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10-2-4 10:21:22
价格如何形成:1,拍卖现象。在拍卖会上,一件孤品以10万标价起拍,经过十轮角逐以100万成交。结果是卖方获得了最大商品利益,买方付出最高价格得到商品。在角逐的过程中,一件商品不能同时出售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卖方选择出价最高的。角逐的过程实质是卖方在探寻最大商品利益的过程。那么拍卖会的市场意义是什么?从市场科学和技术的角度看,拍卖会是销售商品的一种市场技术手段,其结果和目的是卖方获得最大商品利益。在拍卖会上,出现了十个以上的价格,卖方选择最高价成交,获得最大商品利益。2,招标会现象。招标会是以买方以定额商品或项目,在不同卖方之间的选择。在质量相同的条件下,选择价格最低的成交。现在的问题是,拍卖和招标都是市场技术手段,它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卖方用拍卖会的方式获得最大商品利益,买方用招标会的方式最大的减少支出。卖方最求商品利益和买方减少支出,是买卖双方谋求自身利益的不同形式表现,都是通过市场技术手段在谋求自身商品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在以上两种现象中,可以看出市场的运动是朝着最大商品利益方向,其中,最大商品利益是买卖双方的最大利益平衡。只要买卖成交,都是买卖双方利益平衡的表现。买卖双方对各自商品或商业利益的追求或保护,推动和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随着资本向符合市场运动规律的群体集中,市场集中度和运动的规律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买卖双方用不同的方式追求或保护商业利益,拍卖或招标,既是买卖双方市场技术手段的不同形式表现,更是买卖双方共同的心路过程——为了实现自身商品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即“看不见的手”在作用。同等质量,不同卖出价格,以较低价格成交,是买方原则;同等质量,不同买入价格,以较高价格成交,是卖方原则。买卖原则确定后,结合需求的结构和状态(西经表达为需求曲线),买卖的价量变化就会变得有章可循,为市场把脉,分析市场运行就不再是难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4 11:48:53
请继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5 11:25:07
下面举例说明需求的结构和状态如何制约和表现出价量的变化关系。以山区农村的赶集为例:由于交通不便,山区的农村地区在每月固定的日子或每日的早晨自发形成集市。集市的特点是农产品自产自销,开市后在上午就结束,因此具有以下特点:集市的需求(当日)一定,商品(供给)量(以青菜为例)一定。某日,开市后,共有二十户农民在卖青菜,每户50斤,质量一致。由于分散销售,各自定价,形成三个价格。1.2元/斤/2人,1.5元/斤16人,1.8元/斤2人。由于集市小而且集中,消费者迅速可以了解较为全面的青菜价格,在十分钟之内,1.2元/斤的青菜被抢购一空。值得提醒的是,商品量是以单位时间的流量进行计算的,毕竟交易是个过程。随即,1.5元/斤的青菜开始成为销售的主流,1.8元的价格无人问津。设集市的人流集中时间为100分钟,十分钟1.2元/斤的100斤销售完毕后,1.5元/斤的销售流量为60斤/十分钟。16X50-9X60=260斤,根据销售流量,在集市将散时,1.5元/斤的余量为260斤,加上1.8元的余量为260+100=360斤。由于青菜易于腐烂,带回家只能喂猪或喂鸡,不如降价后的收益,而且只有降价才能增加销售流量。于是在开市50分钟后,全部降价至1.2元/斤以增加流量。由于在1.5元/斤40分钟的销售减少了相对1.2元/斤的流量共160斤。即使现在按1.2元的流量销售,也将会有160斤的剩余。于是在集市将散的前二十分钟,价格下降至1元/斤,0.9元/斤,最后5分钟以0.6元/斤倾销完毕。以上的例子是模拟,主要是一是说明卖方的标价在商品标准统一的条件下,不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如果说有差别,是条件不一致。举例来说,同一个农民在卖青菜,同时标1.2元/和1.5元/斤,即使发生这种标价,只有1.2元/斤的在销售,1.5元/斤的不发生交易;二是说明在需求的结构和状态一定时,降价后销售的流量加大,涨价(仍然是同比最低价)后销售的流量减少;三是(青菜)涨价后,销售流量减少,减少部分的流量转向了其他蔬菜或(青菜)降价后流量加大,其他蔬菜的流量减少。当然,这种模拟是为了说明问题而进行的,实际情况是这样:开市后,价格迅速统一,集市流量较慢,有人率先降价,市场价格跟风下跌,流量加大;下跌过猛,流量过大,低价销售会带来利益损失。有人开始不跟风,保持正常价格,在低价流量迅速流尽后,只有正常价格存在,销售价格实现回调。同样以模拟集市的青菜销售为例,如果集市的青菜价格统一,发生过1.5元/斤——1元/斤的几种价格,我们通过流量来绘制需求的结构曲线。结果是1.5元/斤/100分钟的销售量是600斤,1.2元/斤/100分钟的的销售量是1000斤,1元/斤/100分钟的销售量是1200斤。确定好坐标后,得出(部分)需求结构曲线。需求的结构和状态是经济学的入门基础,熟练掌握和运用需求的结构和状态与价量的关系变化,可以说,经济学50%的内容都已掌握。为了楼主和大家能够更加熟悉需求与价量的变化关系,随后我将多举几个例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5 12:37:39
请继续举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6 11:01:11
多收了三五斗——这是我们中学都学习过的课文。反映的是农民丰收后,粮食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和购买预期被打破的事情。我们用经济学的原理——供需关系来进行分析和解释:粮食丰收后,产量较上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此时的社会需求结构和状态并没有改变。粮食的市场流入量较上一年大幅上升,在上一年原有价格的基础上,销售的流量不变,将造成粮食积压;如果积压的粮食不能销售出去,受第二年新粮上市冲击,将遭受成本的损失。市场经验丰富的销售商率先降价,农民的销售价或批发兑出价跟风下跌(否则成本不保),由于更多的人可以购买降价的粮食,销售流量增加。最终,粮食价格随着粮食向市场的大量涌入而大幅下跌。农民的粮食收入=销售价格X销量—各项成本。如果粮食欠收,粮食进入市场的流量下降,在上一年价格的基础上销售,会出现供应缺口。根据销售收入=销售价格X销量—各项成本的最大商品利益原则,粮食价格上涨,在涨价后,只有相应较少的人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粮食,销售流量下降。价格是供需关系平衡的杠杆或找寻工具和平衡标志,从商业科学或技术的角度来看,能够熟练运用和掌握价格调节杠杆或工具的商人,能在市场运动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并且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和增长,对市场的影响和作用力越来越大。不能够熟练运用和掌握价格调节杠杆或工具的商人,由于商业利益难以获得,被市场逐步淘汰。总结价格变动的朝向和规律,反过来可以印证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市场经济向最大商品利益方向运动,其中,最大商品利益是买卖双方最大的商品利益平衡。同样是粮食丰收,农民种粮的利益会遭受损失,国家通过粮食收储,使进入市场的粮食流量下降,就是在需求结构和状态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减少粮食的商品交易量,来通过市场提高粮食的收购和销售价格,用以增加农民的种粮收入。价格变动是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在《孙子兵法》中,就有“近于师者贵卖”的现象描述。由此可见,价格变动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现象的自然存在,更何况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了。正确认识并熟练掌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将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对于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可以用“道者,百姓日用而不知”来形容,这也就是不论经济理论是否正确,以及用不用经济理论都不妨碍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本道理。作为供需关系变化的定式之一,我们描述为,需求(的结构和状态)一定时,价值(价格水平)与商品(交易)量呈反向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6 18:46:56
概括的说,价格与需求成正比,与供给成反比。
问题在于,这种定性的描述,在经济学中早就有人总结出来了。(色诺芬 ,亚里士多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6 19:29:39
“概括的说,价格与需求成正比,与供给成反比”——不一定,在理论表述上,可以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明天再给你举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7 10:13:17
龙之珠 发表于 2010-2-6 19:29
“概括的说,价格与需求成正比,与供给成反比”——不一定,在理论表述上,可以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明天再给你举例。
这里的正比和反比是其一般意思:
正比:就是两个数成同一方向增长,即因一数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
反比:随着一方发生变化,相应的一方发生相反的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7 11:11:06
需求的结构和状态是经济或商业原理的重中之重,不论是作为理论,还是作为市场运作的思想工具,一个细微的偏差,就可能导致思想与事实的大相径庭。现在对需求的结构和状态进行定位:1,需求的结构和状态的表示——需求(价M—量1,价1—量M)。其中,价—量1表示社会需求面对只有一件商品(单位)时的最高价格,对应的需求为一个人(或单位),是需求的最高价格与最小商品量(1件或1个单位)的综合表示;价1—量M表示社会需求面对最大商品量时的最低价格(或单位)。由于价格的单位有多种,所以,这里的1表示的是一个基数。就是说,不论具体价格是多少,针对具体的一种商品,其最低价格都是一个基数,主要是为了表示最低价)。在价1—量M中,量M是由社会个体的需求总和构成,例如,每人每日的食量一定,根据总人数计算,量M基本是定值。如果要问什么是需求,回答就是:需求是(价M—量1,价1—量M),表示需求一定时的结构和状态,同时,这也是需求不宜用需求量来表示的原因。需求的结构和状态只能用价—量的关系表示,才能表达充分。至于西经用需求量表示需求曲线,是将需求的静态与需求量的动态混淆。在需求不变时,需求量可变化,在需求变动时,需求量也可变化,这样一来,用需求量来表示需求就出现了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的出现,最终导致了西经在需求规律和供给定理上出现了自相矛盾,将二者分家。实质上,所谓的供给定理是在需求增长或下降时的一种特定表现,甚至还谈不上全面表现。2,需求的量化表示:需求=价值(或价格)X商品量。这里需求与价值(或价格)X商品量是等值,分毫不差。因为商品量X价格=商品总值,通常用货币单位表示,买方的支付与卖方的收取都是货币支付量。所以说需求=价值(或价格)X商品量,简称为:需求=价量。但是,需要提醒和注意的是,在需求的结构和状态一定时,需求=价值(或价格)X商品量,只是表示左右相等,并不意味着价值(或价格)X商品量在不同的价量乘积相等。实质上,在需求的结构和状态一定时,价值(或价格)X商品量几乎没有相等的时候,只能表示价量变化的一种关系或趋势。如果用公式需求=价值(或价格)X商品量表示供需关系,我们同样还可以得到另外两个公式——1,价值(或价格)=需求/商品量,价值(或价格)一定时,通过公式我们得出需求与商品量呈同向变化,在坐标中表现为价格平行左右运动;2,商品量=需求/价值(或价格),商品量一定时,通过公式我们得出需求与价值(或价格)呈同向变化,在坐标中表现为商品量垂直上下运动。由于价值(或价格)是供需关系的综合表现,所以,将公式需求=价值(或价格)X商品量称为价值规律。如果用需求规律或供给规律表达,都会暴露出局限性和片面性。在对需求进行定位后,可以说经济学的大门已经开启了,我随后根据市场特点再举几个典型事例,供楼主和论坛学友一起讨论和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7 12:35:44
例如,每人每日的食量一定,根据总人数计算,量M基本是定值。

    这种表示需求的分析很对,我称之为基本需求;基本需求或基本需求量,用不加“量”字的需求来表达这种需求事实有些不严谨和不易区分。

    因“基本是定值”,所以可以认为这种基本需求或基本需求量是当下的常数。由此可以推出(这里不详细论证),基本需求量/“供给量”= 价值(进一步可表示为价格)

    为什么给“供给量”加了引号,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均衡)供给量在量上要与基本需求量相等且表示方法有说道。

        在你的这个公式中,需求=价值(或价格)X商品量,其意思想要与我表达的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不能这样书写。因为这是一种先后的决定关系,而不是方程式,所以不能把各项任意移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7 18:57:05
理论研究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是通过对事实的归纳总结而推导出公式。公式并非凭空而得,这里不作解释和辩论,楼主若买过东西,对需求=价格X商品量,一想便知。楼主的供需曲线交叉图是从西经而来,其一,需求曲线的需求上下限——(价M—量1,价1—量M)没有标明,说明对需求曲线的理解还属于形而上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二,出现供给曲线,而且还能左右移动,就知楼主的知识是从书本而得。2006年,由于理论工作的需要,第一次正式翻阅西经,看到供给曲线,一眼就认出是假的。对于基础理论,不能出现丝毫偏差,如果说相似,也只能是神似,而不能是形似。对于楼主的相似之说,我的回答可以说是形似而神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7 19:52:25
41# 龙之珠

    你既然认为“量M基本是定值”,这就意味着:不论是需求还是供给也好,必须在量上满足其需求。否则,以吃喝而论,不论怎么改变价格,势必有些人将吃不饱;时间长了,甚至有些人根本无法生存。这是一种特殊的非均衡现象,应在均衡的基础上另外论述。
    因此,问题就归结成了让“一代又一代学习经济学的人都受到”困惑的“关于供给与需求在均衡时相等的准确意义”——即为什么是这个价格而不应是别的。
    所以,要讲原理的理论研究,就必须严格论证为什么是这个基本价格。除此之外,只能是定性的分析而不能称为基本原理;起码,还没达到定量分析的程度。

    我的论文要论述的是,马歇尔的需求与供给曲线在定性分析方面也很不全面。当然,用其曲线根本就不可能决定出什么准确的基本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8 10:22:51
之所以用排除法,就是为了避免在逻辑错误上的执着,果然应验。楼主稍安勿躁,在思想还未站稳之前,暂时不要讨论思想飞跃时的问题。我能给楼主的忠告是:循序渐进,日久见功。先对前文的结论做一个总结:1,需求的结构和状态一定时,由价量关系构成需求(价M—量1,价1—量M)曲线。2,价格为成交价。3,成交价为最大买入价和最大卖出价,二者等值。4,需求(价M—量1,价1—量M)一定时,价格是由商品量与需求的相互关系根据追求商品最大利益的原则,由卖方根据商品单位时间的流量而调整和制订的。5,在需求(价M—量1,价1—量M)一定时,由不同商品量形成的对应价格,形成了由不同价—量构成的价—量关系集合——需求曲线。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在需求(价M—量1,价1—量M)一定时,成交量与价格的只能在需求曲线的轨迹上变化,而不能脱离需求曲线再有另外一种价—量关系或变化。楼主顾虑的是既然是需求曲线成立,如何解释供给曲线,即天量天价和地量地价的真实存在为什么与需求曲线相背离或悖论,以及需求曲线为什么不能解释吉芬商品现象的问题。我所能告知楼主的是,不但吉芬商品现象可以用需求曲线推导得出和解释,而且还可以用需求曲线将供给曲线推导得出,但结论是所谓的供给曲线只是需求增长或下降时的运动变化轨迹的一种。不知楼主的性子如何,若有耐性,将需求(价M—量1,价1—量M)一定时的静态变化先耐心品味,这样,在需求变化时的分析就会得心应手;若过于急躁,明天就可将需求变化时的所谓供给曲线的轨迹推导出来,只是担心楼主要吃夹生饭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8 10:30:58
不着急,你可以慢慢分析。
你要是不觉得我先不回贴很不礼貌,我就暂时不回贴了;等你都总结完了,我再回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9 10:18:06
关于42楼“因此,问题就归结成了让“一代又一代学习经济学的人都受到”困惑的“关于供给与需求在均衡时相等的准确意义”——即为什么是这个价格而不应是别的。
    所以,要讲原理的理论研究,就必须严格论证为什么是这个基本价格。除此之外,只能是定性的分析而不能称为基本原理;起码,还没达到定量分析的程度。”————现在明确了楼主或是西经的思想结症所在。其实,在前文已经交代过了,而且在33楼还就青菜的价格制订举了例子,只是楼主没有感应。现在就定价问题举一个大家共知,而且是具有我国典型市场技术代表水平的实例,只是这个“为什么”一定要楼主自己悟出来。如果是我讲出来,只能是重复,楼主的心结还是解不开。下面举例:金蝶管理软件——故事的过程是来自于央视,属于公开信息,企业家的名字记不清了,见谅。金蝶管理软件是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投入,是技术所有权人的心血结晶,自然对软件价值的认定在外人之上。软件价格定在十万元(或是以上)。由于软件的内涵不能被使用对象充分了解,技术所有权人,即企业家本人,采用讲课的方式使用户或听众对金蝶管理软件的内容、作用及经济价值有所了解和认识。在一次课后,与学生在一起交流,有位学生提出:“老师,您的管理软件确实很好,但是,我觉得如果价格是1万元,我就能接受”。如果价值十万元的产品卖成1万元,对于技术所有权人的心理落差和打击会有多大,大家可想而知。不久,技术所有权人(企业家)在公司内部宣布,金蝶管理软件降价至1万元销售,并引起了公司内部的一片哗然和全部反对。在软件以1万元销售后的约第三个月,销售业绩反超降价前的业绩,并开始逐步攀升,至今已成知名企业,降级策略取得了成功。由于缺乏具体数据,所以说明不是很充分,只能用间接的方式进行比较说明。由于这个实例是技术所有权人即企业家本人在央视采访时的亲述,所以通过降价后策略成功的溢于言表,可以对降价前后的结果做定性的判断——降价策略成功。之所以用这个例子,一是说明这是给大家上管理课和制作管理软件并进行销售的企业家,对产品价值认知和判断并决策的心路过程;二是降价策略遭到公司内部所有人的反对;三是使大家通过以上两点,对我国的市场技术运用还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普遍水平,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如果楼主和大家处在金蝶软件技术所有权和企业家的位子,会有何感想和决策?现在需要楼主回复并回答的是:为什么要把价格从10万降到1万?管理软件以1万的价格销售取得了成功,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提示:软件的投入主要是一次性成功,复制的成本趋近于0,可以忽略,不用考虑。--或者,问题改为,为什么价格是1万而不是10万,企业才能成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0 09:34:17
实践出真知。之所以不与楼主广泛的讨论问题,是因为在概念的基础上与楼主产生分歧,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将越论越乱,没有结果。就楼主画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本人不做评论,只是有一个细节被楼主忽略,在下做一个提醒。不论是需求曲线还是供给曲线,在商品量为1(或1个单位)时,在坐标的对应点是紧靠价格纵轴,可视为与纵轴相交。这样,我们暂不论需求或供给曲线的是非,有一点首先需要肯定: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中商品量为1(或一个单位)的端点,不论如何移动,都离不开价格纵轴。这也就是说,只要将需求和供给曲线在价格纵轴的端点明确,需求曲线平行右移和供给曲线平行左移将不再可能,要么以端点为圆心画圆,要么垂直上下移动,或者画圆与垂直复合运动。先有1才有2,先有点才有线,从商品产出和需求存在的基本道理看,不知楼主是否认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0 15:54:29
46# 龙之珠

“从商品产出和需求存在的基本道理看”,其“需求”的定义是什么——还是定值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0 16:47:29
需求(价M—量1,价1—量M)从理论或定义来看,分为两部分。一是需要,二是满足需要的能力。以一个人的食量为例:一个正常男子的食量为1斤/天。其中,需要量是1斤/天,超过1斤/天的供给不成立,不能成为食用商品。所以,需求总量为1斤/天。如果食用商品只有0.5斤/天,需求就不可能超过0.5斤/天而存在;供应量超过1斤/天,但是价格较高,需求(购买)能力只能实现食用商品量为0.3斤/天,商品量就为0.3斤/天。当然,这是针对一个正常男子的食用商品市场而言,推导至社会需求依然成立。如果以1两为食用商品的最小单位,当商品量为1时,必然与坐标纵轴相邻(可视为相交)。楼主只怕以后很难随意移动需求和供给曲线了,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于需求是否是定值,不是我愿不愿意回答,而是楼主不应该问。因为如果需求是定值,需求曲线还如何存在?我们也早就没有讨论的对象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0 17:50:05
看晕了 两个才子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1 00:57:39
龙之珠 发表于 2010-2-10 16:47
需求(价M—量1,价1—量M)从理论或定义来看,分为两部分。一是需要,二是满足需要的能力。以一个人的食量为例:一个正常男子的食量为1斤/天。其中,需要量是1斤/天,超过1斤/天的供给不成立,不能成为食用商品。所以,需求总量为1斤/天。如果食用商品只有0.5斤/天,需求就不可能超过0.5斤/天而存在;供应量超过1斤/天,但是价格较高,需求(购买)能力只能实现食用商品量为0.3斤/天,商品量就为0.3斤/天。当然,这是针对一个正常男子的食用商品市场而言,推导至社会需求依然成立。如果以1两为食用商品的最小单位,当商品量为1时,必然与坐标纵轴相邻(可视为相交)。楼主只怕以后很难随意移动需求和供给曲线了,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于需求是否是定值,不是我愿不愿意回答,而是楼主不应该问。因为如果需求是定值,需求曲线还如何存在?我们也早就没有讨论的对象了。
    对于需求是否是定值,我还是要问。因为,既然是数值,这就必然涉及到是定值还是变量的问题。
    但从你的分析我感觉到,这不是定值、也不像是变量。

    “超过1斤/天的供给不成立”,不是“供给不成立”,而是没必要。由于判断失误,产品供大于的求的例子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降价也不一定全部销售出去。
    由此不难想到,按满足基本需求(能储备的还要加一定的储备量)的生产就是最合理的生产安排。
    从中也可以推出,以你举的例子为例,需要量是1斤/天,当“食用商品只有0.5斤/天”时,这就是标准的没有满足需求(基本需求)的意思。换句话讲,此时已不是钱或价格的问题了;即便不要钱,也满足不了本应该的正常需求。

    “供应量超过1斤/天,但是价格较高,需求(购买)能力只能实现食用商品量为0.3斤/天,商品量就为0.3斤/天。”
     这种分析不合逻辑,即不符合逻辑事实。当“供应量超过1斤/天”时,为何还要提高价格呢?以至于,只能买到“0.3斤/天”?
    实际的情况应该是,在正常的价位,人们愿意购买“1斤/天”的量,再加上供应充足,价格没有理由提高,人们也没有理由买不到“1斤/天”的量。很有可能,出于卖家自身利益的考虑,少赚点也比亏本要好,一旦供过于求,在相互低价促销的情况下价格将不断下降——根本就没有上涨的可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1 08:40:07
楼主是生活在新社会,又是从书本中获得的书本知识,全然无视社会经济的运行变化。索马里缺粮食,人们食不果腹,希望楼主用理论解决他们的饥饿问题——画一条能满足需求的曲线;2008年,全球原油供给充足,为什么最高价是常规价格的几倍?原油价格从145美元跌至40美元以内,又上升至80美元,一年内,在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价格波幅?新中国在解放上海后,大米被囤积,全国的粮食调往上海,供给远远超过上海的需求,为什么还会出现价格攀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1 09:18:37
51# 龙之珠

我可以解释,也能够解释。但要先明确一下,根据你的商业原理能解释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1 11:45:35
需求一定时,商品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化。用在索马里、2008年的原油及上海解放时的价格与商品量的关系上都适用。不知你的方法如何。不如我们就此三个实例用各自的理论依据来论述,让大家来做裁判,看看那种论述更符合实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1 12:42:31
你对需求有不同的解释,这里的“需求一定”是指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1 15:16:24
需求是针对商品使用(或消费)的功能而言。例如,正常男子的食量是1斤大米/天,而购买力是5元/天。那么不论价格多少,需求以5元/天计算。可能1斤大米/天用不掉5元/天;也可能5元不能购买一斤大米/天,从而转买粗粮而保障食用粮食为1斤/天。推广至社会需求,道理不变。即粮食涨价,只是将消费需求的最大能力调动出来,而客观上并不是需求能力的绝对增长。对于讨论,楼主尽可畅所欲言,胜负并不是目的。对于理论探索,用邓小平的话说:“(理论的进步和)发展才是硬道理。”另外,还有一种“需求”带有投机性质,不参与消费,但是影响或左右价格。投机性“需求”一旦具有突发性或正常需求的突然放大,就会出现西经的“供给曲线”现象。楼主只管发表意见,不用考虑我用什么方式回答。对于讨论,我赞成毛泽东的观点,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1 22:20:49
55# 龙之珠

    按照你的解释,“需求”就等于“商品量”。只不过,这有个与理论“需求”(比如1斤/天)直接相关的上限。
    根据你给出的公式,需求=价值(或价格)×商品量,在商品量不大于理论“需求”(比如1斤/天)的情况下,此时的“需求”就是商品量——可视为实际得到的“需求”(实际“需求”)。
    问题在于,当得到这一实际“需求”时,其价格到底应该是多少呢?很显然,这应该是市场或另外一回事了。
    要是把“需求”一定,这等于把一天的支出固定了。从量纲分析,你定义的“需求”只能是支出即货币量。(只是,其内部在量和价格方面有两种情况。)这样分析,我认为不能很好地把比如1斤/天的“需求”反映出来。或者说,在探讨价格形成的原理上,你规定的“需求一定”是一种强行的做法——理由并不充分。换句话讲,不应该把上式当方程式看待。

    现在根据我给出的式子,基本需求量/“供给量”= 价值(进一步可表示为价格),来分析一下特殊的价格变化。

    基本需求量就是比如1斤/天,这是一个人为了很好的生存在主食方面的正常需求量——主食的基本需求量。“供给量”可理解为市场的供给量。

    以一天为准,当供给量等于基本需求量时,相当于供需平衡,必然会决定出一个合理的价格——比如为2元/1斤。(这里不详细论证,可理解为均衡价格。)


    通过上式可以看出,价值(进一步可表示为价格)= 基本需求量/“供给量”,当价格上涨时,不是需求的原因就是供给的原因或者是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1、当供给绝对小于基本需求量时,人们会用多余的货币去最求本该买到的数量,这必然会使价格上涨。此时货币支出相同甚至更多(消减了其它可暂时消减的支出),但所能买到数量会减少。这会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因为人们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换句话讲,此时每个人拥有再多的货币也没有用,无论如何都不能满足基本需求。
    2、当商人囤积货物时,这等于减少了市场的有效供给,结果同上。
    原油价格涨到145美元,正是在基本需求因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加同时又有囤积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反之,跌至40美元,是由于经济衰退、其基本需求不断下降、随之囤积无利可图而减少的作用结果。
    3、有些民用商品,当有涨价趋势时,不但商家会囤积,老百姓出于安全以及合算的考虑也会在一时间多买一些甚至抢购,这就相当于基本需求量增加了,结果也会在平均供给超过平均需求的情况下使价格不断上涨——这也等于短时间的供不应求。
    比如,每人每天需要1斤大米,一次购买20斤(一袋),并在吃得差不多的情况下才去购买下一袋。这样以20天的平均来看,其基本需求量和购买量都是每人每天1斤。但要是吃到一半就去购买下一袋,其基本需求量不必改变,从30天的平均来看就相当于买了40斤。这就相当于基本需求量增加了,在供给量不能同步增加的情况下价格必然上涨。价格越上涨,人们就越觉得早买并多买更合算,于是就形成了向上的需求曲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2 09:23:20
楼主的问题是身在山中不识山。需求曲线的本身就是需求一定时的价量变化关系,楼主理解为需求量一定,理解上属于有形无神,形而上学。不过楼主已经作出了分析,但是并未使用西经的需求曲线,个人认为楼主并不没有完全理解和熟悉需求曲线的真实内涵。作为对比,我用西经的需求曲线来分析,是否正确供楼主和大家评判。——1,索马里有饥民。原因是索马里连年内战,经济运行被破坏,百姓缺乏经济收入来源,导致社会需求(购买)能力的整体下降。反应在需求曲线,就是需求曲线整体垂直下行。由于全球粮食并不短缺,设粮食价格不变,由于需求曲线垂直下行,从而导致价格不变时,对应的商品量下降。用价值规律表示,就是价格一定时,随着需求的下降,商品量相应减少。如果索马里的需求(购买力)不变,出现粮食的绝对短缺,直接用需求曲线就可得出,只是西经表达为随着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因果颠倒;如果用价值规律,就表达为需求一定时,随着商品量的下降,价格上升。在53楼回答楼主提问时,留下了可以说是50%的漏洞,主要是留给楼主反驳的机会,顺便检验一下楼主究竟对需求曲线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看来楼主并不习惯使用需求曲线来分析问题,下面还有两个问题,我还是用需求曲线来分析。在用需求曲线分析和解释市场现象时,我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分析中,需求曲线是唯一和全部的基础曲线,其它所有曲线都是通过需求曲线与价量的不同对应关系衍生而来。需求曲线必然是垂直上下移动,但斜率可以变化。下面讨论第二个问题,2008年的原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2 10:39:45
参考:(我的帖子)金融危机的根源。————2008年全球经济并没有出现高速的增长,从消费的供需关系看,应是相对稳定。由于美元发行不是通过商品抵押的方式进入市场,实质上形成了货币泛滥,造成美元贬值。由于美元贬值及贬值的趋势成为共识,持有美元就意味着亏损。为了寻找美元避险工具,美元大量的涌向股市、汇市、黄金以及期货市场。原油成为美元避险工具的载体之一。由于避险资金的目的不是消费,但是大量的原油买入(看空美元)客观上形成了原油价格和商品量的同时上涨。从欧佩克不断增加原油产量,也不能抑制原油价格的上涨看,原油的交易量是在不断上升。下面从两个方面来分析:1,由于美国国民收入没有较大的提高,我们视为用于消费的需求曲线不变。由于价格上涨,根据需求曲线,对应的消费用(商品)量下降。反映在消费领域,由于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消费能力相应下降,表现为小排量汽车、摩托车、电瓶车的销量及公交车的乘车量大幅上升,大排量汽车的销量大幅下降。2,增长了的原油商品量到哪去了?由于消费量的下降,增长了的原油买入都被囤积了起来,作为美元的避险载体;但是,由于消费形成的需求曲线不变,用于消费的原油商品量与价格任然呈反向变化。从以上1——2点来看,大量的美元买入(看空美元)原油,客观上形成了“需求”增长,用需求曲线表示,就是需求曲线整体垂直上移。由于原油价量齐升,形成了价量同向的“供给曲线”现象。由于需求曲线是价量关系的运动和变化轨迹,所以,任何价量变化都不能脱离需求曲线的轨迹而独自存在。由于需求曲线在持续增长,用需求曲线表示就是连续的需求曲线在垂直向上运动(需求曲线的端点一是与纵轴相交,二是与横轴相交)。由于供需平衡在每条需求曲线上,有相应的平衡点(而不是全部的需求曲线),所以,所谓的“供给曲线”实质上是不同需求曲线平衡点的连线。在需求增长时,价量不一定齐升;但是价量齐升,必定是以需求增长为前提条件。对于价量齐升(即供给曲线),必定是以需求增长为前提条件,楼主不必费心辩论,只需找一个实例来说明我对“供给曲线”价量齐升的前提判断与事实不符,我就不再坚持己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2 10:50:12
奔腾2和很多种电子产品最后阶段价量齐降,直到该产品被淘汰而停止生产。

QQ截图3.bm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2 11:51:46
“需求量”与“需要”概念要分清。
马歇尔的需求概念(也由此开始,所有经济学的需求量概念)都是“可购买的数量”的涵义。这个需求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素1)需要量,2)购买能力,3)价格
需要,就是王版的“基本需求量”,或饱和需要量(欲望量)、餍足量。这一点是以往经济学最为疏忽的,认为是无法观察的变量。但是不易观察不等于不对需求量起作用。
而购买能力是可用于支付的货币,根本上是本身已经拥有可用于支付的资源禀赋。
价格,马歇尔那里是被当然地假定为是外生变量,或独立变量。
需求曲线是研究需求量与其决定因素之一的要素——价格的函数关系。即假定需要量不变,支付能力不变,价格变化时,需求量怎样变化。
仅对于一个商品而言,全部可购买的商品量=支付力/价格。这里价格与可购买量的负向关系是显然的。与需要量是否有关?要看全部可购买量与“需要量(饱和需要量)”的比较。如果全部可购买量大于需要量,又假定需要量不变,那么,再降价需求量也不会上升。但是若再假定全部可购买量一定小于饱和需要量,则需求量与价格负向关系则与需要量无关,但实际是隐性相关。但是由于马歇尔开始的对需要量的疏忽,经济学把这种“有条件的无关”,往往看成是无条件的无关。
当把整个经济社会当作研究对象,价格就不是一个外生变量,而是内生的。人们必须要解释,这个价格哪里来的?这是马歇尔以来的经济学无力解决的。倒是马克思力图通过劳动价值理论给出一个答案。
我认为,价格粗略地说,是由各个交换主体的饱和需要量和所拥有的禀赋量决定的。最基本的供求就是需要量与禀赋量的比值,这是先于价格概念的供求,与价格之后的供求不是一回事。
如果把整个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再假定所有人的需要量和禀赋量都不变(所谓其它条件不变),却说这时需求量还会随价格而变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这时价格也不会变,需求量也不会变。在经济系统中价格只是一个媒介变量或中间变量,不是外生变量,外生变量只有两个:饱和需要量和禀赋(如果考虑物品之间的自然变化可能,还可包括第三个因素:技术生产率,这里暂不考虑)。

总的说,我以为,经济学不把需要量从需求量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变量看待,就不能对经济现象予以彻底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