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對人類經驗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金錢有令人喜悅的功能,就這一點來說,虛擬貨幣對人類的快樂的潛在貢獻,就不應該被忽略。人們對金錢的情緒反應,有一些很有趣的特性。第一,大家都喜歡錢,而且似乎有內在的動機想要賺更多錢。第二,人們會對「拿到同樣的錢」習慣。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重複拿到同金額的錢,這筆錢提供的喜悅感就會降低,甚至變得不再特別。
金錢的計算功能對人類的福祉與動機,有很重要的意涵。當人們可以用某種方式計算自己的收穫時,他們會很高興而且很積極。虛擬貨幣比實體經濟的金錢,能提供人們更大的快樂。虛擬經濟可以設計成包容各式各樣的計算經驗。在虛擬環境中,人們可以用各種貨幣買到各種東西。
從虛擬經濟設計的觀點來看,實體經濟有一些重大缺陷。第一個大問題是:普遍的焦慮與恐懼。在實體經濟中,金錢既是風險,也是報酬。要有報酬就需要投資錢下去,而投資不一定會賺錢,會有風險,是否值得冒險,要看報酬而定。我們被驅動要得到更多金錢,但在追求金錢的同時,我們也是拿著現有的資產在冒險。在虛擬經濟中,人們可以覺得很安全。相對來說,實體經濟的危險就多太多了。
實體經濟的第二個問題是:實在反复無常,規定常常改變,或者有時得罪全權貴,則一切努力都白費。在虛擬經濟裡,每個人都知道致富的遊戲規則,虛擬經濟的遊戲規則完全巧妙地搭配玩家的技巧、信息與興趣。絕對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經濟不公不義事件。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富豪。在某些遊戲中,規則很清楚,只有技術最好的人可以成為最有錢的人。
實體經濟第三個問題是:提供極少的自主權。在實體經濟裡,一個人一生中的重大機會與危險,幾乎可能在任何時間出現,一點都不能妥善搭配一個人在一生中的相對位置,不會因為你是年輕或年老而有所不同。在這一點上,虛擬經濟就做得比較好。在遊戲中人人都有自主性,失敗也不會真的一無所有,你先前的虛擬貨幣還是在,可是實體經濟中,你失敗了,可能是一無所有。
基於以上這些理由,比起實體經濟,建立在虛擬貨幣上的經濟,可能更能幫人得到快樂。
單一貨幣系統轉移到虛擬貨幣系統可能產生個重要的影響:經濟的整體健全性。虛擬貨幣系統可能會為經濟帶來一些而外的成本。因為商品與服務的交易與談判需要時間,任何會增加成交時間的事都會讓系統變慢。例如,當北京的小張想要把多餘的虛擬貨幣甲跟四川的小李交換小李的虛擬貨幣乙,如此必須針對交換進行談判,如果這種討價還價只要花一秒鐘,也不會造成問題。但想像一下,如果他們無法在一天或兩天內,或一星期內達成協議,會發生什麼事?在這個情況下,討價還價與談判折衝的成本,就會阻礙這個經濟體系創造價值。因此多重貨幣系統,會使得換算的成本會增加,不知道什麼東西值多少錢,是貨幣產生混淆的真正成本。如果我在一次交易後,對方給我某一種虛擬貨幣,而我認為這個貨幣的價值會貶值,那我就會堅持對方要付給我更高的價格。
因為虛擬經濟可以帶給人更多快樂,所以可能會有更多生產勞動力會轉換到虛擬經濟。由於貨幣混淆的狀況,除了衝擊經濟,還可能影響社會政策。我們的口袋裡不會只有一種穩定的貨幣,而且由於國家徵稅的能力減弱,ZF可能更難確保對抗貧窮、意外與高齡的政策。我們可能會花更多錢或時間在設計得更好的經濟體系裡。我們會更快樂嗎?這是說不准的事,但事情一定會和現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