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66 0
2010-01-30
论资产肿胀
蔡银寅 刊发时间:2010-01-29 14:09:28 光明网-光明观察
现如今,股市楼市、期货基金、投资信贷早已成为人们街头巷议、茶余饭后的谈资,“通胀”一词即便是对普通人来说也已是耳熟能详,各国政府更是对其防范有加。然而,“通胀”问题并没有因人们的警惕而消失,它就像挥之不去的魔鬼一样与经济周期相克相生。“通胀”问题似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过程

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要增长,就要以忍受“通胀”为代价。生活中,大多数人对“通胀”的认识多是指经济增长的泡沫问题,所以他们更注重泡沫是否存在,而不是泡沫本身和它的形成过程。很多时候,我们认为通胀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适度,那么这个度到底在哪里呢?几乎没有人可以回答,经济低迷时,就适当地让它小通胀一下,来刺激经济发展,这么做看似合理却充满了隐患。允许通胀的目的是获得更好的经济增长,这就会引发一个问题。一方面,如果这点适当的通胀获得了预期的效果,那么是继续增加通胀进行进一步刺激,还是就此遏制?另一方面,如果这点适当的通胀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是否继续增加通胀直到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使用“通胀”方法刺激经济的过程不免会产生一种可能——肿胀,确切地说是资产肿胀。
    所谓肿胀,其实是指介于泡沫经济和健康经济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中国有句古话,叫打肿脸充胖子,肿胀和泡沫有着本质的区别。泡沫一破,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人们恐惧泡沫。肿胀则不同,它只是肌体的一个非正常状态,肿胀的部分消肿了也不是一无所有,至少骨架血肉都还在,只是没有原来那么强大罢了。     比如,最初一个苹果卖1元钱,后来卖2元钱,能说有泡沫吗?不能,因为1元钱仍可以买半个苹果,虽然买的少了,但毕竟可以买到,只能说苹果肿了,不是没了。发行货币总比发展生产容易的多,多发行货币的目标自然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产品,从而增加福利,如果多发行的货币实现不了这个目标呢?那么就必然会导致资产的肿胀,也就是说,资产所对应的货币量变多了。先前的4万亿政府投资,而今的6.5万亿新增信贷,都是做刺激经济增长而用,换句话说,它们都是为了换取更多的产品以增加福利,如果它们的投入不能获得更多的产品呢?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或许真的要面对新一轮的资产肿胀了。     2009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4530亿美元,相当于2008年GDP的10%,银行贷款总额(9.6万亿元人民币)的32%,名义GDP的增长率则为5%。显然,是财政和金融方面的因素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这反映了一个现实: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状态,投放到经济中的海量资金,对于GDP增长的贡献颇为可怜。     当谈到通货膨胀的时候,货币供应量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不可能永远都比GDP的增速快,二者之间一旦长时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资产泡沫。但是,持续的资产膨胀,或者通过财富效应,或者通过推动生产成本上升,最终必然导致消费价格上涨。2009年,中国的名义GDP和M2之间存在着23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为将来的通货膨胀累积了相当大的能量。这笔钱暂时被“困”在房地产市场里,表现为资产价格上涨。它正在通过不断上升的销售成本,悄然向通货膨胀方向演变(谢国忠,凤凰网,2010年1月26日)。     不能一口吃个胖子,经常用来批评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对于经济增长来说也是如此,资本是一点一点地变大的,不是打出来的水肿,资本增长必须通过相应的生产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如果实体经济不景气,这么打一打,貌似可以充一充,但小心因水肿生出病来,那时候就真成泡沫了,一破,就啥也没有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