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2月01日 08:35:16 来源:证券日报
——兼论及时开征奢侈品税和奢侈税
一个人均收入不及美国1/14的国家,却消费了全世界1/4份额的奢侈品,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为什么不能开征奢侈品税,在扩大消费的同时有效抑制过度消费?为什么不能建立工资—物价联动机制,有效推进居民收入增加,进而推进价格改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促进科学适度消费?
对奢侈品征收奢侈品税和对奢侈性消费征收奢侈税,是对少数快富人群征收可以承受和应该承担的税款,以此补贴给其他社会公众,既可有效抑制奢侈性消费,又有利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这是最大的国家慈善工程。
“如果人人都像美国那样消费,我们需要几个地球?”
中国证监会一位人士与《证券日报》记者交谈时,曾提出过一个蕴涵深刻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限于对人类生态文明未来的担忧。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思考追崇美欧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是否合适?”这位人士进一步强调。
在“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中国,当我们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居民消费的同时,炫富攀比、过度消费的现象也有日渐严重之势。如果任由这样一种错误的社会价值导向发展,不仅是“需要几个地球”的问题,而且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极不协调,处理不好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
中国社会价值导向何以出现偏差?究竟应该如何勾画中国的小康生活?这成为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
不应该追崇
美欧发达国家生活方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方式,其显著特征是对能源、资源的过度占有、过度消费。只要全世界1/3的人像美国人一样消费,人类大体需要3个地球来提供基础资源。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无一不在诉说,美欧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不可持续。
许多年来,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直在标榜美国式的生活。但是,我们知道,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方式,其显著特征是对能源、资源的过度占有、过度消费。这是一种美欧发达国家近年来在检讨的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美国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曾经提出,当今人类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to be”(存在),另一种是“to have”(占有)。可以说,当今美国人把弗洛姆所说的“占有”的存在方式发挥到了极致。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美国以世界5%的人口消耗着世界1/3的资源,光是汽车消费就使美国消耗了全球近1/4的原油(图一)。美国年人均能源消耗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倍,人均生产垃圾量则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造成“大量自然资源被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所消耗”。
粮食消费方面,有资料显示,2007年美国人均消费粮食达1046公斤,分别是印度和中国的6倍和3倍。
同时,美国农业部调查发现,美国市场上供出售的食品每年有大约1.6亿吨,其中有4370万吨最后被扔掉,相当于市场上所有食品的27%,亦即美国人每天人均浪费大约400克食品。
这一情况并非美国独有。英国政府2008年的一项调查发现,英国人每年浪费的食品价值高达100亿英镑。调查报告称,英国人每天扔掉440万个苹果、160万根香蕉、130万罐酸奶、66万个鸡蛋、55万只鸡、30万包土豆片和44万份熟食。
肉类消费方面,在过去40年中,欧洲肉类的人均年消费量由56公斤上升到89公斤,美国则由89公斤上升到124公斤,也是中国和印度的数倍。每个美国人每年吃45.4公斤禽肉,而每个印度人每年只吃1.9公斤。
淡水消费方面,一个欧洲人每年消费约800立方米,大约是一个加纳人的70倍,一个美国人每年对水的消费量则超过3000立方米!
淡水资源是有限而珍贵的。地球上总水体虽然有14亿立方千米,但其中只有2.5%是淡水。联合国环境署曾发出警告:人类在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就是水!
美欧发达国家对能源、资源的过度占有、过度消费,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盲目追崇,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深度思考。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詹姆士·李普指出:“全球正关注的是高估金融资产所导致的后果,但如今整个人类社会要面对的却是‘生态信贷’的短缺。如果我们对于地球的需求继续以同一速度增加,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我们将需要两个地球来维持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
另据有关研究报告推演,只要全世界1/3的人像美国人一样消费,人类大体需要3个地球来提供基础资源。这份报告表示,实际上为满足需要,人类目前每年消耗的资源接近于1.5个地球。“人类对自然界过度索求,消耗自然资源,排放二氧化碳,其速度比自然界更新和再吸收的速度快44%。这意味着自然界需要18个月来提供人类一年所需的生态服务”。
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绿色GDP核算专家王金南最近在上海松江举行的世博论坛上也警示世人:“世界各国如果都按照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去发展、去生活的话,需要4个地球才够人类生存。”
这些定量测算尽管角度不同,结果有异,却无不表达出对美欧发达国家生活方式引致的人类对能源、资源过度消费的担忧。
显然,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对美欧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绝不能追崇。
中国社会价值导向
何以出现偏差
人均收入不及美国1/14的中国,已占世界奢侈品消费额的1/4。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高度重视奢侈性消费的反向示范作用对社会价值导向造成的危害。
我们不妨来看这样一组场景,虽然只是个别现象,却是中国的现实。
北京长安街旁一家海鲜餐厅。一天,5位衣着讲究的男子由于找不到雅间,很不情愿地被服务员领到一张大桌前坐下。其中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士从服务员手中拿过一本精美的A3纸般大的菜单,毫不犹豫地伸出粗大的手掌,往第一页菜单上一放,回头对服务员说:“这一面都要了,每人一份!”还没等服务员醒过神,这位男士又大声说道:“再来两瓶高度的‘水井坊’!”后来记者了解了一下,每个人一份就要2718元,5个人花费总价13590元。
近日,华谊女星车晓与29岁的山西首富李兆会举行婚礼,从1月23日开始持续3天流水席,1万多人参加。
深圳大鹏湾华侨公墓。一天,一场引人注目的葬礼在这里举行。由奔驰轿车开路,25辆贴着“奠”字的汽车浩浩荡荡地驶上广深高速,从广州直奔深圳;一具棺材28万元,木料沉重,10名大汉方抬起棺材盖一角;墓地耗费数百万元。
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我们不时可以从各种媒体看到。
再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近年来,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增长速度在GDP增速的两倍左右。2009年宝马集团全球销量同比下降19%,在华销量却同比增长26%。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不过总人口的1/10,却占了世界奢侈品消费份额的1/4,奢侈品年消费总额已逼近100亿美元。人均收入不及美国1/14的中国,在奢侈品消费额上已超过美国,逼近世界第一的日本。有专家预计,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146亿美元,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首位(图二)。
可以说,当下一少部分人以过度消费方式,烘托出一派“别样的繁荣”。而且,这种追崇美欧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示范效应”正日益扩散,仿佛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小康生活”。
这一社会价值导向的偏差着实让人担忧。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的优良传统。目前之所以出现这种社会价值导向的偏差,除了受美欧发达国家的影响外,还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此不深入探讨。但我们要指出的是,过度消费中国负担不起。对于这一社会价值导向偏差带来的危害,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其不良后果。
第一,过度消费透支我们的自然资源,会使资源枯竭得更快。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能源是有限的。今天的地球,是进化35亿年才形成的产物,人类不可能再用另一个35亿年去再造地球的资源。
资料显示,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
而就中国的资源禀赋来讲,不可能支持美国式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统计数据显示,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靠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55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图三)。
显然,如果对资源过度消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日趋紧张的大国而言,有着比他国家更为严重的后果。这种不可持续的消费,不仅侵害了当代人的利益,也势必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
据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介绍,目前美国每人年均消费石油3吨,如果中国在2020年达到相同消费标准,按15亿人口计算,这就意味着中国届时每年将需要45亿吨石油。但目前全球石油供应量每年只有40亿吨左右,其中仅有16亿吨石油用于贸易,即使届时全球石油供应量能达到80亿吨,也不可能将其中的一半都用于中国。
第二,过度消费将给中国金融资产埋下巨大隐患。
活跃的消费能够刺激经济,合理的消费应当鼓励。但如果我们机械地搬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而崇尚“消费主义”的过度消费,非但不能使经济得到实质性的兴旺,反而很容易使经济陷于衰退。
我们知道,过度消费的货币基础是资本市场的快速膨胀。美国过度消费依靠的是美联储巨额美元流动性的释放和美国财政天文数字的负债。发达国家的奢侈性消费、超前消费等过度消费,从根本上讲都利用了金融杠杆,一时扩大了消费却为未来埋下了隐患。或是一国过度消费,而将金融风险嫁祸于其他国家。
仅以我国目前越来越离谱的豪华住宅“被消费”来说,如果大中城市出现许多无法还贷的人,银行将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有数据显示,美国的储蓄率从1984年的10.08%下降到2007年的-1.7%。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过度消费的现象,也正是这种过度消费为国际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第三,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如果引领过度消费“时尚”的部分人群与广大低收入阶层的鸿沟越来越大,将为引发严重社会矛盾埋下祸根。
有专家尖锐地指出,“试想,一部分人在暴殄天物,疯狂地进行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而另一部分人却在为生存而奔波,这种巨大的消费反差,不仅会使低收入和贫困群体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愤怒情绪,而且将导致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采取非常行动,使社会犯罪现象进一步恶化”。
社会生产、社会分配、社会消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一个或两个环节出了问题,社会价值导向势必出现偏差。这与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极不相称。
及时开征奢侈品税和奢侈税
削减过度消费
“中国的小康生活”应该是一种人人比较富裕、且贫富悬殊不是太大,崇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生活。对于目前追崇美欧生活方式的错误价值导向,必须多管齐下加以纠偏。首先,应该及时开征奢侈品税和奢侈税。其次,要加快价格改革,让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真实,让市场能够真正发挥好基础调节作用。第三,政府的主导和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同时,要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严禁对奢侈性消费过分渲染。
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梦想。《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诗句。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勾画中国的小康生活?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数据来源:中国科协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进一步深化了对小康社会的新理解,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
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等概念,从不同侧面表达了我们当前正在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特征,体现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国家统计局目前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就包括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事业、资源环境等六大方面,共计23项指标。
我们认为,“中国的小康生活”的核心应该是一种人人比较富裕、且贫富悬殊不是太大,崇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生活。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消费观,旗帜鲜明地主张有节制的消费、有实际效用的消费、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消费,对过度消费的错误倾向应该坚决纠正。
应该怎样予以纠正呢?
首先,我们认为应该及时开征奢侈品税和奢侈税。
我国1994年开征了消费税,2006年进行过调整。从目前情况看,这个税种有明显不足:一是课税对象太窄,只有14种商品;二是征收环节设置错误,没有在流通环节上征收,更没有设置为价外税。因此,明确设置奢侈品税和对奢侈性消费征税极为必要。
比如说,对于20万元以上一辆的汽车、单价3000元以上的餐费、每双500元以上的皮鞋、单价1000元以上的手提包,所有进口高档化装品、金品和珠宝首饰、单价1000元以上的字画、单价100元以上的电影票和文艺演出票、出国旅游等目前属于少数人的消费,均应纳入奢侈性消费,对其课以奢侈税。对于所有可以划入奢侈品的商品,都应该征收奢侈品税。
也就是说,奢侈品税的课征对象是列入奢侈品品牌的消费品,而由少数人享有的超前、过度的消费均应纳入奢侈性消费范畴,课以奢侈税。
具体操作上,奢侈品税和奢侈税都应该是流通环节上的价外税,其税率可定在10%—20%。
当然,以上只是记者的建议。至于究竟什么是奢侈品,怎样划定奢侈品税,究竟什么是奢侈性消费,怎样划定奢侈税,应该由国家税务部门设立专门委员会审定提出,交全国人大审议。
我们认为,开征奢侈品税和奢侈税不仅是合理调控消费的最好办法,而且是改变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最直接、最有效、最方便的手段,是最大的国家慈善事业。因为这是对一少部分快速致富的人征税而补贴给其他生活尚不够富裕的人的慈善事业。
开征奢侈品税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合理合法地抑制奢侈品的进口,有利于合理合法地保护民族品牌。现在,中国的产品出口,美欧发达国家设置了大量的不合理的贸易障碍,欺负中国人,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合乎中国人民生活传统习惯、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奢侈品税和奢侈税,有效抑制和消减奢侈品的大量进口,及其肆无忌惮的推销。
其次,用征收的奢侈品税和奢侈税作为调节基金的来源之一,下决心建立工资与物价联动的调控体系,进一步积极推进价格改革。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发生通货膨胀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对中国来说,如何在不伤及多数人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条件下,保持适度的通货膨胀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是建立工资与物价的联动机制,通过价格的调整理顺各种关系十分重要。
中国目前出现的过度消费问题集中在少数人身上,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配不公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价格的真实。比如说,粮食价格过低,导致各种食品大肆浪费,水、电、气、油等价格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能源生产成本。而造成基础产品价格不能及时调整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缺乏工资—物价联动机制,一旦出现价格上涨,应该得到补贴的人得不到补贴,而应该抑制的过度消费反而有其滋生的条件。
第三,政府的主导和表率作用至关重要。
记得2007年英国一媒体评出的世界十个最大最重要在建建筑工程中,中国就有三大建筑入选:鸟巢排名第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排名第五,央视新址名列第八。
有关专家当时就指出:“作为建筑学上的奇迹,这可能是让国人长脸的事情。但问题在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却有三大建筑榜上有名,这是不是有点吊诡和讽刺?”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讲奢华、讲面子,热衷形象工程、标志性建筑的现象仍然存在,还有一些地方政府追求办公楼的豪华,在修建楼堂馆所时追求高标准、大面积、高标准装修等。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但一些地方政府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此,必须加大整治力度,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另外,有专家指出,“奢侈品傍贪腐”的现象也不可小视。在不断爆出天价的各类奢侈品背后,公款消费究竟占多大比例,又有多少被用来送礼?少数官员收受奢侈品,甚至追求奢侈品的行为,已严重影响到政府形象,对此不可不察。
第四,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严禁对奢侈性消费过分渲染。
在建设全面小康、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和强化人们的理性、科学、适度的消费观念。媒体对于奢侈性消费行为,不应扩大渲染,不要因为过度报道而引发负面效应。
同时,每个公民都应把“适度消费”自觉内化为自己的生存理念,比如低碳生活,不能动摇孙子后代建立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这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应有之义。
剖析至此,可能有人会说,我国目前贫富悬殊很大,绝大部分人群没有“享受”美欧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能力,现在不是消费过度,而是手中“差钱”,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
此话不假。但我们强调指出的是须防微杜渐,目前这种追崇美欧生活方式的错误价值导向值得警惕,必须多管齐下加以遏制。
至于我国目前贫富悬殊很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及其内部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的问题,则需要加快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来加以解决。而这是另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亟待碰硬攻坚的难题。(制图 赵学毅)
作者简介
谢镇江,中共党员,现任证券日报社社长、高级编辑。1978年起从事新闻出版业,曾经先后5次荣获中国新闻奖,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财经、产经新闻报道,长期在建材行业工作,曾任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张亮,中共党员,现任证券日报社副总编辑。1986年起从事产经、财经报道,多篇作品获中国产业新闻、经济日报集团直属报刊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曾担任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理事、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