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640 0
2019-04-07
这是好友专栏的第一篇文章,进巨的击人@进巨的击人创作的这篇文章讲述了为何价值思维比预期思维和边际思维更值得学习。他发来读的时候刚看几段就觉得很有吸引力,全文读下来很过瘾。
欢迎阅读,欢迎留言。
作为A股证券行业的一名小朋友,在我刚入行时,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果说研究创造价值的话,为何公募机构的许多基金经理业绩还跑不赢一名普通散户?甚至许多大公募内部的基金产品业绩也是良莠不齐。机构掌握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对公司有更深入的研究,而且越是规模大的机构,得到的卖方研究的支持也更多,为何在最终的投资业绩上,这些大机构似乎却没呈现出显著的优势?
入行多年之后,终于明白了个中缘由,撰文以记之。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先梳理下一名基金经理或者一名卖方研究员普遍是如何挖掘股票投资机会的,简单来说有以下三种情景:
①“每周看100个数据,跟踪10个供需平衡表,每年看100个模型,跟踪10个国家宏观经济演变……”这种策略俗称自上而下,也就是跟踪宏观经济和行业基本面的变化趋势,在找到基本面好转的信息之后买入,在捕捉到基本面恶化的信息之后卖出。所以采用这一策略的投资者会对宏观经济指标如数家珍,对全球经济形势“了然于熊”,各个行业所处的周期位置也尽在掌握之中。一旦,股价表现和他们看到的“基本面”不一致,他们会先审视自己跟踪的数据,如果发现“基本面”证据不支持行情如此演绎,面对市场的暴涨,他们会说“基本面不是个笑话,行情最终会回归基本面,现在参与行情的只是因为无知者无畏”。
②经常出去调研,和上市公司重要业务人员建立紧密联系,获取第一手的行业和公司经营数据,然后再与产业内第三方专家进行讨论验证,最后将这些信息汇总得出结论传达给机构投资人员,这个时候各家机构的反馈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毕竟只有卖方研究人员能够同时了解市场上几乎所有主流机构的想法。在综合这些信息之后,凭借多年的经验,研究员一般都能找到市场的“预期差”,而这个“预期差”的修正就会是股价上涨的一个驱动力。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某知名研究所要求研究员在研究报告的篇首写下“市场的预期,我与大众预期不同地方”。在这种场景下,研究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预期差”,而付费最多的客户(对应着大机构)将有权利率先获得这个“预期差”,以此类推,等研究报告发布以致普通散户也知道这个“预期差”了,那基本就是信息链条传递的最后一棒了,因此散户也自然而然被假想为所谓的待收割的“韭菜”。
③以上两种情景都还是从实体经济的观察出发去挖掘投资机会的,但还有另一种常见的情景是先观察股价的走势,从异动的走势中去找到可能会上涨的股票,然后再着手去咨询对这个标的比较熟悉的人,比如上市公司高管、跟踪紧密的研究员、重仓的机构、参与市值管理的游资等,通过他们去找到股价上涨或下跌背后的原因。投资者通过各种渠道掌握股价波动背后的“原因”后,再将这一“原因”和自己的投资框架做对照,如果符合自己的投资框架则立马买入。而最符合机构投资者投资框架的“原因”一般是来自上市公司和行业的经营数据,比如这一季度的业绩高增长、行业需求在复苏、颇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或新技术即将落地、终端产品量价数据十分不错等等。
以上的三个情景自然无法囊括当前A股机构投资者投资决策产生的所有流程,但有知名券商研究所的前辈高人,将自己的证券投资思维方式总结为2+1思维模型,考虑到其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可将这一思维模型作为当前中国A股市场的主流投资研究思路。
“证券研究必须建立的2+1思维方式,其中2指的是预期思维和交易思维,它们分列前后贯穿于股票价格形成的过程之中;边际思维则须分别与预期思维和交易思维叠加,在两个思维环节里以边际的思想寻找投资机会。其中预期思维与边际思维的叠加即是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的“超预期”,而交易思维与边际思维的叠加为“交易边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