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019-5-29 08:56:23
28. 知识所包含的意义
语言文字是“意义”的根本和单位,其中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根本的不变的意义来作为这个字的基础。但是语言文字的意义时刻都在发生变化,那么由语言文字构成的知识的意义更可能会发生变化了。知识是什么?知识不过是建筑在语言文字上的更高更复杂的意义罢了;知识的这个意义将会发生变化,将会随着思维对它的不同理解和应用而发生变化。一个知识,它所具有的意义由它的思维质决定,一个思维质表示一个意义,因此在这里,知识以一个意义出现便表现了一个相应的思维质,而以多个意义出现便同时表现了知识的多个思维质,并且这些思维质可能是互相反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31 15:41:04
29. 思维对知识的决定性
思维既能开发一个知识所具有的意义,也能够给这个知识赋上新的意
义,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6 10:42:45
30. 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
直接的理解便是没有经过了解便作出的理解,这是纯粹从理解者出发的理解。而间接的理解则是经过对这种行为的细致了解所产生的理解;这种理解不再是纯粹出自于理解者自身,而主要出自于这个人的这种了解行为本身。显然,这种间接的理解才是客观和正确的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9 09:04:24
理解’的重要性与复杂多样性
理解在知识的流通(传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知识便是通过理解而从这一头脑到达另一个头脑的。一个知识从这个头脑中产生,另一个
头脑只有通过理解----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才能获得这个知识。上面我们说了,理解这种东西十分复杂,有纯粹肯定的理解----即学(“学的理解”),
也有否定的理解和既肯定又否定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有直接的理解和间接的理解。有多少种理解方式就会有多少种知识的流通方式,如纯粹肯定的理解方式便是知识流通的一种最一般最普遍的方式,这便是“学”。我们平常所说的学习便是一种知识流通的方式,但是进行学习的人却不懂得除了这种方式以外知识传播还会有别种方式,并且是更高级的方式。既肯定又否定的理解方式又构成了知识流通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称为“研究”;研究是比学更高级的知识流通方式。在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中还存在两种不同的流通方式,在直接理解中如果理解者和被理解者双方相同,即上面所说的相知,则这里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之间是通过“信息”的形式相交流,在这里知识不是表现为知识,而是表现为它的对立面即信息。相反,如果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之间有差异,则它们就只好通过一种现成的思
维结晶形式----知识而交流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10 10:47:04
32. 认识与其对象的矛盾同一
认识的首要前提是与认识的对象同化,与这个对象完全同一。但是这还不能实现认识,认识的条件是在与认识的对象同化的同时还要与这个对象分离,还要超脱于这个对象。比如要了解战争,在作为一个纯粹的战士参与战争的同时还要作为一个战争的观察者而超脱于战争,否则他就不能真正了解战争本身。因为他切身接触到的只不过是战争的各个构成因素,而不是战争本身,他只接触了战争的外壳形式。他只有超脱于这些战争因素,才能真正了解到战争本身。所谓与事物同化,就是接触事物的各种表现形式,然后使自己与这个事物一样,使自己完全变成这个事物本身。比如,一个人为了要了解赌博而去参与赌博----这是了解赌博的首要条件,他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赌徒;这便是他与赌博这件事的完全同化。但如果他在精神上已经完全沉溺于赌博之中,而不作思想上精神上的任何超脱,则他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赌博这件事。对一个头脑的了解也是这样,一个头脑与这个头脑完全同化了,但如果它同时没有超脱这个头脑,而是局限于这个头脑之中,则它同样不能真正了解这个头脑。因为它只是局限于这个头脑的形式外壳之中,而没有真正达到这个头脑的实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13 10:44:54
33. 学习研究三步曲
<1> 死记硬背
知识是现成的东西,它便是一个现成的结论。在所有的知识中我们都会看到一种现成性,这种现成性使人们以为,只要把知识死记背熟,就可以真正懂得这个知识。这样便出现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人们对信息则不能死记硬背,因为信息没有现成性(当然,最低级的信息如商品销售信息就只需记住则可)。对于信息,要么直接懂得它的含义,要么对它进行思维、研究。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也可以从中获得某种程度的知,比如,把“价值是劳动的结晶”这一知识记住,从中可以懂得某些东西,懂得“价值” 就是“劳动的结晶”。但这种知要在某种前提下才能实现;死记的人一定要懂得“价值”、“劳动”、“结晶”是什么意思,如果他连这些词所表示的意思都不懂,那么他就不可能从这种死记中获得任何的知。这样对死记的人就有一种基本的要求,要求他懂得一个知识所要表达的一些语言文字的意义,也就是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如果他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他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就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来看看“价值”、“劳动”和“结晶”在孤立时的意义和它们共同处于“价值是劳动的结晶“这个知识中的意义之间具有什么关系,以便让我们确定死记硬背的人最少要有怎样的文化修养才不致使这种死记知识完全失去意义。“价值”、“劳动”和“结晶“在孤立时的意义与它们处于 “价值是劳动的结晶”这个知识中所具有的意义并不相同,处于这个知识中所具有的意义也许只是它们孤立时的意义的某一方面,也许是它们孤立时的意义的一种引伸和变化,----其实,这两方面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 “一个方面的意义的引伸”。但是,文字在孤立状态时所具有的意义却是这个字的本源意义,是这个字的基本意义;知识中的这个字的意义便是这个字的这种本源意义的引伸和变化。因此,了解单个字的意义便等于了解这个字在任何情况下的意义变化的根源。这便是死记硬背所要求的最低级文化修养程度,即了解单个字的意义,如单纯、孤立地了解“价值”、“劳动”和“结晶”的意义。具有这个最低的文化程度,死记就不会毫无意义了,但是这样的文化程度也只能使对知识的死记获得最低限度的意义。比这个最低文化程度高的是能够懂得“价值”、“劳动”和“结晶”在“价值是劳动的结晶“这个知识中表现出来的意义,这样才懂得它们综合起来的整体意义,从而真正懂得这个知识的意义。 因此一个人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在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中获得一定的知;他的文化修养程度越高,他从死记硬背那里获得的知就越深。怎样看待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程度呢?首先,最低限度的文化程度是从语文教科书那里获得每一个字(语言)的意义,这是一个字的基本而固定的意义,这个意义在这个字完全孤立时便表现出来,----在字典中列出来的字的意义便是这种意义。然后,懂得一个字在一句话、一个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字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意义是十分灵活的,一个字在一句话中所表现的意义与在另一句话中所表现的意义往往是不同的,这一点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了。高级的文化修养程度是给一个字赋上一个新的意义,根据这个字的原来意义而赋上一个新的意义;这实际上便是语言文字的创造。其实随着一个人文化修养程度的提高,对一个知识的死记这种精神行为所具有的意义也慢慢地变得模糊了,最低文化程度时,死记知识只是模糊地懂得这个知识的一点表面意思,到有一般中等文化程度时,对知识的死记便能够直接知道知识的直接和表面的意思并且加以一定程度的理解;到了刚才所说的创造意义的高级文化修养程度时,对一个知识的死记已经不仅能洞察到这个知识的根本意义,而且还能够给这个知识赋上新的意义而使之成为新的知识。这样,两个具有不同程度文化修养的头脑在死记同一个知识时所获得的知便不同,文化程度低则获得的知浅些,文化程度高则获得的知就深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13 10:45:10
33. 学习研究三步曲
<1> 死记硬背
知识是现成的东西,它便是一个现成的结论。在所有的知识中我们都会看到一种现成性,这种现成性使人们以为,只要把知识死记背熟,就可以真正懂得这个知识。这样便出现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人们对信息则不能死记硬背,因为信息没有现成性(当然,最低级的信息如商品销售信息就只需记住则可)。对于信息,要么直接懂得它的含义,要么对它进行思维、研究。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也可以从中获得某种程度的知,比如,把“价值是劳动的结晶”这一知识记住,从中可以懂得某些东西,懂得“价值” 就是“劳动的结晶”。但这种知要在某种前提下才能实现;死记的人一定要懂得“价值”、“劳动”、“结晶”是什么意思,如果他连这些词所表示的意思都不懂,那么他就不可能从这种死记中获得任何的知。这样对死记的人就有一种基本的要求,要求他懂得一个知识所要表达的一些语言文字的意义,也就是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如果他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他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就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来看看“价值”、“劳动”和“结晶”在孤立时的意义和它们共同处于“价值是劳动的结晶“这个知识中的意义之间具有什么关系,以便让我们确定死记硬背的人最少要有怎样的文化修养才不致使这种死记知识完全失去意义。“价值”、“劳动”和“结晶“在孤立时的意义与它们处于 “价值是劳动的结晶”这个知识中所具有的意义并不相同,处于这个知识中所具有的意义也许只是它们孤立时的意义的某一方面,也许是它们孤立时的意义的一种引伸和变化,----其实,这两方面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 “一个方面的意义的引伸”。但是,文字在孤立状态时所具有的意义却是这个字的本源意义,是这个字的基本意义;知识中的这个字的意义便是这个字的这种本源意义的引伸和变化。因此,了解单个字的意义便等于了解这个字在任何情况下的意义变化的根源。这便是死记硬背所要求的最低级文化修养程度,即了解单个字的意义,如单纯、孤立地了解“价值”、“劳动”和“结晶”的意义。具有这个最低的文化程度,死记就不会毫无意义了,但是这样的文化程度也只能使对知识的死记获得最低限度的意义。比这个最低文化程度高的是能够懂得“价值”、“劳动”和“结晶”在“价值是劳动的结晶“这个知识中表现出来的意义,这样才懂得它们综合起来的整体意义,从而真正懂得这个知识的意义。 因此一个人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在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中获得一定的知;他的文化修养程度越高,他从死记硬背那里获得的知就越深。怎样看待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程度呢?首先,最低限度的文化程度是从语文教科书那里获得每一个字(语言)的意义,这是一个字的基本而固定的意义,这个意义在这个字完全孤立时便表现出来,----在字典中列出来的字的意义便是这种意义。然后,懂得一个字在一句话、一个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字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意义是十分灵活的,一个字在一句话中所表现的意义与在另一句话中所表现的意义往往是不同的,这一点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了。高级的文化修养程度是给一个字赋上一个新的意义,根据这个字的原来意义而赋上一个新的意义;这实际上便是语言文字的创造。其实随着一个人文化修养程度的提高,对一个知识的死记这种精神行为所具有的意义也慢慢地变得模糊了,最低文化程度时,死记知识只是模糊地懂得这个知识的一点表面意思,到有一般中等文化程度时,对知识的死记便能够直接知道知识的直接和表面的意思并且加以一定程度的理解;到了刚才所说的创造意义的高级文化修养程度时,对一个知识的死记已经不仅能洞察到这个知识的根本意义,而且还能够给这个知识赋上新的意义而使之成为新的知识。这样,两个具有不同程度文化修养的头脑在死记同一个知识时所获得的知便不同,文化程度低则获得的知浅些,文化程度高则获得的知就深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15 09:31:30
<2> 学的理解
学的理解便是一个头脑对一个异在知识的单纯肯定的理解。它为了要接受一个知识,总是对知识作肯定的理解,总想为之找出正确的理由。学的本质就是接受知识,现在,它要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来接受这个知识,这便是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即学的理解(----单纯肯定的理解)。前面说了,对知识的学的理解便是对这个知识中肯定的思维质之寻求,怎样寻求这个思维质呢?只有在学者的头脑中同样出现这相应的思维质才算寻求到这知识的思维质。这样学者便去做实验,在现实中单纯寻找肯定(确证)的因素;这个对知识具有肯定作用的现实因素作用于学者的头脑,使之建立起相应的思维质。这样学者便理解了这个知识。直接从知识表面上看是看不出它的思维质的,只有知识把自己展开出来才能看到这个思维质,因为思维质作为知识的内在性只有在知识展开时才会表现出来。知识的展开包括知识的证明和知识的运用;知识只有在静止时才是封闭的。知识的证明就是表达出一种思维过程,知识则是这个思维过程的全部结晶,也是这个思维的最终结果(至少它总想表现自己为这样的结果)。知识在它的证明过程中表达了它所包含的思维;按照我们上面所说的,只有达到了这一思维,才真正了解这个知识。一个结论,如果没有证明,即如果不表达出这个结论所包含的思维,人们就不会接受它;这在学术界的下层人物对上层人物时便是如此,----但上层人物对下层人物就可以不这样,即上层人物可以直接提出一个知识、一个结论而不需对它进行证明,----下层人物的思维结论在呈送给上层人物时一定要加上证明过程,以表明这个结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思维得出的。知识的思维质便表现在这个证明过程中,因此了解这个证明过程同时就是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在数学教科书中,几乎每一定理都带有证明过程,因为学生不仅要死记住这些定理,而且还要理解它;而理解这些定理就是了解这些证明过程。我们意识到,当我们完全了解一个知识的给定的证明过程后,我们就觉得自己完全懂得了这个知识,完全理解了它,从这种理解中我们觉得这个知识就是实际情况本身。比如当我们对上帝发生理解后我们就觉得上帝是真实地存在的,并且相信它对每一个人的命运发生作用。但是辩证法却告诉我们,对于同一个命题、同一个结论和知识,都有肯定的证明和否定的证明,即可以证明它是合理的,因而可以理解(肯定理解),又可以证明它是不合理的,因而不可理解(或否定理解)。这便表现出了学的理解的局限性,学的理解只是了解一个知识的肯定证明,而没有了解它的否定证明,只懂得知识的合理方面,不懂得它的不合理方面。而且,学是极力排斥知识的否定证明的,因为它的本质便是要接受这个知识;它总千方百计为这个知识找到肯定的理由,从而对它作肯定的理解。比如,下级对上级的“指示”从来就只是“领会”,即理解它;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也只能是“领会”,而不能作否定的理解。但是对于一个知识、一种理论,在历史的发展上从来就存在着肯定理解和否定理解两种。这是发展的辩证法;正象马克思所说的:“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的否定的理解,即对
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中译本第 846--847
页)。一个知识,特别是意义深刻的知识,并不是一下子思维和了解就能理解的,它需要长时间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而这种思考总是伴随着思考者的漫长生活而慢慢进行。这正象黑格尔所说:“同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确理解了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阅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意义和范围,要在成年人那里,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逻辑学》上卷第 41 页)。在小学和中学时教给学生的某些知识(特别是意义深刻的知识),往往到大学或成年以后才会真正理解。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完全理解一个知识的意义,是很难做到的。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他的《教育过程》一书中说:“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作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教育过程》中译本第 32 页)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在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某个原理时要求这些人在当时完全理解它,那就错了。原理虽然教出去了,但不能马上求得被教者的完全理解,理解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现实的过程),它不能马上便达到完满的程度。“相对论”可以以某种适合的方式教给几岁的儿童,也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教给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些被教者对“相对论”所能理解的程度显然是不同的,后者无疑比前者理解得更深。因此理解和教并不是同时发生的;正因为这样,布鲁纳的论点才是正确的。 知识在运用中也表现了它的思维质。知识是思维的最终结果,它要被头脑和精神所运用,即这些头脑和精神要把它与一定的现实联系起来。知识的运用就是知识与现实的关系的建立,知识在这种关系中必然会表现出它的思维质。头脑以学来接受一个知识便是要进行这样的运用,这是学接受一个知识的目的,也是学本身的目的。在这种目的支配下,头脑完全被学所占有,头脑变成了学的头脑。 但是知识也注定要在这种运用中表现出它的局限性,表现出它的否定的质。知识在运用中既表现出它肯定的质,也表现出它否定的质。否定的质一冒出,学的头脑便陷入了危机,因为学的头脑只懂得知识的肯定的质,而不懂得这个新冒出来的否定的质。学要接受这个知识,但是这个否定的质却要否定这个知识;因而这个否定的质同时也否定了这种学。学的头脑处于一种危机之中,因为学被否定了。那么这个头脑是怎样解脱这种危机呢?当然,对于这个知识它不能再采取学的方式了,它要采取另一种方式来对待这个出现了缺陷的知识,这便是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16 09:19:17
<3> 研究
研究是从对知识的运用中产生,这样研究首先便是使这个知识处于更广泛的现实中,从而使这个知识更充分地展开自己;在这里,思维之刀“淋离尽致”地解剖了这个知识。研究就是思维,就是全面而充分的思维,---而学只是片面的思维,只是从知识的肯定方面出发的思维。因此研究不是从知识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它不再是对知识的单纯理解,而是对知识的最充分的解剖。解剖者便是头脑中的研究思维,这种思维直接从现实中产生,是真正的思维。比如,头脑从现实Q中产生一种思考(或思想),一个知识如果符合这种思考,则它便是符合现实Q,相反,如果它不符合这种思考,则它便不符合现实Q,而被这个现实所否定。----一个知识产生于现实P,现在把它拿到另一个现实Q中去,则这个知识便很可能不符合这个现实Q,因而被这个现实所否定。但是现实并不能直接否定这个知识,它要通过从中产生的一定的思维才能实现这种否定。因此,现实对知识的否定是通过这样的过程而实现的:这个现实产生了一定的思维,知识因为不符合这个现实从而也不符合这个思维,所以被这个思维所否定和消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错的,但是实践并不能直接地不通过人们的头脑与精神而实现它的这种检验和判决;我们应该弄清楚实践是怎样去检验一个理论的真理性,实践是怎样肯定符合实践的理论而否定不符合实践的理论的。就象一个社会形态已经腐朽,但如果没有某种力量来消灭它,这种社会仍然存在下去一样。如果知识、理论与现实不相符,那又是什么力量来消灭这种与现实不相符的知识和理论呢?这种力量便是思维,建立某种理论和消灭某种理论都必须要通过思维;一定的现实产生出一定的思维,所有的知识和理论如果符合这种现实,便通过这种思维而直接肯定下来,如果不符合,也通过这种思维而直接加以否定。 研究便以这思维之刀来对一个知识进行“无情的”解剖,它用各种现实的思维来审视这个知识,看它是否符合这些现实。结果思维发现,一个知识符合一些现实而不符合另一些现实。于是就产生了这个知识的思维质:符合现实的思维便作为这个知识的肯定的思维质,不符合现实的思维便作为这个知识的否定的思维质。经过这样的研究,原来的知识变成了一个新知识;原来的知识只有一个肯定的思维质(在学的头脑看来),现在它既有肯定的思维质,又有否定的思维质。这样,研究的头脑便完全真正地了解了这个知识。从前,在一个头脑还是学的头脑时,它对这个知识只作肯定的理解,现在,这个头脑成了研究的头脑,它在对这个知识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又对它作否定理解,即对它的“必然灭亡”的理解。斯宾诺莎说:“规定性便是否定”,知识就是一种规定性,它在有肯定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否定的意义。但这里我们说的只是知性知识,即只有一个思维质(肯定的思维质)的知识。因此,研究寻找这个知识的另一个思维质、特别是否定的思维质,这便等于是消灭了这个知性知识,即只要这个知识表现出另一个质、特别是否定的质,这个知识就会消灭。这是知性知识的脆弱特性;理性知识则不是这样,因为它本身中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维质,并且可以包含互相反对的思维质,因此对于理性知识来说,同时出现不同的质并不致使它消灭。总之,理性知识比知性知识具有更强的能动性和适
应性。
研究对于所有的精神事物都是这样,它是促使这些精神事物进行“新陈代谢”运动的动力。便是这个(本质上是真正的思维的)研究,使这些精神事物随着现实的发展和运动既生成出来又消亡下去,使整个精神界紧紧随着现实的运动而运动。学与研究相反,学只能使精神界的运动停滞不前,因为它只是对精神事物(对一种有限的东西)作肯定的理解,只是千方百计去“领会”并维护每一个现存(因而是有限)的精神事物。但在另一方面,学又为研究、为精神界的运动作出自己的贡献,因为首先有学,然后才产生出研究。在一个头脑中,往往是学进行不下去了才会产生出更高级的研究;在这里关键是一个头脑的灵活性和能动性,如果它不能从学的头脑转化为研究的头脑,研究也就不会从学的尽头产生出来。我们看到那些平庸的头脑只沉湎于学,沉湎于领会之中,而没有能力进行研究,没有能力进行精神的创造。但那些天才的头脑不仅能够善于学,而且能够并且长于研究和创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17 08:37:34
34. ‘事物’是一个认识单位
“事物”是每个头脑中的一个认识单位,人们把一个事物看成是一个认识单位,----因而在世界上就有无数个认识单位。只要人们具有一个思维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就必定是一个事物;因为一个事物不单是现象,而且还包括决定现象之事物的内在性,思维正是通过现象而寻求这种内在性的。在这里我们碰到了两种事物模型(即‘知性事物模型’和‘理性事物模型’),那我们就来确定一下“一个事物”的情况,以使这两种事物模型得到统一。我们仍然把知性事物模型中的事物----即一个质支配多个现象 ----认作“事物”,而把理性事物模型中的事物认作“复合事物”,这样在这两种模型中我们就获得了统一和一致性,不致造成混乱。其实,当我们把知性事物模型的事物认作事物时,理性事物模型的事物就十分自然地被认为是复合事物了。因为知性事物是一个质加几个现象,而理性事物是几个质加几个现象,这样我们就把理性事物看成是几个知性事物互相复合的结果,其中这几个知性事物之间互相渗透。由此我们很容易了解到现实中事物的复杂性,了解到整个世界的普遍联系。在世界中,各个事物是互相联系的,由于这些联系,整个世界本身也具有一种普遍联系。知性割裂了这些联系,理性则面对这些联系,努力了解和把握存在于这些联系中的实质性东西。在知性那里,各个事物是孤立着的,因而事物显得只有一个质在起作用;而在理性那里,各个事物是关联和渗透着的,因而事物显得有许许多多的质在起作用。 根据这样的思想,我们很容易推论出世界是一个无限的复合事物,因为一个事物会同另一个事物互相渗透和复合,这个复合了的事物又同另一个事物复合,于是整个世界的所有事物又都渗透和复合在一起了,世界本身就成了一个无限(没有限度)的复合事物。这样我们便把世界看成只是一个事物,这个事物有它最终的实在性。当然,只有理性才能这样认为,并且只有最终的理性才能这样认为;知性则没有能力这样认为,知性不是把世界的各个部分(各个事物)孤立地看待就是单纯地认为世界是一种纷繁复杂的多样性,而没有在这同时又意识到世界的单纯唯一性。我们可以说,知性的对象是事物,理性的对象则是世界。但也可以说,知性的对象是世界,而理性的对象则是事物,因为当一个事物处于本身孤立的状态时,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比如一个国家内部同时就是一个世界;另外,我们刚才说过,世界是一个无限的复合事物,于是我们把世界看成一个无限的事物。世界本身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无限的具有无限多内容和因素的领域,另一种则是指局部的领域。无限的领域是本体意义上的世界,局部的领域则是特殊意义上的世界。其实我们从来也没有遇到过本体意义的世界,我们遇到的只是有限的局部领域或局部世界,即特殊意义的世界。比如我们可以把一个国家领域称为世界(或天下),可以把整个地球领域称为世界。但是我们知道,地球在宇宙中不过是小小一点,因此从整个宇宙看来,我们这个世界是多么狭小。世界的本来意义是指无限的领域,而不是指局部的领域,因此它在特殊、具体的世界中便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使得每一个特殊、具体的世界纷纷被打破,特殊的世界领域不断扩展开阔。当我们与“火星人”、“木星人”等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时,我们便把我们通常所指的世界扩展到地球以外,而不再局限于国际,而是达到球际(星球的边际)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20 14:50:04
35. 理性的特性
本质是一个辩证的因素,----质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因素;本质使事物运动,----质则使事物静止。因此,把握本质的理性在头脑中往往会变成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变成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超凡的因素,在它看来,任何东西都不是永恒的。随着事物的这种不稳定性,人的理性和精神也是不稳定的,甚至变得反复无常。过去(在人类的宗教时代),理性和精神在上帝和主、神那里得到了稳定性,使之得到一种依靠。然而理性始终是一个变动的因素,因此它又把这种稳定性打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21 09:48:59
36. 本质与理性,理性的辩证本质
理性的对象就是这本质和世界,理性要把握事物及世界的本质。它要达到整个世界,----然而世界是无限的。世界是无限的,本质也是捉摸不定的(我们得到的确定性总是质的规定,而不是本质的),因此理性永恒地进行着,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绝对不能在某一地方停止下来。这样,理性同时也就表明了思维的最高本性:无限地进行着的思维。在精神界,知识、理论、学说等等都不是永恒地存在的,只有思维(运动)本身是永恒存在的;思维不是别的,就是思维运动,这种思维运动是永恒的,它并没有在它的某一最理想的产品中停止下来,因为这一产品迟早会显示出它的局限性。知性思维没有表明思维的这一最高本性,因为知性思维只是有限的一段,从它产生开始到它得出结果结束。理性思维则不同,它并没有在得出自己的某一结果后便结束,它还要超越于这一结果,而继续进行下去。因此在理性思维的永恒过程中(这一过程不仅是某一个思想家的无限的思想活动,而且还包括全部人类的无限的思想活动),将具有无数的思维结果存在于其中。理性思维(人类理性)总是这样,它得出某个结果,但又超越于这一结果。我们看到整个人类的思想史(这个思想史自然是无限的)中,存在着无数的思想,而思想史本身总是不满足于它们,总是一直向前进展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22 10:00:54
37. 有限的“正确”,实践标准的“陷阱”
为什么“证明”、“检验”、“正确”等概念的意义是有限的呢?在理性领域(注意,这里说的是理性领域,这些概念只有在理性领域里才显得有限,在知性领域它们的意义是绝对而永恒的;其实,所有的概念在理性领域中其意义都是有限的,就象任何事物在世界中其意义都是有限的一样),思维和思想追求的是事物和世界的本质性,而这本质性完全是一种混沌的东西,是完全全面的;但是本质性所呈现出来的各种规定性、性质等是确定的,片面的。只要这本质性表现出来,它同时就是片面化了它自身。这样,依赖于本质性的确定化、表面化、片面化的“证明”、“检验”、“正确” 等概念同样便是片面而有限的。平常我们经常意识到:对于一个思想,根据事情的一个方面来看是正确的,但根据事情的另一方面来看则是荒唐和错误的;这种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同时我们会看到,在更深刻的内在性里,我们很难判断一个思想的正确性,它是否符合实际。相反,越是肤浅的思想,我们就越易于判断它的正确性。由此推知,一个纯粹感性的思想是最容易确定它的正确性的,比如有一个纯粹感性的思想为:物体A是红色的,那么我们只要亲眼看到物体A真正是红色的就可以判断这个思想的正确性,反之则是不正确的。同时所谓“证明”、“检验”、“正确”这些概念随着思想的深刻化而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可确定;而对于那些最深刻的思想我们简直是不可证明不可检验的,对它的正确性也是不可判断的。甚至最深刻的思想从表面上看往往是荒谬的,但它的价值和意义却无与伦比。就象一个艺术形象,特别是那些神的形象,从表面上看它们是极端荒谬的,因为实际上既没有神,也没有什么天堂、地狱;但它表达了人们的精神,是人们精神的结晶。 人们平常总是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错,如果一个理论、一个思想要检验的话,实践无疑是最好并且是最终的方式了。但这种方式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一种缺陷,即在这方式里总是包含着某种目的性。因为所谓“检验”就包含着某种目的性,如果一个理论达到一个预期的目的,则在检验中这个理论就是正确的。不过检验中的目的性是源出于理论中的目的性;每个理论都包含着它的目的性,包含着一种目标;这样实践只是使理论本身的目标得以实现罢了。正是这种首先存在于理论中然后又存在于检验活动中的目的性使‘实践检验理论’这一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缺陷。每一理论通过实践总会得出一个结果,如果这个结果符合某一目的,则对于这一目的来说这一理论自然是正确的;但是符合这一目的同时又不符合另一目的,这样,对于另一目的来说,这一理论又是不正确的。这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方式并不是万无一失的,总会给人有可乘之机来抵毁一个(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理论,或为人自己的各种目的服务。在这里应该确定这一实践结果所符合的目的是理论本身所内在包含着的,而不是别的什么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当理论的实践结果符合理论本身的内在目的时,实践便证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但是实践结果作为一个现实的结果,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在这里,它既符合理论本身的内在目的,又(在某些方面)不符合这个目的;因此,一个理论经过实践总证明它既是正确的,又是错误的。因此“正确”本身总是具体的,而没有绝对的意义;证明本身也是这样,理论既是可以证明的,又是不可证明的。人类精神依偎于证明和正确性,从证明和正确性中得到最大的慰劳;但是人类精神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证明”、“正确性” 本身的意义并不是绝对的,有些东西在某些时候并不能以证明、正确性等来进行衡量和判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23 10:11:50
38. 思维材料的原始性与材料的思维性
这样便引起我们对“材料”这一概念的深入思考,是不是有些材料可以没有任何思维存在的情况下专门地搜集起来的?究竟专门搜集积累的这些材料其实质是什么。其实从广义上说当一个人还在幼儿时期,还不会思维的时候搜集积累材料就已经开始了,他从自然界,从自己的父母家庭那里看到、听到、感觉到(当然这种感觉还很低级)了某些现象和事情,这些被看到、感觉到的事情和现象便是日后进行思维的材料。这是最广义的材料,但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思维材料,因为思维是思维个体的,说思维的材料就要指明究竟是那一个思维个体的思维材料。只有当这些材料被某一思维运动所利用时它才成为思维材料----并且是这一思维运动的材料。因此在“材料”的概念中我们要定义“思维材料”和“一般思维材料”,并指出它们的区别。思维材料便是被某一思维所利用的,因而已经与这思维运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思维材料;而一般思维材料则是脱离了所有具体思维运动而存在的材料,如图书馆中的材料----这种材料要等每一个具体思维运动去开发和利用才显示出它的意义。因此,思维材料和一般思维材料有实质性的区别,思维材料是已经被具体思维利用了的材料,而一般思维材料则没有被具体思维所利用;在思维材料中有相应的具体思维渗透于其中,在一般思维材料中则没有具体思维渗透于其中,因为它还没有被某一具体思维所利用。因此十分显然,思维材料比一般思维材料更接近于思维运动,思维材料是处于思维运动中并作为思维运动的一个成份;一般思维材料则远离思维运动。当然,一般思维材料是要化为思维材料的,并且它只有化为相应的思维材料才有价值和意义。比如,图书馆中有无数的材料,这些材料首先只作为一般思维材料而存在,因为它首先是远离所有思维运动的一般存在;然后有形形色色的头脑和思维个体进入这图书馆,在这些一般思维材料中寻找它们各自所需要的材料;这些材料由于有一个或多个思维个体的需要并被利用而变成了思维材料,这思维个体也要为此付出相应的思维;因此,从一般思维材料转化为思维材料要付出思维,这就象从初级原料转化为直接投入生产过程的原料需要付出相应的劳动一样。人们在寻找一件东西时首先就要了解并确定自己的需要是什么,然后再确定某件(自己要找的)东西是否与这种需要相符,是否能满足这种需要。思维在寻找它的思维材料时也是这样,它要了解并确定自己的需要是什么,然后确定某一一般思维材料是否能满足这种需要(在这里已经包含着思维对一般思维材料的改造,这种改造使原来不适合于思维本身的一般思维材料变成了适合于思维本身的思维材料)。这样,思维头脑在其寻找思维材料的过程中就要付出相应的思维,不付出相应的思维就得不到相应的思维材料,就象不付出相应的劳动,就得不到能直接投入生产过程的原料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24 09:33:48
39. 发现=表现×思维
所谓“发现规律”,即发现一方面取决于发现对象的表现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对这发现对象的思维及其程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26 11:08:49
40. 思想是本质的反映,也是本质本身
思想便是思维对事物本质的实现了的把握,是思维在理性思维那里所达到的最高形态和最高结果;思想是事物本质的精神形式和在头脑、精神中的存在。这便是思想的基本含义----即思想是事物本质的精神形式和精神存在,在这里事物本质转化成了精神上的存在,从客观的存在转化为主观的存在。由于思想是事物本质的精神形式,因而思想也是本质的东西,思想是精神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本质则是自然、现实事物的本质(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本质)。这里的情况是十分绝妙有趣的,由于我们找到了一种本身也是本质的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因而我们就能够与自然、现实平行而建立起另一个世界----精神界(与“自然界”相对应)。在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精神界中同样有其事物即“精神事物”,这种事物同样有现象、质和本质的层次;精神界的本质性就是思想,也就是思维。所谓精神事物便是那些人们每时每刻都接触到的知识、理论体系、某个思想、某一观点等精神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认识论上)对待一个数学、物理或化学等等的定律就要象对待一个自然现象、自然事物那样。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看成是事物和世界之本质,这是一种头脚倒置的哲学;但这是无所谓的,因为哲学家总是用他的思想、用人类的思想形式来表达自然与现实。当哲学家说理念是每一个事物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本质时,他同样意识到事物和世界之本质是独立于任何精神与理念的客观实在,在这里他不过是用理念来表达这种本质和它的独立之客观实在而已。人们常说事物按照它的固有概念而运动,这实际上是说事物按照它的内在本性运动。这种说法与说事物按它的本质运动是一样的;甚至这种说法比后一种说法更好,更具有丰富的意义。因为“事物按它的概念运动”一方面说事物按它的内在本性运动,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正在进行认识、把握概念的活动;概念在这里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个它是事物的本质,另外它是人们的思维结果,现在事物本质完全融纳于人们的思维结果中了。因此说事物按照它的概念运动是具有较丰富的意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6-27 08:58:39
41. “现实”是什么含意?
人们在了解自然和世界时渗进了自己的活动,渗进了自己的思维和身体的力量,这样,要维持自然和世界的纯粹自在性、纯粹“客观性”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任何意义。对我们有意义的是自然与我们的各种活动渗透在一起的结果,在这里我把这一结果具体定为“现实”。实际上现实正是这样,它是作用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的自然(因而它与单纯的自然就不同);现实与精神处于对立状态,它们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在实际情况中我们有时根本分不出一件事情那些是现实的因素,那些是精神的因素,那些是作用的因素,那些是被作用的因素。一个人既是一个被现实所作用的因素,但他同时也是现实构成的一部份,一个分子;人的两重性就在这
里:他既是现实的,又作为非现实的因素而与现实相对立(----超脱于现实)。
在现实中纯粹的自然并不存在,一切都是自然与人、与精神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当我们说“事物是按它的概念与理念运动”时我们说出了最真实同时也最意味深长的实际和思想,因为这样说已经包含了我们的认识和思维(思想)运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2 08:53:20
42. 思想之超然而又深远的效用
思想具有很大的神秘性质,它离实用性也相当远,但它离一个人的精神却很近;任何精神、任何人的行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通常人们并不重视人的思想及其创造性,而对所有有形的事物则十分注意;人们往往为日常生活中的“有用性”牢牢束缚住,而不懂得无用(无直接实用性)但却很有意义的事物(如思想)。在平常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往往与有用性发生矛盾,纯粹的有用性往往同时又最没有意义最使人感到精神空虚无聊,而最有意义的事物往往又最没有直接有用性从而为落后平庸的人所排斥。但另一方面,人们的一言一行都为他们自己的思想冲动所支配,人们的任何言论和行动都离不开思想和思想活动。只是平常人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依赖的思想冲动太低级了,只有感性的程度;有些思想活动达到知性的程度,这样言论和行动便是理智的(明智的),而不是随随便便的;只有极少数的思想活动达到理性的程度,从而成为真正的思想活动。我们把感性的思想方式称为“思想冲动”,以表明这样的思想方式是缺乏思维的,是十分随便地突然间产生的,如一个人在某一时候突然间产生出一个念头(不管这个念头是什么,有多奇怪)。于是他便被这个念头死死缠住,直到这个念头得到满足为止(或者被放弃为止)。把知性的思想方式称为“理智”或“明智”,把理性的思想方式直接称为思想(因为思想的本意便是理性的,是寻求事物本质的思维)。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人在很大情况下,其言语和行为是出于思想冲动的,如我突然间想买件时髦的衣服,突然间想去某个地方旅游等等。这种没有经过思考而突然间冒出来的念头在生活中非常之多。理智是比思想冲动更高一级的思想方式,在理智里言语和行为经过一定的思考才会产生,但这种思考是知性的不完全的,因为它只固执于某一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人们常说某人做事很明智,这是因为这个人每做一件事都懂得其中的某个原因,因为这个原因而做这件事;同样,不做某件事或怎样做一件事都有一个原因,这个人懂得这个原因,所以他是明智的。而思想(即理性思想方式)则比理智更高一级,它懂得一件事物的原因(从而它是明智的),但是它又懂得这个原因的局限性;总之它懂得一件事都出于多种原因,而并不是绝对的;绝对地做一件事不合乎思想,绝对地不做一件事同样不合乎思想。因此思想具有更高级的明智性,因为思想不把它的任何一个特殊的规定绝对化、无限化。对于一个人,这三种情况----思想冲动、理智和思想往往同时存在着,并且在一定的情况下表现出相应的思想活动。这三种情况在同一个人那里都处于密切的关联之中,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利用。不过在人们平常的生活中,思想冲动最为普遍,理智则在较严肃的情况下才显示出来,思想则更少。这里,在不必要理智的场合滥用理智就会被人看作书生气和学究气,滥用小聪明;相反,在需要理智甚至思想的场合还受着思想冲动的驾驶,就会被人看作轻浮、令人生厌。理智与思想冲动是直接对立的,理智往往表现得死气沉沉,缺乏热情,而思想冲动往往表现得情感泛滥。思想则把它们统一起来;思想既有很高的理智,又有很高的热情;思想使一个人幽默有趣、活泼开朗而又稳重淡雅,使人具有最优秀的性格和最崇高的品格。 思想没有直接的效用,但它却非常有意义,因为它对人的头脑和精神产生作用;思想只对头脑和精神产生作用,而不对人的大脑与肉体产生作用,这便是思想的意义之所在。人们之所以认为思想无用便是因为它不能直接对人的大脑与肉体产生作用,不能象牛那样给人干活,为人们带来直接的物质实惠。但是思想能够作用于一个有头脑有精神的人,使之行动起来,使之具有精神的力量;思想绝不能作用于一个没有头脑没有精神的人,就象思想不能作用于一只禽畜一样。人的基本意义即在于此:人能够接受并受作用于思想(这思想也是人的产物,并且是人的最高产物),就象人能够知觉语言的作用一样。在这里思想便是最高级的语言,人能够通过这种语言而互相交流。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以这样的最高语言来进行交流的,甚至大多数人都不能这样,以理性语言来进行交流。我们把语言分为感性语言、知性语言和理性语言,于是我们便发现,大多数人或者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以感性语言来进行思想的交流,用知性语言来交流则少些,用理性语言来交流则更少。感性语言便是那些只表达事物现象的语言,知性语言则是表达事物质之规定的语言,理性语言则是表达事物本质的语言。另外,同一个语言在不同的人那里既能作为感性语言,也能作为知性语言甚至理性语言,这要看人们的头脑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语言了。一个语言,如果只以感性的方式和程度来理解,则这个语言便只以感性语言的形式出现,相反,如果以知性或理性的方式与程度来理解,则这个语言便以知性语言或理性语言出现。人们平时十分笼统地对待语言这种东西,而不分它的层次和它所包含的思维(思想)程度,以为语言能够直接地进行思想交流而全然不懂得思想交流过程中非常复杂的性质。在语言中,只有理性语言能够直接进行思想交流,因为思想是理性的;当然,如果思想只是知性的甚至只是感性的,则知性语言甚至感性语言就已能够进行直接的思想交流了。 思想作用于头脑和精神,从而作用并“驱动”一个人,这种作用和驱动是十分微妙和高级的。人不是一般的自然物,需要一种外力来推拉才能运动(行动)起来,也不是一种自动机械,给它动力和能量,它便运转下去。人是最高级的有机体,它能够接受思想信息并行动起来。总之,人是受思想决定和支配而行动的有机体。一个人的行动(作为人的行动)肯定出于某一思想,不管这一思想是出于他自身还是从别人那里来的(----实际上这两方面非常难以区别,每个人的每一思想既有他自己“创造”的部分,也有“接受”别人思想的部分,并且这两部分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定的思想(这思想或者是暂时的,或者长时的;或者是感性的、知性的,或者是理性的),这便是每个人行动的直接源泉。外界对象要使一个人行动起来(不管这外界对象是现实性还是语言性的),它就必须要作用于这个头脑中的思想;并且外界对象使一个人产生怎样的行动,取决于它对这思想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即受作用后思想的变化情况。这是关于人之行为的科学,----不过我们很容易把这种科学思想推广到一切有灵魂的事物中去----它的精髓和核心点是人的思想。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及思想运动,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人没有任何思想,人将没有任何(人的)行动。这一点,这种行为科学,无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整个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和其时代生活中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个社会需要变革,需要革命,如果没有一大群勇于思索的人,就决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3 08:19:41
43. 理性、本质与思想
理性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并且把这事物本质转化成为自己的思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10 08:22:48
44. 观察的混沌性与思想性
平时人们观察问题(观察事物)无不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怀有一定的思想观点去观察,另一种则是混沌的观察----即不怀任何思想、没有什么精神准备的观察。前者观察具有一定的明见性和选择性,在极端的情况下也具有某种偏见性(世上的偏见也正从此产生)。后者观察则缺乏这些明见性、洞察性和选择性,也不会有什么偏见性。认识总有这样的规律:怀有什么思想便会发现什么东西。比如人们常说,诗人和植物学家在同一朵花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发现。因此,认识与其说是认识客观事物,还不如说是认识自己;在发现事物的同时发现自己,自在认识与自我认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发现的第一个环节便是“注意”----注意的深究和发展便导致发现。而注意的条件是头脑中要有一定的意识,由于携带着这意识,头脑才在现实世界中注意到某些东西;并且头脑携带着什么样的意识,它就会注意到什么东西。一个人去野外观察,首先他就要有一定的观察意识,如观察的动机、观察的计划方案等;如果没有这些,观察就不是什么观察,他在观察中也不会注意到什么、不会有什么发现。我们看一本科学著作,每次看都有不同的发现;这是看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体现着认识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对同一个事物每次接触都有不同的发现。这是为什么呢?这显然与事物的表现性和人们的注意点(意识点)有关,事物每一次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和方面都不尽相同,而人们的意识每一次也都不同。而象看书,书中的内容其表现情况是固定不变的,不象一个自然事物自身能够发生变化,因此对书中内容的不同发现全依赖于看书者的头脑及其意识了。看书者的头脑事先具有什么意识,他在看书过程中就会注意到并发现什么内容;象学生那样,读书以前头脑空空如也,没有任何事先存在的意识,因而他们在看书过程中就不会注意到什么,更不会发现什么。当然人们也许会说,这种意识只能在看书的过程中产生,而不是在此以前便产生和存在着,否则便有一种先天意识的味道。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大多数人为什么没有在看书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意识?便是产生了,为什么这种意识每次都不相同呢?显然,这种意识并不单从看书中产生,除了看书的过程以外,人的生活的全部活动都是产生这种意识的源泉。并且,看书过程并不是书的内容给头脑以意识,而是头脑给头脑自己的意识(因而这种意识往往象幽灵那样出现在这个头脑中);因此看书对意识的产生只起启发作用,而不是给予作用(即指书中的内容给予头脑以相应的意识)。头脑是它的意识的直接决定者,因而意识的产生,产生什么意识,并不取决于书的内容,而是取决于这个头脑本身。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往往在一本书中看到了这本书上根本没有的东西;这是头脑的创造作用,在这创造作用中书只起到启发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11 09:32:13

45. “支持”“证实”“变化”,思想的三个基本需要
支持是思想的第一个需要,不论思想是怎样的思想,它都离不开现实因素和别的思想的支持,如果没有这种支持,思想很快便会消逝掉,这样便涉及到思想的社会化,即思想在人们那里,在别的思想那里的支持。一个社会变革的思想往往首先出自某一人的头脑,没有人们的支持,没有深入于人们的头脑中,则这个社会变革思想就不会起到它要起的作用。在社会、政治上是这样,在科学上也是如此,一个科学思想要得到别的科学头脑的支持,它本身就要深入到整个科学界中去,在那里争取一定的地位。 思想的内在支持是从思想及其运动本身中寻找和获得的支持;上面说过,当在理性演绎中思想发现它与现实事物之间是一致的时,思想便得到了支持。因此,思想越是不断运动,它就越是得到内在的支持,它本身也就越加坚定。思想的自信心便由此而来,因为我们看到,思想越是不断运动,越是发展,它对自己的信心也就越强;相反,越是初始的思想,它就越缺乏自我肯定和自信。这种自信,这种内在的自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独立于思想的外在支持而存在。 证实是思想的第二个需要,任何思想都渴望它自己能够得到证实。所谓证实无非就是思想符合于现实,因而证实只有在思想的演绎中才得以实现;因为前面说过,在理性演绎中思想与现实事物之间产生了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思想第一是符合现实事物的,第二则是不符合现实事物的, ----其实思想总是既符合现实,又不符合现实。符合现实的思想便得到(这个现实的)肯定证实,不符合现实的思想便得到它的否定证实。其实在理性演绎中思想既得到了任何一个现实事物的肯定证实,也会受到这个现实事物的否定证实;前者便是对思想的支持,后者则促使思想发生变化。思想的支持总伴随着思想的证实,思想得到肯定证实同时便是对思想的真正支持。对思想的支持来自于这种肯定的证实,这同时也即是来自于思想本身的合理性;思想缺乏合理性,它就缺乏肯定证实,也就缺乏支持。然而当思想的这种合理性还未充分表现出来时,它也不易得到支持。思想除了通过证实而获得支持外,还存在着别的支持因素,如政治因素、个人关系等,但这些都不是思想的内在支持,因为它们不是来自于思想本身的合理性,而是来自于思想以外的某些因素,如思想的有用性。 证实对于思想来说是必要的,但它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思想并不能完全因证实而得到肯定或否定。思想在某种状况下并不能够证实,如刚刚萌芽出来的思想往往是不可证实的,只有那些充分发展充分成熟了的思想才可以证实。因为刚刚萌芽的思想它的各种规定性还不十分明显,这思想还处于十分模糊的状态,而充分发展成熟了的思想便具有了十分明显的确定性,思想由于这种确定性因而才是可证实的。思想的确定性越明显,它就越可以证实。另外,就是思想得到了肯定的证实,我们也不能认为思想的合理性是无限的,反过来,就是思想受到了否定的证实,我们也不能认为思想是完全不具有合理性的。因为,所谓证实其意义完全是有限的。 变化是思想的第三个需要。虽然这一需要与前两个需要(即前面所说的“支持”和“证实”)性质上不同,变化包含着对思想的现存状态的否
定,----而前两个需要总是包含着对思想的现存状态的肯定----但这一需要
却是思想最重要的需要。因为在这需要中思想得到了发展和成熟;思想不断变化,不断扬弃和否定自身,使自己趋向于更高的状态。当然,由于这种变化包含着对思想的现存状态的否定,因此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这种“痛苦”对于思想来说却是最有价值的。通过这种“痛苦”,思想才成其为真正的思想。思想的成长发展过程与人、与所有事物的成长发展过程是一样的,这一过程包含着对自身的不断否定,并从这一系列否定中获得对自身最坚实的肯定,就象有修养的人往往不惜对自己进行批评、指责,无情地“解剖”自己一样。思想对它自己的存在状态不断加以否定,因此思想与其说是思想,不如说是思想运动。思想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否定而使自己升华了,变得深不可测,以至成为人们头脑中最深刻的“精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12 08:19:38
46. 旧生活和旧文化 新生活和新文化
文化在平常不大显示它对人们的精神的支配和制约作用,只是当人们的习惯生活将要改变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精神力量便会显示它(对人的精神)的保守作用。因为生活会产生出相应的文化,因此当生活发生变化时也要求现存文化发生变化,以使之适应新的生活。这样生活与文化之间便存在着四个因素:旧生活和旧文化,新生活和新文化;这四个因素之间产生了某些复杂的关系。首先,旧文化产生于旧生活,因而旧文化适应于旧生活,旧文化总是从人们的精神上维持旧生活的存在。然而旧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又促使新生活从旧生活中产生出来;但新生活刚刚产生出来就会遇到旧文化的抵制。旧生活与新生活对立着,旧生活总是通过旧文化从人们的精神上与新生活相对抗,它努力消除人们的新生活意识。新生活便在这对抗中发展起来,发展的结果新文化从新生活中产生出来,从而新生活在人们的精神中占据了地位。新文化的意义在于:它使新生活深入人心,说明新生活已经从精神上战胜并排除了旧生活。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的对抗实质上是新生活与旧生活之间的对抗,而新生活与旧生活之间的对抗必然在人们的精神上表现出来,在这里,现实的对抗获得了精神的形式,从而使这种对抗变得更深刻、更长远。战争意识比战争本身更难消除,战争意识是对战争本身的巨大的精神发动和精神巩固。精神、思想和文化的因素对人们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从人的这些因素中产生出来,这正是人的所有自我行动的直接源泉。当一个国家要干一项重要事业时,国家便深切感到需要有一种与这项事业相适应的文化、相应的国家精神,以促使人们为了这项事业而献身。同样,一个集体、一个企业的生活也需要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以促使人们为了这个集体、这个企业的发展而积极工作。每一国家都有它的国家精神与文化(国家文化),每一企业(每一集体)也都有它的精神和文化(企业文化),甚至每一个人也都有其个人文化。在这一系列文化中,个人文化甚至是最基本的,因为没有个人文化,企业文化便是空洞的,没有个人文化和集体文化,国家文化便是空洞的。个人文化是每个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因而忽略了个人文化,在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中便不会产生出相应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不需要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不需要各种文化、特别是个人文化。人们习惯上强调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忽视甚至排斥个人文化,因为个人文化往往被认为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是极端个人主义的精神动力;但现实却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文化了,越来越重视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兴趣和个人理想、个人追求。干事情越是依赖于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个人文化就越是不可忽视,从而对个人特点也就越加宽容。然而个人与国家之间时刻都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也使国家建立起它的国家文化,并努力使个人去遵从它;由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对立,因此国家文化总是力图要消除形形色色的个人文化,特别是使人成为十足个人主义的个人文化。这样。国家文化离开了它的职能,而成为专门对个人文化的专制;它的差误了的职能是:消除人们的一切个性,使每个人的精神与思想都毫无例外地与国家文化相一致。而国家文化的真正职能是:促使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国家所从事的事业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18 10:58:57
47. 思想体现了人的本质
人的内在本质体现在人的思维中,体现在人的思维的最高结果----思想
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