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0-2-1 15:47:57
很难做出来的就是好的吗?找对方法跟找对象类似,只有最合适的,没有最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5:49:32
看来我还差得远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6:04:02
牛个屁啊  真正搞学术的人有几个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6:06:23
只愿中国学术日益精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6:07:21
看来这里真是学习经济学的好地方。希望牛人们继续努力,我很喜欢看双方乃至多方“有理有据的骂架”,这过程比单纯看书有趣多了,学到的东西也多。。。回帖一枚,万望大家继续,千万别沉了。加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6:07:32
嗬嗬,牛人真多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6:07:41
说的不错,文人是要有胸怀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6:09:00
有争议才可能有火花,继续、加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6:26:47
各有自己的研究风格,尽量不要用自己的偏好来评论别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6:33:02
有道理,找到了一点信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6:34:19
流派之争无意义,关键要有问题导向,严密的逻辑,这才是当前大多数搞研究的人欠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6:35:49
还是与一定道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6:46:19
恩 说的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6:50:25
这未免也太牛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6:59:14
原来是这四虎的说,看来这些“纯爷们”早就声名远播啦!

路过,顶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7:00:17
OLS挺好的。。。说实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7:02:31
夸克之一 发表于 2010-2-1 11:54
好吧,我本来是不想攻击fd和lz的。毕竟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德。

ls有人把我想说的话给说穿了,lz认为fd的workshop就如何了得了,我虽然没有参加过美国牛校的workshop,但好歹每周也参加水平不错的workshop,来讲课的人都有点水平,而且我自己的判断绝对被国内所谓的牛人要强。真正的workshop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道lz有没有见过作者被下面的听众批评到想找地洞。

我们系有一个宏观教授,非常年轻,他一直很犀利,批评作者比批评学生还狠。此人给Melitz改过稿子,Melitz在顶级期刊发表的文章中都要感谢他的批评校正。这是学术研讨,是风格,更是水平。我们平时看到和听到的都是那种毫无保留的、无情的批判。一个机构,一个团队,一个作者要想做出点成绩就要学会批评别人和被别人批评。

我给lz说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UBC一个教授来做讲座,下面的听众不买账,照样骂人,照样批评。到最后,那个教授实在挂不住了,就拒绝回答提问,结果被群起而攻之,死得很惨。宏观微观计量,所有的教师都批判他,不仅如此,连给我们学生上课都不遗余力地批判他。lz啊,这是西方经济学研究为什么比中国强的很重要原因。因为人家是真正在讨论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面子权威和荣誉。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许多workshop最后是演讲者和听众拍桌子的,互相争执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请问FD的workshop到这个程度了么?

另外,我们还是见过AER作者的,我们系就有老师发表过AER,稍微次一点发过EER等。人家的学问水平,我自问,恐怕确实一辈子都赶不上了,但人家的精神和方法我还是可以学习的。

最要不得就是井底之蛙,夜郎自大。中国学术上不去,体制因素之外很关键一点就是:互相吹捧,一团和气。我对fd老师没有什么意见,最大的意见是见不得没有根据地造神。如果lz要谈问题,应该把某个论文拿出来,我们分析它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如何改进,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启示。这是做学问的样子。你谈哪个老师好,也要有点佐证吧?


附一点佐证,那个经常跟人拍桌子的宏观教授发表如下:

                                        Forthcoming
  • The short-run dynamics of optimal growth models with delays, with O. Licandro and L. Puch, in Annales d'Economie et Statistiques.
  • Flexible Prices and Business Cycles, with H. Dellas, in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 Price resetting and inertia, with H. Dellas, in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 Monetary Misperceptions, Output and Inflation Dynamics, with H. Dellas, in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9
  •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the Business Cycle, with H. Dellas and F. Smets, in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6 (1), pp. S38-S56.
2008
  • Modèles VAR ou DSGE: Que choisir?, with P. Fève, in Economie et Prévision, 127, pp. 155-174.
  • Monetary Policy and Inflation in the 70s, with H. Dellas, in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40 (8), pp. 1765-1781.
2007
  • The great inflation of the 1970s, with H. Dellas, in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39 (2), pp. 713-731.
  • Technology Shocks and Employment, with H. Dellas, in Economic Journal, 117, pp. 1436-1459.
2006
  • Predictability and Habit Persistence, with P. Fève and I. Ghattassi, in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30 (11), pp.  2217-2260.
  • Globalization  Returns to Accumulation and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Output per Worker, with P. Beaudry, in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3 (5), pp.  879-909.
  • A Note on Exact Solution of Asset Pricing ModelsHabit Persistence, with P. Fève and I. Ghattassi, in Macroeconomic Dynamics, 10 (2), pp.  273-283.
  • Price Rigidity and the Selection of the Exchange Rate Regime, with H. Dellas, in Open Economies Review, 17 (1), pp.  5-26.
2005
  • Decomposing the Twin Peaks: A Study of the Changing World Distribution of output per worker, with P. Beaudry and D. Green, i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7 (4), pp. 741-753.
  •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ICT in the French Service Sector, with P. Fève and F. Portier, in Energy Economics, 27 (3), pp.  541-550.
  • Poole in the New Keynesian Model, with H. Dellas, i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9 (4), pp.  887-907.
  • Demographics and Recent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Insights from Cross-Country Comparisons, with P. Beaudry and D. Green, in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38 (2), pp.  309-344.
  • Tax Distortions and the Case for Price Stability, with H. Dellas, in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2 (1), pp.  249-273.
  • Habit Persistence,  Exogenous Money Growth Rule and Real Indeterminacy, with S. Auray and P. Fève, in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8 (1), pp.  48-67.
2004
  • Supply Shocks and Employment in an Open Economy, with H. Dellas, in Economics Letters, 82 (2), pp.  231-237.
2003
  • Recent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Change among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sights from Population Growth, with P. Beaudry, i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05 (3).
  • Monetary Union: A Welfare Based Approach, with M. Carré, i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7 (3), pp.  521-552.
2002
  • Asymmetriesin Monetary Policy Reaction Function: Evidence for U.S. French andGerman Central Banks, with F. Bec and M. Ben Salem, in Studies in Nonlinear Dynamics and Econometrics, 6 (2).
  • Structural Inference and the Lucas Critique, with P. Fève and F. Langot, in Annales d'Economie et de Statistiques, 67 (2), pp.  183-206.
  • Exchange rate system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with H. Dellas, in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49 (3), pp.  571-599.
  • A small structural model for US aggregate job flows, with  P. Fève,  F. Langot and C. Perraudin, in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7 (3), pp.  197-223.
  • Habit Persistence and Beliefs Based Liquidity Effect, with S. Auray and P. Fève, in Economics Bulletin, 5 (2), pp.  1-7.
  • Money and External Habit Persistence: A Tale for Chaos, with S. Auray et P. Fève, in Economics Letters, 76 (1), pp.  121-127.
2001
  • Accuracy of Stochastic Perturbation Methods: The Case of Asset Pricing Models, with M. Juillard, in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5 (6), pp.  979-999.
  • AHigher-Order Taylor Expansion Approach to Simulation of StochasticForward-Looking Modelsan Application to a Non-Linear Phillips Curve,with M. Juillard, in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17 (2), pp.  125-139.
2000
  • Stochastic Nominal Wages Contract in a Cash-in-Advance Model, with G. Ertz, in Louvain Economic Review, 66 (3).
  • Job Protection and Labor Market Dynamics, with P. Fève,  F. Langot and C. Perraudin, in Revue d'Economie Politique, 110 (3), pp.  421-447.
  • Gift exchange and the business cycle: the fair wage strikes back, with D. de la Croix, in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3 (1), pp.  166-193.
  • Solving and estimating Dynamic Models under Rational Expectations, with P. Fève and C. Perraudin, in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15 (3), pp.  201-221.
有理有据,不卑不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7:04:12
楼主说的很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7:08:13
谢谢楼主的分享,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7:13:19
牛人还是很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7:21:42
表示不知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7:22:54
经济学应该是面对大众的,而不是面向少部分象牙塔尖端的人。因此,能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及案例,论述深刻的经济思想,就是好的经济学家;故弄玄虚、弄一大堆或真或假的数字、再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计量方法,结果却言之无物,更没思想深度可言,那就是伪经济学家。
        现在发文章言必称计量,真是误人子弟啊。这么多高深的计量分析,出来了多少思想或者有深度的案例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7:25:31
团队意识,在研发中很重要。虽然不了解,这几位大师做啥,但是,看到他们这种氛围,意识,很快就会出成绩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7:28:14
如此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7:33:19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很正常,有争议是好事情.整个帖子的前半部分的争论,有理有据挺好的,怎么后面的就开始就带情绪化了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7:38:27
我们需要适合我们的研究,我们的人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7:43:38
文人相轻的原因就是因为“文科“不是硬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7:48:11
陈钊老师与我有过信件往来,不但学问好,而且为人热心、谦虚,值得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7:54:12
看大家跟了这么多,我也顺便回应下,免生歧义

这个帖子是要澄清两个事情:1,他们权威刊物发的多,并不是因为编辑关照,而是自己努力;2,不要以方法作为借口来攻击,他们并不是不会,而是在前提满足的情况下,越简单的方法越好,这一点很多人理解有误,因为没把前提说清楚,不过这个前提也是公说公有理,Acemoglu的IV不也有那么多人质疑么?何况我们自己的。

我也看到很多澳洲和美洲的同仁,你们的加入把争论扩大化了。第一,我说的是国内的环境无法去竞争AER(没有海外背景),纯粹就中国问题的研究也难发在这些刊物上面,大部分还是Evidence From China;第二,这并不能说明中文的论文就没有价值。

这个帖子针对我们土鳖而已,大多数像我一样还是博士生的阶段,陆和陈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至于诸位海龟,你们自然要向Acemoglu看齐了,让我们土鳖去高攀,理想很美,但不现实。再说经济研究类的,也不是像你们说的那么容易吧。

我还是比较喜欢林毅夫老师曾说过的话:21世纪是中国经济的世纪,也自然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1 18:04:56
四虎确实很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