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62 4
2006-02-21
<P ><FONT size=3>去年,由于朗咸平质疑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停止国企产权改革的主张。引起了经济学界激烈的争论。其中,要不要停止产权改革成为了问题的焦点。但是,无论是坚持产权改革的一方还是反对产权改革的一方,都缺乏完整的理论依据来坚持自己的主张。本人既不是什么“新左派”,也不是什么新自由主义派。但本人一向主张停止产权改革,用适合国有企业基本特点的劳权制度取代产权制度。然而,本人的这一主张的根据与郎咸平等人的根据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FONT></P>
<P ><FONT size=3>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月开始,本人(网名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zm</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zjm0328</FONT>,本名钟建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在中国改革论坛(此后在新浪“经济学人”)发了多篇文章,全面展开了以劳动所有权为核心的改革理论。考虑到目前发生的两派争论、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和网络论坛的特点,我认为有必要比较系统地说明这一改革理论。为了简便起见,我把这一理论叫做劳权理论或钟氏改革理论。</FONT></P>
<P ><FONT size=3>我们的改革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邓小平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重要命题,确实是一种突破。但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生产方式,它应该是社会生产力进入新的阶段的社会形态。那么,这种新阶段的生产力特征是什么呢?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且处于多层次状态,所以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以我国这样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怎么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呢?很显然,邓小平理论并没有解决这些基本问题。而正由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所以对于苏联模式的错误,对于社会主义发生重大挫折的原因,对于国营企业的弊病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对现代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特特征和现代社会主义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等等问题,都不能很好解决。这也是国有企业改革长期不能成功的根源所在。钟氏改革理论由于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及发展要求有了明确的认识,对这些基本问题有了明确答案,从而为国有企业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FONT></P>
<P ><FONT size=3>目前对我国经济改革起决定作用的是所谓主流经济学派,更确切地说是产权学派。但是,产权学派面临着一个不能解决的基本矛盾:产权制度是一种成熟的企业制度,特别是现代产权制度,是一种比较科学的企业制度。但是,它只是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只是一种与生产资料实体性质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公有制企业,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企业却只能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消灭了资产所有者,消除了人们的资产所有方面有差别。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企业,一方面是没有资产所有者,只有劳动所有者;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公有的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公有制企业已经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而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了。在这里,一方面,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产权方向的改革,就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就要满足产权清晰的基本要求,就要把国有资产量化到个人,一句话,就不能不进行私有化进程;另一方面,我们建立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一个不可放弃的基本原则,而不能放弃公有制就不能满足产权清晰的基本要求。这是一个在产权范围内不能解决的基本矛盾,是产权学派不能解决的基本矛盾。另外我们还可以明显看到,产权改革思路与邓小平理论(例如社会主义本质论),与“三个代表”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思想),甚至与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都是互相对立的,与共产党的性质是相矛盾的。</FONT></P>
<P ><FONT size=3>到目前为止,钟氏改革理论是唯一能够说明苏联模式的错误和社会主义发生重大挫折的基本原因、明确分析国营企业弊端、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性质与运动特征、说明现代社会主义企业制度基本内容、说明适合公有制企业的经营机制、说明国有企业二十多年改革过程及其成败得失原因的改革理论。而更重要的是,钟氏改革理论由于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要求有了明确的认识,在理论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从而为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为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明确了方向。</FONT></P>
<P ><FONT size=3>一,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要求的理论--钟氏改革理论的总根据。</FONT></P>
<P ><FONT size=3>在《论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及发展要求》等文章中,我全面地论述和说明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要求。我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有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自然要求,又有由生产力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决定的社会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力相比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本质区别不是表现在发展水平的高低方面,不是表现在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要求方面,而是表现在生产力构成要素相互关系方面,表现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要求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力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相区别的生产力,即由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而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相应地,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特殊要求也表现为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首先是相对稳定的公有制与相对灵活的劳权企业制度形成的直接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自然要求(在这方面是由生产的具体属性决定的)和社会要求(主要是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然后是宏观经济体制与(作为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等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要求的理论,从根本上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而这一基本问题的解决,对苏联模式的正确认识,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的正确认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基本问题的解决也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指明了方向。</FONT></P>
<P ><FONT size=3>二,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理论。在五论公有制等系列文章中,我说明和论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其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所有制不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同时也包括生产劳动所有制。社会主义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社会主义并没有消灭生活消费的个体性,而生活消费个体性决定了劳动投入的个体性质。因此,社会主义所有制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区别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劳动个体所有制的相互结合。因此,当我们考察社会主义公有制时,必须注意到它是以生产劳动个体所有为基础的公有制。这种公有制不仅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有本质的区别,同时与其它社会或其它形式的公有制也是有本质区别的:那就是它只存在劳动所有者、不存在资产所有者;只有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由于这种公有制本质上是消灭资产所有权、体现劳动所有权的所有制形式,因此,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应该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而不是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FONT></P>
<P ><FONT size=3>三,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认识苏联模式错误、破解传统公有制经济缺乏活力的谜团的基本理论。在《苏联模式错在何处》、《论工资和按劳分配》、《什么是按劳分配(一)(二)》等论文中,说明了我的按劳分配理论:按劳分配的核心是“谁劳动谁所有”,属于劳动所有权,是劳动所有权在分配上基本要求。因此,只有在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的条件下,按劳分配才可能实现。工资制度,作为产权企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体现的是“谁投资谁所有”的资产所有权,是不可能、事实上也没有实现“谁劳动谁所有”的按劳分配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由于苏联模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模式,因此,苏联模式的公有制经济并没有实现按劳分配。正因为没有实现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经济才普遍缺乏活力。钟氏改革理论正是从“工资不是按劳分配合理形式”这一关键点的认识上取得突破的。</FONT></P>
<P ><FONT size=3>四,经济实体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原理。钟氏改革理论认为:现代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具有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生产资料实体存在方式和生产劳动实体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必须作为独立的资产实体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必须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公有制企业作为劳动实体有自己的存在前提、发展要求,运动规律和基本特征。而要使公有制企业作为规范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必须从公有制的基本特点出发,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相比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它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由需求不足引起的通货紧缩等缺陷。这一理论从市场经济角度论述了经济实体的基本内涵及其基本分类,论述了现代企业的基本内容及区别,为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FONT></P>
<P ><FONT size=3>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模式》一文中,本人在分析计划经济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相对应的模式,即“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国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模式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模式相对应。这种对应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区别: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也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但由于生产资料实现了公有制,可以按需分配和按效益流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价值规律和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发展的。所谓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就体现在这种特殊性上。“劳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模式与资本家或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模式相对应。资本家或资产所有者的管理体制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而劳动者管理体制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劳营”和“资营”的区别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即由生产力结构和性质的区别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区别。资本主义生产管理体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在资本家个人独资经营的条件下,企业由资本家本人或委托人管理;在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来管理。无论是前一种形式还是后一种形式,都充分体现了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在管理上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劳动实体也有个体和集体之分:在劳动者进行个别劳动的条件下,生产经营的决定权归劳动者个人,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就是这样;在劳动者进行集体生产的条件下,企业管理权则应有职工大会和职工管理委员会来管理。这就是“劳营”模式。“工分制”是和股份制相对应的按劳分配模式。在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为了区别资产所有者的分配权和管理权,采用了股份这种生产资料价值形式来计量资产所有者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价值量,并据以进行产品分配。因此,股份就是按资分配的基本形式。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的工分制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唯一和按资分配的股份制相对应的按劳分配制度。工分作为按劳分配的合理形式,它和股份一样,不仅可以正确统计劳动者提供的个人劳动量和劳动总量,以明确区别劳动者由于投入劳动量的不同而形成的分配权的差别,同时还可以明确区别劳动者由于投入劳动量的不同而形成的管理权的差别:建立在劳动所有权基础上的公有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一样,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原则不是平均的一人一票,而应是一工一票。如果我们把个人在一定时期的工分累计量除以同一时期劳动集体的工分总量,我们就得到每个人的工分比,这个工分比就是劳动者的企业管理权利的量化表现。一个职工的工分累计量如果占了劳动集体的工分总量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那他应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0</FONT>的表决权,另一个职工的工分累计量如果占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那他应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0</FONT>的表决权。与股份制一样,工分制不只是一种较好的分配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企业制度,社会主义企业必须普遍地采用工分制,取消工资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才能形成对应于现代股份制的现代社会主义企业制度。商品生产由市场调节,生产资料按需分配,企业(由劳动者)自主经营,生活资料按劳分配,成本优先保证,职工多劳多得。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一“国有劳营工分制”的运行模式,既是宏观模式,又是微观模式。</FONT></P>
<P ><FONT size=3>六,关于苏联模式的主要错误。在《苏联模式错在何处》和《也论传统公有制模式的错误》等文章中,本人对苏联模式的错误作了详细的分析:苏联模式由于采用工资制事实上并没有实现按劳分配,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产权企业制度作为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形式,它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生产力,其发展的特殊要求表现劳动所有权,因此,在公有制企业建立产权制度,客观上是用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兴的生产力。</FONT></P>
<P ><FONT size=3>七,关于生产队模式和我国农村改革。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生产队模式是唯一与苏联模式相对立的公有制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由于采用了工分制而实现了按劳分配,从而体现了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但是,生产队只是建立了体现劳动分配权的工分制,而没有同时根据劳动投入量的差别确定社员在生产队管理上的权利差别,因此,生产队又是不完全的“公有制+劳动所有权”的生产模式。这一模式由于工分制的采用而体现了劳动者对按劳分配的利益要求,但同时由于未能体现劳动者的管理要求,也由于人们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按劳分配规律不了解和不适应,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队模式的束缚(特别是低价定购政策及“以粮为纲”等不恰当的农业生产指导方针等多种原因,使生产队的发展受到限止),在这种情况下,生产队出现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发展趋势。在党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条件下采取了适应实际发展的做法,这就是农村改革能够一举成功的基本原因。农村改革的实质是用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生产模式(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在分配和管理两个方面权利要求的生产模式)取代不完全体现劳动所有权(生产队仅仅体现了劳动所有权在分配上的基本要求)的生产模式。</FONT></P>
<P ><FONT size=3>八,关于国营企业弊病的认识。从企业与国家的相互关系看,国营企业存在着“国有国营、官办官管”“政企不分、高度集中”的弊病。从企业内部来看,国营企业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工作不上进,出工不出力;管理人员则官僚主义、瞎指挥相当普遍,以权谋私、化公为私等腐败现象十分严重。而从总体上看,国营企业是“全民所有、全民负责,实际上是谁也不负责”。国营企业的诸多弊病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表现为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象“国有国营、官办官管”“政企不分、高度集中”等等现象都是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特征的东西;而国营企业内部的诸多弊病则表现为国营企业作为生产组织的性质特征。改革前的国有企业所以称之为“国营企业”,就因为它是由国家来经营的。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企业生产的商品以什么的价格卖出去等等,这些都是由国家计划来确定的,而不是由企业来决定的。同样,企业生产的结果也是由国家来承担的,企业取得的利润,无论多少,都归国家所有,职工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同样也是由国家计划决定的。这种“国有国营的、职工拿工资,盈亏国家负”的企业模式,从一方面看表现为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表现为政企不分、高度集中的特点,而从另一方面看则表现为国营企业的生产组织的特性。为什么国营企业缺乏活力呢?首先是由国家经营的计划体制决定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规定了国营企业的一系列重大活动,从而使国营企业丧失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其次,从企业内部来看,国营企业所以缺乏活力,是由国家计划规定的工资决定的。工资是直接的货币量,是一种预定的收入形式。工资的多少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没有联系的,甚至与职工本人劳动状态也是没有关系的。一般来说,你只要进了厂门,无论你是干多干少,还是干或不干,与工资的多少也是没有关系的。既然是干多干少、干或不干都是同样的收入,企业职工当然不会有生产积极性,这就使国营企业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动力,一个缺乏动力的企业怎会有活力呢?同样的道理,由于大家都是拿的工资,当有人去损害企业利益时,职工,甚至管理人员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损失。因此,官僚主义、瞎指挥及以权谋私、化公为私等腐败现象虽然危害国营企业,但却没有人来管闲事,这便是所谓的“全民所有、全民负责,实际上是谁也不负责”了。一个没有人负责的企业,没有人管事的企业,又怎么会有活力呢?从以上的认识出发,国有企业改革理所当然应从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开始。而在事实上,国有企业改革也的确是从调整这种关系开始的,“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其实质正是为了调整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然而,以上对国营企业的认识只是一种初步认识,只是一种表面性的认识。而从本质上看,国营企业存在的一系列弊病的根源在于产权制度与全民所有制的基本矛盾,在于产权制度不适合国营企业的基本特点。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由于消灭资产所有者,使劳动者成为企业唯一的生产主体,它要求劳动者当家作主;而产权制度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企业制度,它否定了劳动者的生产主体地位,这是国营企业“全民所有,全民负责,结果谁也不负责”的根源所在,也是国营企业“主体缺位”弊病的由来;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作为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劳动者在资产所有方面是没有差别的,因此,国营企业实际上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但是,产权制度体现的却是资产所有权。结果是能够对国营企业负责的劳动者由于其利益要求得不到体现而处于消极应付状态,而不存在的利益要求--即所谓的资产所有权却得到了体现。这是国营企业缺乏动力和活力的根源所在;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使生产资料具有大范围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排除了单个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者无论是以个体形式出现,还是是集体方式出现,作为劳动所有者都是独立的,因此,国营企业是可以作为独立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但是,产权制度却是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结果是,产权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使国营企业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国家所有制本身又排除了国营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可能,于是,国营企业失去了经济实体的性质,只能作为一个没有自己的生产主体,没有独立的、内部的价值运动,没有自主管理权的生产组织存在和发展。</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九,以上是劳权理论或钟氏改革理论的基本理论及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认识。以下我们运用劳权理论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系统的分析:</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目标与认识上的偏差。国营企业之所以存在诸多弊病,根源于产权制度不适合公有制企业的基本特点。因此,正确的改革方向应该是用适合国有企业基本特点的劳权制度取代与国有企业不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但是,我们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偏差:在所谓的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错误原理指导下,形成了“公有化程度太高太纯,与生产力水平不适应”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国有企业改革艰难曲折、长期不能成功的根源所在。在对国营企业弊病的认识上,人们不是把全民所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和建立其上的产权制度区分开来,而是把两者作为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来对待;人们不是根据国有企业基本特点来考察产权制度功能和作用,而是把产权制度作为当然的企业制度来对待,这是导致认识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把“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错误理论当作基本原理来应用,则是导致认识偏差的基本原因。</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长期不能成功?从根本上来说,就因为我们未能认识到国有企业是一种新的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二十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总起来说是从打破产权制度开始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都是打破产权制度的改革。但是,我们只是打破产权制度,而没有从根本上用劳权制度取代产权制度。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事实上进行了相互矛盾的改革:一方面,由于打破产权制度,形成了职工与企业在经济利益上的联系,形成以满足职工利益要求为核心的价值运动。这是促使国有企业转变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改革;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在打破产权制度的同时又保留了产权制度,甚至在有些方面还强化了产权制度(例劳动合同制的推行和破产制度的实施等等),这又在客观上保留了以国家为核心的价值运动。这是使国有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改革。这种相互矛盾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既不能作为规范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又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因此,改革中的国有企业成了一个不规范的经济实体:一方面由于形成了职工与企业的经济利益上的联系而有了经济实体的性质(国有企业出现盈亏变化就是具体体现--国有国营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是不存在盈亏变化的),另一方面又不是规范的经济实体(国有企业出现持久的大面积亏损说明它不是规范的经济实体)。这就是改革中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困难,出现持久大面积亏损的真正原因。后来,在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失败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改革又走上了强化和更新产权制度的道路,引用股份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属于更新产权制度的改革。改革前的“国有国营的、职工拿工资,盈亏国家负”的企业制度,本来就是产权制度,而所谓的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产权制度,区别在于原来的产权制度是国家经营的产权制度,而现在的产权制度是企业经营的产权制度,但是,由于产权制度与国家所有制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这种改革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是不能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而且,由于国有企业本来就不存在产权主体,在国家经营条件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国营企业不会存在严重的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但在企业经营条件下,没有生产主体的企业出现严重腐败和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却是必然的。推行这种改革的结果是什么呢?股份制的推行实际已经有了很长时间,但同样不能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于是,产权学派只剩下最后一招:在产权清晰的口号下放弃公有制。就这样,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不断走向消亡。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长期不能成功?主要的问题已经不是实践创新问题,而是理论创新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没有认识到国有企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实体,是一种新型企业,而只是用旧的经济实体(生产资料实体)和旧的企业(产权企业)观念来对待国有企业。从另一角度看,是因为我们没有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没有认识国有企业基本特点,并从国有企业的基本特点出发来选择和建立企业制度。</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就是要使国有企业能够作为规范的经济实体(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那么,规范的经济实体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要有明确的生产主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要有规范的满足生产主体利益要求为核心的价值运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与这种价值运动相适应的管理运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与企业基本特点相适应的企业制度。更具体地说,由于国有企业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因此,要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并使国有企业处于正常发展状态,就必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从法律上确立劳动所有者的生产主体地位,即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企业制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形成以劳动所有权的满足为核心的价值运动,即建立类似农业生产责任制那样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补偿消耗的、交给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模式;同时建立相应的按劳分配制度--现代工分制制度,进行个人收入分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形成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管理运动--建立职工大会,职工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来管理国有企业;<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建立由职工代表、管理人员及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组成的制度管理委员会,进行制度管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建立与劳权企业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大体上说,采用以上一些改革步骤,就可以使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FONT></P>
<P ><FONT size=3>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为什么国有企业要以劳动所有者为生产主体?在现代社会中,能够成为生产主体存在和发展的,除了资产所有者以外,就只有劳动所有者了。国有企业虽然不存在真正的资产所有者,但却有规范的劳动所有者:职工是劳动所有者,厂长、经理也是劳动所有者,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是劳动所有者。如果千千万万的劳动者都能对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负责,我们还用得着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担心吗?那么,劳动者愿不愿意、能不能对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负责呢?回答是肯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所有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它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品,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财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因此,他们需要利用国有资产,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个人或家庭的消费需要,而且利用的国有资产越多赿好。也就是说,劳动所有者有对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负责的客观需要。但是,有人会问:既然劳动所有者需要而且也可以对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负责,那为什么改革中的国有企业还会出现效益大面积滑坡,恶化的严重情形呢?这是因为我们未能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的缘故。劳动所有者是与资产所有者不同的生产主体,他们的利益要求也与资产所有者相反,表现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谁劳动谁所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劳动所有权,而不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谁投资谁所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资产所有权。只有建立了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劳动所有者才能作为真正的生产主体存在并正常发挥作用。但无论是改革以前的国营企业,还是改革后的国有企业,建立的都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资产所有权的企业制度,而产权制度的建立客观上否定了劳动所有者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劳动者丧失了作为生产主体管理企业的责任性和积极性,使国有企业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建立产权制度的条件下,职工拿的是工资,管理人员拿的也是工资,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拿的也是工资。不论企业搞好搞坏,劳动者拿都是固定不变的工资,他们怎么会有管理企业的责任性和积极性呢?另一方面,以余额形式出现的利润量的波动由于没有真正的资产所有者而不能有效地引起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行为。真正能起作用的劳动所有者被排斥在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之外,起不了作用;却要求假设的资产所有者,实际上不存在的资产所有者起作用,国有企业搞不好不是很自然吗?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唯一能对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只能是劳动所有者,而不是资产所有者。而且只有在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劳动所有者才能对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负责。对此,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是属于全民所有,企业的劳动所有者怎么能直接占用企业生产成果呢?是的,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是属于国家或全民所有的。但是这并不能决定劳动者不能直接占用企业生产成果。因为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实体,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有制企业具有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本质上资本家或股东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它在分配上和管理上体现的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谁投资谁所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谁投资谁经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资产所有权;相反,社会主义企业本质上是劳动者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劳动满足消费需要的工具,它在管理上和分配上体现的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谁劳动谁经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谁劳动谁所有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劳动所有权,即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按劳分配权利。这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完全相一致的。资本主义企业,作为满足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资产所有权的工具,它是以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资本主义企业或私有制企业性质上只是一个生产资料结合体――即劳动力的价值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变,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波动,表现为资产所有者利益的盈亏。社会主义企业恰恰相反,作为满足劳动者利益要求的工具,它是以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也就是说,公有制企业或国有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生产劳动结合体――即生产资料价值量预定不变,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劳动价值量的波动。在这里,劳动者作为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在不损害公有资产或国有资产(即保值的前提下)的条件下利用公有资产或国有资产,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既然公有制企业实质上只是一个生产劳动结合体,作为生产劳动所有者,为什么不能直接占有企业的生产成果呢?</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在建立劳权制度下,国有企业就能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了吗?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是的,在建立劳权企业制度的条件下,国有企业就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第一,国有企业由劳动所有者来自主经营,管理人员由职工来选用,国家不再过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也不用委派管理人员或监督人员,从体制上是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第二,国有企业在“优先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前提下存在和发展,在价值运动上,由于实行在保值的前提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原则,国有企业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由于实行“补偿消耗的、交给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分配原则,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不是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盈亏变化,而是表现为生产劳动价值量的波动,这就保证国有企业在保值的前提下存在和发展。第三,由于用于扩大再生产追加部分的价值量是在个人收入分配之前,是作为满足公共需要基础上预先扣除的。因此,在采用劳动经营方式条件下,国有资产不仅会处于保值状态,同时还会随着职工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值。从这里我们看到,由于建立了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优先补偿生产资料消耗,再满足公共需要项目扣除,后进行消费价值量的分解,国有资产不仅能处于保值状态,同时还会处于增值状态。由于这种分配模式在价值运动上明确区分了国有资产与劳动者劳动成果的界限,国有企业能够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自我发展;由于劳权管理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怎样确定劳权企业中每个职工参与消费价值量分配的权利和职工的企业管理权利?我们知道,在规范的股份制企业,为了确定每个资产所有者在分配上和管理上的权利差别,是采用股份这种按资分配方式进行的:即把每个资产所有者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价值量转变为性质上相同、数量上可以区别的同一种东西--股份,然后根据股份多少来决定每个人在生产成果分配和企业管理上的权限。就分配上来说,是多股多利;就管理上来说,也是多股多权,一切都以股份的多少来说话。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所以要采用股份这种方式来区别资产所有者在分配和管理方面的权利差别,是因为这些企业是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因此,决定每个股东的权利区别的标准只能是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价值量。那么,作为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能够决定劳动所有者在分配和管理两个方面的权利差别的就只能是生产劳动投入量的多少。而能够体现劳动者投入生产过程中劳动量差别的形式,与按资分配的形式股份相对应的按劳分配形式是什么呢?只能是工分。在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只有工分能象股份那样,把劳动者投入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形态、不同数量的具体劳动转变为性质上相同、数量上可以区别的同一集体劳动。工分的多少能够较好地体现劳动者投入劳动量的差别。同样的道理,工分的多少也可以明确地区分劳动所有者在企业生产成果分配和企业管理上的权利差别。从这里我们看到,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绝对不能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产权制度--股份制,而只能是与股份制相对应的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劳权制度--现代工分制。所谓现代工分制不仅是与现代股份制相对应的劳权企业制度,同时它也是与生产队工分制相区别的工分制:除了计时工分和计件工分外,这种工分制还是一种综合工分制;除了能体现体力劳动差别之外,它还能体现智力劳动差别的工分制;除了能区别劳动者分配权利的差别之外,还能体现劳动者在管理权利的差别--这是对生产队工分制取长补短,并吸取了股份制基本原理的新型工分制,所以是现代工分制。</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采用劳权思路改革的一般步骤。采用劳权改革的思路,由于国有企业具有现实的劳动者,劳动者具有确确实实的利益要求,只要我们建立了能够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就会取得成功。</FONT></P>
<P ><FONT size=3>具体的做法如下:</FONT></P>
<P ><FONT size=3>(一),以每个企业为单位,核定每个企业现有的生产资料价值量。</FONT></P>
<P ><FONT size=3>(二),召集企业的全体职工会议,由职工大会选出职工管理委员会(第一次选举采用一人一票制,以后采用一工一票制)。职工管理委员会行使相当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的责权,对企业进行管理。</FONT></P>
<P ><FONT size=3>(三),建立“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的企业生产结果分配模式。建立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职工要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首先要使国有资产处于保值状态,其次还必须满足包括扩大再生产追加在内的各种公共需要。这一满足能保证国家、个人和集体三者利益得到同时满足。而劳动者收入以余额形式出现,并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自然波动,能够有力地促进劳动者通过职工管理体制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不断改进生产经营状态和企业管理状态。</FONT></P>
<P ><FONT size=3>(四),在个人收入的分配上,建立工分分配制度。用计时工分制取代计时工资制,用定额工分制取代定额工资制。另外,根据需要建立智力劳动工分制:例如,一个职工如果提出了确实可行的建议,并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就应该根本其价值大小记上相当于多个工作日的工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工,甚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FONT>工等等);建立特殊贡献工分制:某个职工如果有了特殊贡献,则就给予特殊记工(可以是一次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FONT>甚至更多的工分,视贡献大小而定)。企业生产成果--即补偿了生产资料价值量和扣除各种公共需要项目之后的余额,按职工的工分积累量进行分解。</FONT></P>
<P ><FONT size=3>每个人工的价值=企业同一时期的消费价值量÷企业同一时期的工分总量;</FONT></P>
<P ><FONT size=3>职工个人收入=个人工分累计量×每个人工价值。</FONT></P>
<P ><FONT size=3>(五),采用了以上步骤之后,企业职工收入首先决定个人劳动状态。为了争得更多的收入,每个劳动者都希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与劳动技能(包括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此,企业还要建立以职工自学为基础的教育体制,满足职工进行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需要。</FONT></P>
<P ><FONT size=3>(六),在采用了前四项步骤之后,职工的收入状态还决定于企业管理状态。因此,为了争得更多的收入,每个劳动者都需要参与企业管理。因此,企业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每个职工都可以提出各种生产经营方案及管理措施,只要确实可行,管理者就必须采纳,而且有些重要的方案或措施还应有提议者自己组织实施。也就是说,新的管理制度应使职工同时具有管理权限和职能,应打破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界限,形成人人都重视管理,人人都参与管理,一切服从生产经营需要的局面。</FONT></P>
<P ><FONT size=3>(七),在建立健全的劳权分配体制和管理体制之后,在建立了职工教育体制之后,企业还应建立由职工代表、管理人员和国有资产管理局人员参加的制度管理委员会,负责进行劳权企业的制度管理工作。</FONT></P>
<P ><FONT size=3>(八),与以上改革相适应,还应建立新的会计核算体系。</FONT></P>
<P ><FONT size=3>(九),同时也应根据实际需要改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的难点、重点和关键。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从理论上说,由于制度本身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在企业,无论是职工还是管理人员,无论是一般工人还是技术人员,都是欢迎的。因此,只要我们不犯原则性错误,这一改革是会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认可和支持的。困难在什么地方呢?主要在人们的观念上。在这里,传统的产权观念是建立和推行现代劳权企业制度的第一个重大障碍。谁都知道,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要实现按劳分配,顾名思义,当然应该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了,为什么苏联人还是在公有制企业建立了与公有制基本特点相矛盾的“职工拿工资,国家取盈利”的产权模式呢?在这里就在于传统的产权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国营企业模式所以会产生,其根本原因不是计划经济观念,而是产权观念,正是“谁所有、谁经营”“谁所有、谁受益”导致了“国有国营”模式的产生,导致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尽管“苏联模式”已经彻底失败,在改革中我们也曾试图突破产权制度。但是,最终我们还是回到了产权改革的路子上来了。而现在的经济学界,产权观念是绝对占上风。例如,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一包括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劳动所有”,《资本论》这部巨著正是建立在劳动所有的基本观点之上的),劳动者参与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就是按劳分配或按劳取酬,而用产权的观念看是所谓的“劳动力资本化”;再如,农业生产责任制明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形式,但有人却偏要用两权分离来解释等等。另一个妨碍现代劳权企业制度建立的推行的错误观念就是所谓“工资就是按劳分配的合理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资作为产权企业制度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就在于它能预先固定劳动力的价值而割断劳动者收入与企业生产成果的联系,把工资制度引进公有制企业不仅不能实现按劳分配,恰恰相反,只能妨碍按劳分配的实现,这原本是非常明显的,但因为在公有制企业建立工资制是在列宁的领导下进行的,后来人们便想当然地把工资制度的引用合理化,形成了工资就是按劳分配合理形式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至今还统治着人们的头脑。很显然,只有破除了这两种错误观念,才能顺利建立和推行现代劳权企业制度。在这里有两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就一个企业的改革而言,用工分制取代工资制的改革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关键。因为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一,生产队的工分制只是最简单的工分制,我们现在要建立的是比较复杂的工分制。要使工分制能区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一般贡献和特殊贡献的差别,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创新;第二,拿惯了固定工资的职工要转变为一个作为生产主体的职工,多少有点不习惯,有一个适应过程。第三,一旦把职工收入和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相联系,职工的劳动收入就会随市场波动和个人劳动状态自然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促进企业建立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管理体制。也就是说,只要分配体制改革取得进展,管理体制的改革就会水到渠成。因此,建立工分制的改革是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是一个关键;就试行和推广现代劳权企业制度整体而言,进行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的试行则是一个重点和关键。这是因为当有少数企业试行成功之后,就必然会产生示范效应,其它企业的职工也会产生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的要求,到那时,推行现代劳权企业制度和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情形很类似,只须因势利导,稍作规范就可以了。当然,在这里还有对待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步骤的问题:对于目前经营状况尚好的企业,可以从分配制度的改革开始,把职工的收入由固定的工资通过部分浮动到全部浮动,再由按产值浮动到按净收入分配,并随着职工收入浮动比例增加及管理要求的变化,逐步建立相应的劳权管理体制;对于目前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可以直接从建立职工管理体制开始,先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调动职工的生产经营管理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先让企业活起来,然后再逐步完善分配体制和管理体制。</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FONT>,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的实质:用现代劳权企业制度取代产权企业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呢?对公有制企业而言,是把作为生产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企业或经济实体性质不规范的企业转变为规范的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主体归位、价值运动规范和形成相应的管理运动等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逐步激发广大企业员工的劳动潜力,发挥劳动者参加生产劳动和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国有企业或其它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企业员工的四大转变:第一,是使企业员工由被动消极的劳动状态到主动积极的劳动状态的转变。由于工资是一种预定的收入形式,因此,在采用工资制的条件下,职工做多没有意义,做少则是沾光。而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好或相同的收获是人的本能。因此,在工资环境下的企业员工总体上说总是处于被动的消极状态。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就是用收入待定的工分形式取代工资形式,尽可能准确反映劳动者投入劳动量的差别并在分配上得到体现,一句话,就是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这就必然会使广大职工充分发展自己的劳动潜力,在整体上形成主动积极的劳动状态。第二,是使企业员工由单一的生产职能向同时兼有管理职能的转变。在目前的条件下,职工就象机器上的零件一样,被固定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管理则是上层人员或专业人员的职能,职工只有做好自己工作的权利,没有管好企业的责任,甚至发现了危害企业的腐败行为也只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的条件下,每个企业员工的收入不仅和个人的劳动状态直接相联系,而且与企业的生产成果直接相联系,消费价值量的任何波动都会影响员工的收入变化,这从经济利益上促使劳动者关注并参与企业管理,而体现劳动管理权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则为职工管理企业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会使企业员工在具有生产职能的同时兼有管理职能。第三,是使企业员工由体力劳动者向智力劳动者转变。在目前情况下,企业职工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类似技术革新、管理改进那样的工作,则是技术人员或科室人员的事情,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界限分明。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特别是建立脑力劳动计分制度和特殊贡献计分制度,对企业每个员工的脑力劳动成果都予以肯定并给予计酬,这一制度会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员工进行脑力劳动积极性,从而也必然促使企业员工向智力劳动者转化。第四,是使企业员工由能力型劳动者向学习型劳动者转变。在目前情况下,职工只要具有某种技能,即可满足工作需要,凭借的是某种能力。上班干好活,下班尽情玩乐。然而,在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的条件下,由于工分计酬制度形成的是发散状态的劳动状态,职工对知识的需求没有穷尽,为满足这种需要,职工必须努力学习,必然会向学习型劳动者转变。从建立劳权企业制度的实质,推行劳权思路的改革才是针对国情特点的真正强国富民有效对策。因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十多亿人口,特别是七亿多劳动者的缺乏生产积极性和素质不高的状态,所谓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所谓的强国富民都只是一句空话。</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以上扼要地介绍了钟氏改革理论的基本内容。由于本人在中国改革论坛(主要是改革专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改革两个栏目)和新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LOG</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http://blog.sina.com.cn/u/1082874731</FONT>)已经上传了多篇文章,所以,有些地方的说明较为简略,如读者要了解更详细的内容,可以找到相关文章;相反,由于还没有发文所涉及的内容,则已经作了较详细的说明。</FONT></P>
<P ><FONT size=3>当然,此文还会作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改。</FONT></P>
<P ><FONT size=3>另外,本人也希望对改革有兴趣、有研究的读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起讨论;更欢迎有说服力的批判。</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o:p></o:p></FONT></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o:p></o:p></FONT></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                    </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               </FONT></P>
<P ><FONT size=3>劳权理论或钟氏改革理论的主要文章:</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论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及发展要求</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再论公有制</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模式或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基本模式</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三论公有制</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论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基本问题</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什么</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四论公有制(经济实体原理)</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经济实体原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原理</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FONT>,也论传统公有制模式的错误</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国有企业何必委托经营</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关于国有企业弊病分析的系列文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苏联模式错在何处</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FONT>,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认识存在重大偏缺</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FONT>,五论公有制</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十问产权学派:为什么要建立产权制度?</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FONT>,谁能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负责?</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7</FONT>,关于在五年内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FONT>,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分析(之一,之二)</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FONT>,谈谈公有制企业的三种分配方式</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国企产权改革方向为什么不能否定?</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FONT>,在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实践向我们说明了什么?</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2</FONT>,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为什么必须停止?</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3</FONT>,国有企业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所有权,不是资产所有权</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4</FONT>,“所有者主体缺位”源于产权制度</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5</FONT>,产权制度与公有制是根本矛盾的</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6</FONT>,七问李开发:中国国情需要产权制度吗?</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以上文章大多在中国改革论坛的“企业改革”和新浪“经济学人”栏目中。</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                    </FONT></P>
<P ><FONT size=3>中国改革论坛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ttp://www.chinareform.org.cn/home.aspx</FONT></FONT></P>
<P ><FONT size=3>中国改革论坛主页:<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topicwithme1.asp?page=8&s=zm</FONT></FONT></P>
<P ><FONT size=3>新浪经济学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ttp://forum.stock.sina.com.cn/?6:1453</FONT></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BLOG: http://blog.sina.com.cn/u/1082874731</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QQ</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48738950</FONT></FONT></P>
<P ><FONT size=3>邮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zjm0328@sina.com</FONT></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3> <o:p></o:p></FONT></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钟建民</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23 20:04:00
  许多人问我“东方经济学”的范式。我想,网友们阅读本文可能会有所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21 18:29:00

钟氏改革理论就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其在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是要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及发展要求,从而明确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或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劳权理论或劳权经济学恰恰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突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22 09:16:00
听起来很美妙,做起来很幻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24 18:13:00
  公有制企业不存在真正的资产所有者,但却建立了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产权制度。公有制企业有真正的劳动所有者,但建立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劳权制度“做进来很幻想”。难道实事求是错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