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11小时。继续学习《营销管理》(科特勒版,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学习思考了第11章《开发新的市场产品》。本章对于一家企业如何开发新的产品提供了全周期的方法上的指导,从最早的创意一直到销售完成。中间经过了长期的过程:研究消费者需求,研究市场竞争对手,针对自身优势确定开发产品的各个属性,市场测试,商品化,产品营销策略等等。都需要企业的不同部门共同合作推出新的产品。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我可以说做了10多年图书,每本图书都是一个不同的产品。我负责该产品从创意直至商品化到最终消亡的全部过程。这期间,我个人认为创意非常重要,而能把创意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最终的商品化产品,更重要。需要和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斗智斗勇”,也要和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渠道商斗智斗勇,当然,和最终的消费者,更要斗智斗勇。这期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教科书只能提供一些准确的废话,空泛大而无当,而现实则是鲜活的,尤其需要产品负责人在各个环境都要拿出创造力和执行力来整体操盘。当然,教科书也肯定有其积极的价值,它可以提供一个分析的框架或者立足点,以教材中的各个不同环节中提出的不同方法、不同名词(其实每个名词和术语都是一个现象的凝练,很值得去深入琢磨。一个名词取得好,可以规范以后很多种行为。比如黑天鹅、灰犀牛、长尾效应、天花板、婴儿底、站岗、割肉等等,都是社会上某种现象比较常见,大家都大概了解这种现象,但没有一个很好的名词来形容。突然有一个名词提出,大家都觉得:哇,恰如其分。就流行开了。)去更好地规范日常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