些客户和合作伙伴。2009年1月,一个专门负责“云计算”相关工作的部门在IBM内部诞生,名为EnterpriseInitiatives(EI)的部门。这个全新的组织,独立于IBM硬件、软件和服务部门,负责整合IBM所有产品线来支持“云计算”,推出与云计算有关的产品和服务。朱近之和她的团队负责将这个部门在中国的业务,促成“云计算”商业应用在中国落地。
朱近之似乎是IBM能从美国总部派到中国负责“云计算”落地的最合适人选,她的履历几乎是为云计算而准备的——准确地说,是为将传统行业与云计算结合而准备的。11岁,她与当时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的父母一起来到美国,从语言不通到融入当地校园的,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并在牛津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拥有在三个大洲、四个国家工作的经验,包括美国、英国、印度和中国。
“IBM从全球总部派遣特使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给我吃了颗定心丸。”彭敬松说。帮助彭敬松的,正是朱近之和她的团队。目前,中化集团正与IBM实验室进一步合作,用“云计算”技术“在沙漠中寻找水源”——从更复杂的存储系统中挖掘可供使用的计算资源。
“云”的种子
与其他国家的云计算中心不同,朱近之的团队一半成员是行业专家,另一半是解决方案架构师。“这种结合更像IBM内部的创意公司,把不同技术和行业背景的人集结到一起。”朱近之说。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培训IBM在中国的1万多名员工。以便在做新业务的时候能结合IBM原有的资源,当然,前提是让大家都明白IBM为什么要卖这个虚拟的东西。朱近之在一篇名为《对云计算的十大误解》的文章中提到,2009是实施云计算的大好时机,因为各种所需技术已经成形,而且市场也需要大规模的可扩展IT资源。
同样,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钱大群也认为“云计算”将使IBM获得新的机会。对IBM来说,云计算意味着计算机应用又从PC时代回到了“大型机”时代。“在最终用户方面,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和互联网用户,而云计算的租用模式刚好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钱大群说。
“云计算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在技术、市场、产业层面也面临诸多挑战。”计世资讯副总经理曹开斌认为,“与谷歌、微软、亚马逊的云计算多集中在服务层和平台层相比,IBM占据更多大的企业和行业资源,因此从未来竞争的主动性看,IBM占据优势。”
目前,IBM定位于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云平台,IBM只提供技术服务,而不是类似谷歌那样提供更大范畴的解决方案服务。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市场是IBM的领地,IBM之所以提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的概念,也是在强调自己的优势——用云计算帮助企业增强灵活性降低维护成本,帮助他的忠实用户转到云计算模式,这是IBM守住自己市场的方式。
那些与“云”相关的技术的发展,就如同“云”的种子。给“云计算”的相关技术打开了市场,对于IBM来说,让那些忠实于自己的大客户逐渐享受成熟的“云”技术,是未来的真正金矿。IBM必须为这一转变并进行准备。
“云计算不是一个产品,需要在销售与合作中重新构想,寻找与合作伙伴的切入点。”朱近之说,她总是试图寻找更多和更丰富的合作内容,最近她正与一个“虽然中国的很多合作伙伴规模很小,但行业里都做得很精。”
目前,IBM仍继续植根于核心业务,同时,试图说服更多的合作伙伴参与“云计算”平台的应用开发,从而在企业级市场推广服务。
云的“生态圈”
2010年10月,在IBM与无锡云计算中心共同搭建的一个“云”平台上,厦门七匹狼服装营销有限公司和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为无锡云计算中心“商务云”的客户。此前,IBM已经在无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云计算”中心。
IDC中国企业级系统和存储研究部高级分析师周震刚认为,“云计算”能高效率利用计算资源,这与中国政府“节能减排”的政策相符。在传统数据中心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利用“云计算”不仅能使云计算的用户节省成本,也使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获利。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IBM对云计算下如此大的赌注。
IBM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陈滢最近在接受采访时称,IBM中国研究院增加了行业专家的配置,以便不断修正“云计算”的研究方向,配合市场的真正需求。
“我们不能要求研究员们突然变成另一个人。因此我们新增了各个行业的专家,比如电力、风能、医疗、航空等等,他们与销售和客户一起工作,将客户的语言‘翻译’成研究人员能够听懂的词汇,保证研究人员能及时更新研究内容。”陈滢说。
同时,“很多研究项目都采用与外部研究院合作的方式。”这些“外脑”将帮助研究员理解他们平时根本不可能接触和了解的事实,带领IBM进入过去也许无法企及的行业纵深处。
不久前,IBM与北京邮电大学展开了移动“云计算”的共同研究——采用云计算相关技术帮助移动业务运营与数据分析平台实现转型。2010年,因为应用特点与“云计算”的技术特点有很高的契合度高,政府、大企业和运营商。将被纳入IBM云计算“生态圈”重点关注行业。
“要等到云计算的真正收获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朱近之说,“不过合作可以把IBM带到新的陌生的领域中去。收获更多‘云计算’成果。”
作者:沈建缘 来源:《经济观察报》2010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