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随着通胀压力的上升,市场对加息的预期正在提前.目前看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超过一年期存款利息水平被视为是可能出发加息的标志性指标;而从实际情况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看,中国出于管理通胀预期的要求,很可能会先于美国加息.
对于人民币汇率,巴曙松周一接受路透专访时指出,现在人民币汇率是否升值再度成为争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不过,从目前的趋势看,因为当前出口的复苏还并不是强劲,是否可持续还存在许多争议,因此,汇率政策的基调预计会较为审慎.
他指出,化解升值压力可能更多采取结构性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优先调整内部资源价格;放松对资本流出和对外投资的限制;在可能出现明显的资本流入时强化资本管制措施,同样可以起到替代货币升值的效果.
"CPI超过一年期存款利息水平被视为是可能发出加息信号的标志性指标."巴曙松表示,"但究竟是采取只加存款利息的不对称加息,还是存贷款同步提高,对于市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中国去年12月CPI同比已快速上涨1.9%,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则为2.25%.若CPI超过一年期存款利息,则意味着实际利率水平为负.
他并指出,出于管理通胀预期的要求,中国很可能会先于美国加息.因为通胀预期主要表现在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市场,加息如果可以推动房地产市场的调整,热钱流入的规模未必会如事前担心的那麽大.
"若加息後如果还出现了大量热钱的流入,还可以采用一些结构性的政策,这包括强化资本的流入管制,以及扩大资本流出的规模,放松对外投资的规模."他称.
**对冲流动性将成为央行常规政策操作**
巴曙松还指出,随着中国外贸出口形势的好转,外部流动性和内部流动性将共同推动2010年的流动性增长,流动性对冲将会成为中国央行常态的政策操作.但因为经济复苏依然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预计全年的超额准备金率依然会保持在一个较为宽松的水平.
"流动性的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是超额准备金率.目前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还不低,中央银行还有一定的回旋馀地."他称,"2010年一季度到期的央票就超过一万亿元,如果不及时对冲,可能会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结余的显着增加."
他并指出,尽管这种对冲调整理论上来说可能是中性的影响,但是对市场预期的影响较大.
路透此前报导,今年初始的前二周,中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1万亿元,信贷大起的格局初露端倪.鉴于此,中国央行等监管部门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限制1月剩馀时间的贷款增速、提高个别银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手段,以遏制信贷投放冲动.
巴曙松认为当前银行股的估值应当是有吸引力的,是基于今年信贷投放为7.5万亿元人民币且不考虑加息可能带来的利差影响.
不过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是,如果一季度的信贷投放增长得到较为严格的指导,那麽,有可能全年的信贷投放不会达到7.5万亿元的预期规模,或者说如果大量的信贷转向在年中或者下半年投放,可能会减少银行的盈利水平.这种状况可能会促使银行的估值在现有的水平下进一步降低.
据中国经济参考报周一报导称,截至上周五(29日),1月份国内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已经接近1.6万亿元.这意味着,今年1月的最後二周,新增贷款仅5,000亿元左右.对于利差收入占总收入80%左右的银行来说,早放贷早收益是共同的经营策略.
**资本市场难摆脱通胀预期压力**
巴曙松指出,今年通胀压力的上升可能主要来自于同比和基数的原因.在三季度CPI见顶回落之前,资本市场可能始终会面临着心理压力.
"去年底以来,一直存在现象,即所谓的退出悖论."他称,其具体含义主要是指,如果宏观经济复苏的势头越强劲,会直接推动上市公司盈利的增长,成为支持金融市场的基本面的力量;但经济复苏得越强劲,可能的退出政策也就越早,退出的力度也可能会越大,同时也成为金融市场的冲击力量.
"2010年,金融市场的表现往往会受制于上述悖论的影响."他认为.
他并称,"2009年12月份的物价上涨具有偶然和短期的因素.从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经验来看,往往三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具备才可能使通胀预期真正变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压力."
这主要包括货币信贷高速增长;投资和出口等实体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农产品价格上涨.从目前看,2009年12月份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短期大雪天气因素导致的,不会持续到2010年上半年,同时现在决策者已经开始主动对信贷投放进行调整,也有利于管理通胀预期.
但巴曙松也指出,结构调整领域预计会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这会成为刺激政策退出中的增长新亮点.
这些包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及其落实、为推动部分行业的去产能化而带来的并购整合的机会、城市化的突破性进展带来的新增长点、不同区域增长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业的发展机会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