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新建项目发展趋势
今后十年平均3~5%的钢材消费增速无法支撑全国性的产能扩张,不可能再现98-08年全国各地大小钢厂遍地开花的局面。但从绝对量上来看,由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没有结束,未来十年中国还可能有2亿吨左右的消费增量。这将显著带动个别重点区域的发展。所以这次新建项目的主要特点为:从全国性扩张转向区域性重点发展
1. 因自身发展而新建的项目
我国是一个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当沿渤海湾各省市人均粗钢产量接近或超过日本人均钢材消费峰值时,仍有部分省份低于世界平均消费水平。这些省市有约3亿人,目前的人均粗钢产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这些区域分为两部分:一为中西部地区,二为东南沿海地区。
长远来看,这些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提升对钢铁的需求。当地的龙头钢企在区域内消费的支撑下,今后还有产量发展的空间。由于所在地经济发展前景好,人口数量大,沿江沿海便于原材料大进大出,区域内缺少大规模的钢铁企业,这些地方会有一些大的项目上马,其中比较看好重庆和福建的钢铁企业。而对于中西部地区不沿江的地区,主要在于当地建厂的生产成本,与沿海钢铁成品运输到当地成本之间关系。
由于国家提高新建项目的门槛,小的钢厂没有资金和能力建造新的项目。从而使得新项目向大钢厂集中。所以这些项目会以当地大钢企和全国性大钢企业主。另外由于以满足当地需求为主,所以新建项目规模不会非常大。
2. 因搬迁而新建的项目
我国早期建厂基本上以靠近矿山就地建厂为主要原则。比较典型是攀枝花钢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随着各种成本压力的增大,当地矿山资源的枯竭,这些钢铁公司会谋求新的发展而搬迁。比较典型的是:鞍钢的鱼拔圈。
另外,还会有一些因为城市自身发展而需要搬迁新建的大型项目。比如首钢的搬迁。而以后最有可能搬迁就是宝钢和武钢。比如宝钢,现在占上海GDP和政府财政收入份额还比较高,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大飞机,新能源企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宝钢在上海的GDP和政府财政中的份额会越来越低,钢铁产业会失去当地支柱产业的地位。由于建厂时间比较早,宝钢所处位置比较优越,用于房地产开发会给政府带来更大的GDP和财政收入,这样被搬迁的命运不可避免。另外,与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大,在纽约和东京有像宝钢这样的钢厂是不可想象的。
这样的新建项目会充分考虑到运输和成本问题,所以多会建设在对环境不是很敏感的沿海欠发达地区。由于涉及到主体搬迁和以全球为市场,所以这样的新项目规模会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