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龙之珠
按照你的解释,“需求”就等于“商品量”。只不过,这有个与理论“需求”(比如1斤/天)直接相关的上限。
根据你给出的公式,需求=价值(或价格)×商品量,在商品量不大于理论“需求”(比如1斤/天)的情况下,此时的“需求”就是商品量——可视为实际得到的“需求”(实际“需求”)。
问题在于,当得到这一实际“需求”时,其价格到底应该是多少呢?很显然,这应该是市场或另外一回事了。
要是把“需求”一定,这等于把一天的支出固定了。从量纲分析,你定义的“需求”只能是支出即货币量。(只是,其内部在量和价格方面有两种情况。)这样分析,我认为不能很好地把比如1斤/天的“需求”反映出来。或者说,在探讨价格形成的原理上,你规定的“需求一定”是一种强行的做法——理由并不充分。换句话讲,不应该把上式当方程式看待。
现在根据我给出的式子,基本需求量/“供给量”= 价值(进一步可表示为价格),来分析一下特殊的价格变化。
基本需求量就是比如1斤/天,这是一个人为了很好的生存在主食方面的正常需求量——主食的基本需求量。“供给量”可理解为市场的供给量。
以一天为准,当供给量等于基本需求量时,相当于供需平衡,必然会决定出一个合理的价格——比如为2元/1斤。(这里不详细论证,可理解为均衡价格。)
通过上式可以看出,价值(进一步可表示为价格)= 基本需求量/“供给量”,当价格上涨时,不是需求的原因就是供给的原因或者是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1、当供给绝对小于基本需求量时,人们会用多余的货币去最求本该买到的数量,这必然会使价格上涨。此时货币支出相同甚至更多(消减了其它可暂时消减的支出),但所能买到数量会减少。这会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因为人们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换句话讲,此时每个人拥有再多的货币也没有用,无论如何都不能满足基本需求。
2、当商人囤积货物时,这等于减少了市场的有效供给,结果同上。
原油价格涨到145美元,正是在基本需求因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加同时又有囤积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反之,跌至40美元,是由于经济衰退、其基本需求不断下降、随之囤积无利可图而减少的作用结果。
3、有些民用商品,当有涨价趋势时,不但商家会囤积,老百姓出于安全以及合算的考虑也会在一时间多买一些甚至抢购,这就相当于基本需求量增加了,结果也会在平均供给超过平均需求的情况下使价格不断上涨——这也等于短时间的供不应求。
比如,每人每天需要1斤大米,一次购买20斤(一袋),并在吃得差不多的情况下才去购买下一袋。这样以20天的平均来看,其基本需求量和购买量都是每人每天1斤。但要是吃到一半就去购买下一袋,其基本需求量不必改变,从30天的平均来看就相当于买了40斤。这就相当于基本需求量增加了,在供给量不能同步增加的情况下价格必然上涨。价格越上涨,人们就越觉得早买并多买更合算,于是就形成了向上的需求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