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了,哈哈,各校对海归资源的引入,比较起来看的确有趣得很;而且,应该可以部分地解读了浙大涂博士以及某自愿做街头工作者的孙博士何以“归去来难兮”


。。。
(2)不过,比起当年还是“很不一样了”;1985年正式复校以来,这20多年来,大部分时段内,人大是充分体现了“人民性”/草根+准文盲/的。各系所基本是工农兵大学毕业的人全面“接管”教学、科研、经济资源分配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后者当然可以理解,基因里就不具备人类文明继承性,人性缺陷也比较明显,工作中更是没什么本事的人,也就只有当官管人了;都有家有口的,总要给人个活路,有个借口拿个工资有个身份或脸面么。这当然是俺中国国情,我朝历代如此。出自人类最原始的同情心,俺也是支持的,赫赫。。。不过,这样的“人民性”的代表如做了教学科研的领导,赫赫,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
(3)当然,那个囚禁“正常人类大脑”的时代也有一些好处。比如说,年轻学者(现在40多岁),无论学品、人品、相貌、口才、气质以及其他综合素质,只要是英语好的,口语流利,则被认为是人才;而单词顺溜得多一些,有个10万以上则被这些工农兵准文氓领导们惊为天人,赫赫,除了分房评教职优先,连出国都会是优先的优先;而且公平得很;至少陪领导到境外机场,知道航班如何安排起飞,以及watercloset何在,进进出出的便利性,那实在是明显得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