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3925 52
2019-04-13

《思想论》

黄焕金

前言

序言 人类的认识

 一 智力

 二 智力的发挥

 三 智力发挥的形式--思维

第一篇 感性论

第一章

 一 纯粹感性

 二 感性对象--现象

 三 感性精神

 [ ]

第二章 感性知识

 一 感性知识的生产

 二 感性知识的流通

 [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

第二篇 知性论

第三章

 一 知性对象---质和事物

 [ ]

 二 纯粹知性

 三 知性感性

 四 知性分析

 五 知性综合

 六 知性抽象

 [纯粹知性抽象]

 七 知性演绎

 八 知性精神

 [同一精神]

 [差异精神]

第四章 知性知识

 一 知性知识的生产

 ()思维的纯粹过程

 ()思维结晶

 ()知性思维结晶

 二 知性知识的流通

 ()同一思维和同一头脑

 ()差异思维和差异头脑

  1 死记硬背

  2 学的理解

  3

第三篇 理性论

第五章

 一 理性对象--本质和世界

 [知性事物模型]

 [理性事物模型]

 [ ]

 [绝对本质]

 二 理性知性

 三 理性分析

 四 理性综合

 五 理性抽象

 [纯粹理性抽象]

 六 理性演绎

第六章 思想和思想运动

 一 个体思想

 二 社会思想

 二 绝对思想(思想史)

第七章 理性知识

 一 理性知识的生产(思想活动)

 二 理性知识的流通(思想交流)

第八章 理性精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9-4-13 10:46:01
1. 现实是思维的源泉
从精神界,从书本中并不能产生出思维,因为书本的、理论的东西并不能直接对一个精神发生作用。能够对精神产生作用的只能是现实(现实运动);只有现实才能对精神发生作用并使之产生改变。我们看到,人们不可能通过所谓“教育”来改变一个极端自私的精神,只有现实,只有与这种精神相对立的现实的强烈作用才会使这个精神发生改变。因此从书本中不可能使思维直接发生,书本的东西也只能通过存在于精神中的各种现实因素才会起作用,才会引起思维;在这里,书本的东西只不过起启发作用。一个建立起来了的精神(一个现存的精神)包含着许多现实因素,书本的东西把这些现实因素启发了,使它们重新作用于这个精神本身,使这个精神激起对存在着的老问题的再思维。因此,现实是思维的源泉,而精神界中书本、理论等则不能成为使思维得以发生的源泉。头脑要真正思考一些问题,就要到现实中去,而不能只在精神界中,只在理论中,只在课本和古典著作中打转,在书本中是不会产生问题的。在精神界,缺乏思维的头脑和精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呈现在这些头脑和精神面前的所谓知识、理论等都是思维的结晶,而在思维结晶面前必须付出思维(并且是同样的思维,即与思维结晶中所包含思维相同的思维)才能把握这个思维结晶。学校教育中的“学”是缺乏思维的,它在一个思维结晶(即所谓知识)面前不是采取“死记硬背”的形式就是采取“单纯理解”的形式,而死记硬背是不存在任何思维的,理解则是片面、不完全的思维,即它对思维结晶只具有肯定的思维,而没有否定的思维。真正的思维则是:在对一个思维结晶(一个知识)进行思维时既有肯定的思维也有否定的思维。     书本的东西只有通过相应的现实才能作用于一个头脑和精神,使之运动、发生思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4-17 08:58:39
. 理性、思想、哲学与对本质的把握
理性的对象是事物和世界的本质,它努力追求的目标便是把握这个最深刻的内在性。这种把握将是无限、不可穷尽的,因而理性的进程也是无穷的。本质只有通过无限的理性思维才能被把握。而把握了的本质在头脑中具有一个专门的形式,这就是“思想”。思想是本质,是本质的精神形式;思想是被理性把握了的事物和世界的本质。因此,思想同样是无限的;思想作为本质的精神形式永远只能与本质相似,而不能完全相合;但思想在理性运动下却可以无限地靠近本质。思想作为要与本质相合的本质之精神形式,只能是永恒的运动,因而思想只能是永恒的思想运动。只有在永恒的思想运动中,思想才能与本质相合,----这与数学中极限和微积分的思想:“通过无限的运动,两个无限接近的东西便被设想为重合”完全一
致。
思维在思想运动中达到了它的最高形式,达到了对本质的把握(永恒的思想运动便是对本质的把握)。因此在这里达到了最高的认识。思想是认识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认识的本质形式,只有达到思想才达到真正的认识。因为认识便是对本质的把握,而思想通过它的无限运动把握了本质。因此,任何真正的认识必须要达到思想形式的程度,因为这无异于说,对事物的认识要达到对其本质的把握,对世界的认识要达到对其绝对本质的把握一样。----在这里,哲学有其重大意义,因为哲学便是达到思想程度
的认识和科学;哲学的这种地位是任何其它科学都无可替代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4-18 09:40:01
人类思想的层次
    理性思维把整个世界都转化为精神的世界,在这个精神世界中,本质便是思想。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要达到对精神世界(人类的理论、学说和全部科学)的认识就必须把握其本质即:思想。思想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个别性的思想,这称为“思想”(或“个体思想”)。第二是社会性的思想,这称为“社会思想”。第三是全部人类的思想(它是全部人类思想的集合之结果),这称为“绝对思想”。绝对思想便是绝对本质的精神形式,它存在于不可穷尽的人类思想之历史中并通过这个历史而表现出来。因此,精神世界也象世界那样庞大、辉煌、雄伟,它从人类文明发生时开始建设,直至现代,并且一直延续到无穷无尽的将来。在这种无限的建设中,精神世界无限地接近了世界,从而使人类通过精神世界所把握到
的世界更加完全,更加真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4-20 10:58:44
精神的构成
一个精神包含着两个方面----认识和精神力量,在这里,一定的认识便产生一定的精神力量。认识便是上面所说的精神内容的基本;在一个精神中,只有作为精神内容的东西才是真正地认识了的东西,除此之外的所有东西都不是真正的认识,因而都不能产生相应的精神力量。精神内容实质上便是认识,因为只有作为认识才算是精神中的东西,才能导致精神力量的产生。上述思维过程便是认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产生出认识,认识再建立和产生相应的精神,就象营养建立起相应的身体一样。认识产生了精神,从而便产生了相应的精神力量;只要认识产生了相应的精神,便会产生出相应的精神力量,反过来,衡量一个精神是否存在,便看一定的认识是否产生出相应的精神力量。在精神中,认识和精神力量是绝对统一的。一个精神可能在某种情况下表现为认识,在另一种情况下表现为精神力量,但这只不过是精神本身的侧重不同,它所侧重的这两方面则是永远统一、永远联在一起的。那些不能引起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的教条根本不是人们内心所认识的东西。     精神力量包括情感和意志两方面,这两方面是互相对立、互相制约的。但是,没有意志的情感并不是真正的情感,同样,没有情感的意志是死板的缺乏热情的意志。情感和意志是互相调节的一对,它们互相之间不让对方超越于所规定的界限,从而保持精神的平衡。当情感过度冲动时,意志便起而制约情感,使过度的情感缓和下来;相反的情况也是这样,当对一件事缺乏情感时,意志便(依认识而)促进情感的提高。情感对意志的调节作用也是这样。这种缓冲的调节使一个精神能够承受现实对它的冲击,从而在一定范围内避免了激烈与痛苦的现实把精神本身击垮。当精神受到的冲击太大,“情感----意志”系统不能缓冲这种冲击时,精神便会冲 垮。这时精神已经变成了病态的精神,就象精神病人的精神一样。病态的精神失去了认识的功能,情感和意志也失常。 可见精神是一个很精微完整的存在,在精神这里认识变成了精神力量,变成了情感与意志,变成了人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人是这样的东西,它必须在一定的情感或意志下,即在一定的精神力量下进行活动----工作、生活等,当它在它的活动中缺乏这种精神力量时,它便不是一个真正
的人,或者这种活动便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4-21 09:32:14
5. 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
上面多次强调了亲身经验对产生和理解一个感性知识(和所有知识)的极端重要,这即是说‘直接知识’(或称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还有另一种知识即所谓“间接知识”(或称间接经验),对之又怎样理解?怎样把它与“直接知识”统一起来呢?其实这个问题上面也阐述过一些,所谓 “间接知识”即是经过别人“告诉”给你的东西,而不是你亲身观察和感受所得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上面所说的知识“流通”(传授)的情况。对一个人的头脑来说,这两方面----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每一个头脑必须在自己创造自己的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和借鉴别个头脑所创造的知识,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一个头脑的全部活动。但是在这种活动中,自己的创造是第一位的,是主导,而了解和借鉴别人的东西则是第二位的,次要的,并且,只有在创造活动中,这种对别人东西的了解和借鉴才得到最好的实现。“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 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这篇(一产生出来就对中国哲学认识论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经典著作中的这段话说得很明白: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对于一个人的头脑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里也有侧重点,就是直接知识---直接经验。所有知识归根到底都是直接知识,只不过一个知识从产生它的人的头脑那里“流通”到别的头脑中,就变成为“间接知识”了----“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
直接经验”(上文)。
毛泽东的上述这段话已经把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的关系阐述得十分明白了。但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即:既然间接知识只是一种间接性的东西,那它又如何得到理解和接受?这对于‘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的统一体’来说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不解决它,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就不可能统一起来。而毛泽东的上述重要思想仍然缺乏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实际上前面已经许多次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了,这就是:所有间接知识必须要通过相应之直接知识才能得到理解和接受。对单纯之间接知识,人们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因为人们理解一个间接知识,实际上是理解这个知识的那种直接知识的因素,也就是把所谓间接知识化为直接知识来理解。因此,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是完全可以互相转化的,并且,间接知识也只有尽可能转化为相应之直接知识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因此,虽然有间接知识这种东西,但对它的理解也不能一味停留在这种“间接性”上,也要把它转化为相应的直接知识。比如,A人吃过梨子,于是告诉B人说:梨子是甜的。这个知识(即“梨子是甜的”)对于 B 来说既可能是直接知识,也可能是间接知识。如果B也吃过同样的梨子并感知梨子是甜的,则 A告诉他的这个知识对于他来说也是个直接知识,这样B便很容易理解A 的这个知识。相反,如果B没有吃过同样的梨子,没有亲身体验到这梨子的甜味,则A的这个知识对于B来说便是间接知识;但就这个单纯之间接知识来说,B是不可能理解的,因为B没有亲身体验过这梨子的甜味,这样这个所谓间接知识就不是一个能告诉人一点“知识”的知识了。但它既然是间接知识(对于B人来说),也算是一种知识,也能给人一点知识吧,那么(没有吃过这种梨子的)B 又如何来理解这个知识呢?只能是这样理解:在这里,B 借助于其他(他所亲身知道的)甜味来理解这里的这种甜味----梨子的甜味。但这种(借助于他物来理解一物所得到的)知并不是对这一事物的真知,就象(没有亲身吃过梨子的)B 人在这里对梨子之甜味仍未能获得真知一样。“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上文)因此,对于一个间接知识,我们不能一味让它处于间接知识的状态,而要把它转化为直接知识的状态。就象上面A人和B人对于梨子那样,既然现在“梨子是甜的”这个知识对于B来说是一个间接知识,那B就要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知识,把这种梨子亲自吃一次,这样B才能真正知道这梨子的甜味,才真正理解A的这个知识。如果B没有条件这样做,则B永远也不能真正理解A的这个知识,
B对这个知识的“知”也就只能是“借助于”别物来实现了。 有许多人(特别是教育方面的人)这样认为: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身实践,事事都亲知,因此接受间接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必然和必要的,特别是对于没有多少亲身经验的学生来说更是这样,就象毛泽东在上文中所说的“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种想法看起来十分合情合理,但按照上面的论述,单纯的间接知识并不能使人有所真知,而必须把它化为相应之直接知识才使人得到真知。现实并没有给那些单纯接受间接知识的人那么多情面,而谅解他们对于直接知识(直接经验)的贫乏,因此最终会在实践、现实中把他们,把那些饱读经书而又脱离现实、僵化教条的人淘汰掉。你头脑里有多少直接知识,你便能理解多少间接知识,如果你的头脑里直接知识等于零,则你休想理解任何一点间接知识,因为在这里,不说真知,就连“借助的知”---假知
----也无法实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