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媒体上几乎是一片倒地偏向加息,且一般都认为2季度可能性最大。理由基本是应对通胀。而通胀的预期我认为是基于对去年年底经济工作会定调了宏观刺激方案的延续。故,可以把“2季度加息可能性最大”,理解为,坊间预期刺激方案对通胀的推上将在2季度显现。
但我仍持有怀疑。一是如果真的加息,如何面对国际热钱呢?二、通胀的预期前提条件是否可靠呢?我认为去年的刺激方案带有“歧视”成分,主要偏向了“亲儿子”国有企业。相反,民企在去年一直在喊穷,也的确很穷。所以,可以推断,如果把通胀归因于刺激方案,那就是说,通胀在现实的主要推动力在国企。加息,从效果来看,增加了资金的成本,但一般都认为,国企根本不差钱,相反很差钱的是民企。这样,加息这一政策工具就可能并不能真正遏制通胀,相反还会压低就业率(民企为国家就业率的贡献在这里无需再多强调);三,从政策决定权结构来看,目前的政策说明了国务院层面对通胀的到来感到担忧。一般地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是有利于以央行为首的一方掌控政策决定的话语权的。所以,我们最近看到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的出台。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经济增长是为政府整体所公认的目标,如果央行在执行它的政策过程中,无法确保经济增长,那么,它就很有可能失去政策决定的话语权。那么,加息的政策就有可能胎死腹中。
实际上,我认为,扩大消费与调结构之间在某个层面上存在紧张关系,而在这两种选择背后,隐藏着的是政府部委之间的政策决定权的争夺。如果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保增长的话,那么谁能够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保持住增长,谁就控制了话语权,也就维持了政策的连续性。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