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083 3
2019-04-04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对“道”的研究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核心课题。
我认为:道是动变的路径,既包括现实的动变路径,也包括可能的动变路径。——事物如何动变,其道就如何存在;有多少种动变的路径,就有多少种道;动变的路径发生变化,道就随之发生变化;如何认识和把握动变的路径,就如何认识和把握道;开辟动变的新路径,就是开辟新的道。

研究动变的内外条件、动因、秩序、过程、环节、机制、发展变化的可能与条件,等等,都是在研究道、说明道,由此得出的“道”的学说、观点都是“道”之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4-4 13:49:42
《道德经》对“道”的主要提法

《道德经》中除标题外直接提到“道”的共37章、76次(详见附录1)。主要提法包括:“道”(见第一、四、十六、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七、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五十一、六十二章)、“可道”(见第一章)、“常道”(见第一章)、“几于道”(见第八章)、“天之道”(见第九、七十三、七十七、八十一章)、“古之道”(见第十四章)、“道纪”(见第十四章)、“为道”(见第十五、四十八、六十五章)、“保此道”(见第十五章)、“大道”(见第十八、三十四、五十三章)、“道之为物”(见第二十一章)、“从事于道者”(见第二十三章)、“同于道者”(见第二十三章)、“在道”(见第二十四章)、“有道者”(见第二十四、三十一、七十七章)、“字之曰道”(见第二十五章)、“法道”(见第二十五章)、“道法”(见第二十五章)、“以道佐人主者”(见第三十章)、“不道”(见第三十、五十五章)、“道之在天下”(见第三十二章)、“道之出口”(见第三十五章)、“失道”(见第三十八章)、“道之华”(见第三十八章)、“道之动”(见第四十章)、“道之用”(见第四十章)、“闻道”(见第四十一章)、“明道”(见第四十一章)、“进道”(见第四十一章)、“夷道”(见第四十一章)、“有道”(见第四十六章)、“无道”(见第四十六章)、“天道”(见第四十七、七十九章)、“尊道”(见第五十一章)、“非道”(见第五十三章)、“长生久视之道”(见第五十九章)、“以道莅天下”(见第六十章)、“道者”(见第六十二章)、“此道”(见第六十二章)、“我道”(见第六十七章)、“人之道”(见第七十七章)、“圣人之道”(见第八十一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4-4 13:50:18
《道德经》关于“道”的观点涉及的主要内容

概而言之,《道德经》关于“道”的观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详见附录1):

(1)道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参见第一章、第十四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四章、第四十二章、第六十二章。

(2)常道(普遍性)与变道(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有常道,但道也经常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参见第一章、第十四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五章、第五十五章。

(3)道之可知与否的问题:道有一定的可知性,但却不限于其已知的具体内容、形式。参见第一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二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七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七章。

(4)虚与盈、无与实(有)的关系问题:道先是由虚入盈、由无入实,进而由有入无、由此入彼,此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归根”、“复命”。参见第一章、第十四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七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八章、第五十五章、第六十七章、第七十七章。

(5)道在对立统一中相反相成的问题。参见第一章、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八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五十一章、第六十五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七章、第八十一章。

(6)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生性的问题。参见第四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七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三章、第五十一章、第七十三章。

(7)利而不争、生而不居、为而不恃的关系问题:道利之、生之、育之、形之、成之,但功成身退而不争、不居、不恃。参见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五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四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六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一章。

(8)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人需“闻道”、“尊道”、“为道”、“保此道”、“从道”、“同于道”、“有道”,发扬光大它就成为“圣人之道”;如“非道”、“不道”、“失道”、“道废”则成“无道”,或者成为某种与“天之道”相对立的特殊的“人之道”。参见第八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八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五章、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第六十二章、第六十五章、第六十七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一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4-4 13:53:36
道与阴阳的关系

“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指事物中存在的两种相反而互补、能互根互生和互变互通、既相斥相克又相辅相成的属性、内容、力量、趋向和过程。其中,阳刚强、主动、热烈、外放、上升,阴柔弱、随动、冷淡、內蓄、下凝。阴阳共存于一体,称之为冲;达到圆满可久的状态,称之为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