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40 2
2010-02-02
证券市场总是会为自己创造噪音,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在一个如此繁忙的星期一,抽出时间写这么一篇日记似乎过于浪费时间,不过最近发生的事情实在太有趣了。要知道,仅仅两个星期之前,大部分券商和基金还看多中国股市,4300-4500点是一致预期的今年上证指数高位区间,连一贯偏谨慎的QFII都在看多。半个月过去了,以上机构却纷纷转而预测中期调整甚至熊市。
  
  发生了什么事情?好像是有一系列的事情——加息传闻,提升存款准备金传闻,停止放贷传闻,调控房地产,等等。不过,除了房地产肯定要调控之外,其他传闻从未被证实过。某些银行被要求暂停放贷大概是真的,但那是因为1月放贷过于激进,春节之后肯定会故态复萌。总之,与其说以上事件是灾难性的,倒不如说是削弱性的;它们证明我们的经济有过热的趋势,而不是濒临崩溃。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的利好消息——加强农村消费的政策在持续推进,已经公布的经济数据符合预期,物业税不会在两年内推出,等等。虽然以上利好看起来很微弱,可是足以证明基本面是多空互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却呈现单边下跌的趋势。
  
  于是人们继续寻找原因:是否市场扩容过快?是否基金仓位过高,不得不调整?是否国家要出台更强硬的调控政策?是否整个世界都要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前两条勉勉强强算是事实,后两条则近乎无稽之谈。那么市场为什么下跌呢?每个人都想找到答案,而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宣传自己听到的答案。于是,加息传闻从香港报纸的一条八卦变成了全国流传的“半官方信息”,而融资融券从中性事件被渲染成重大利空,导致监管部门不得不出来安抚。恕我直言,以上猜测大部分是庸人自扰。
  
  归根结底,市场为什么会下跌?因为有人卖出。市场为什么一定还会上涨(不管是明天还是明年)?因为有人会买入。这就是事实。短期的市场变动不一定要有基本面支持,甚至不一定要有明确的市场情绪支持——你还记得“集体无意识”这个词吗?只要市场开始向某个方向运动,它就会为自己寻找理由。《华尔街的肉》记载了一个典型的故事:为了证明自己对市场的影响力,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大举买入某个德国制药厂的股票,导致其在一个小时之内上涨约3%;很快,Bloomberg终端上出现了各种传闻,最后纽约证券交易所居然暂停了该股交易,要求其“迅速披露未披露的信息”。结果如何?施罗德在第二天找了一个机会抛售了这些股份,仅此而已。
  
  仅仅一个月之前,许多人还认为在春节前后看到3600点是很正常的;现在,他们又认为在春节前后看到2700点也很正常。究竟什么是他们脑海中的正常?这个世界上信息太多了,在任何时刻,都有一些人选择做死多头,一些人选择做死空头,更多的人随风摇摆,哪边的势力大就投奔哪边。所谓的市场,就是这样一群笨蛋和极少数聪明人的集合。所谓的聪明人,并不真的有多么聪明,他们往往跟笨蛋一样看不清市场的走向;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总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拟定一个可行的长期规划,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长期,他们往往能够击败市场,也就是击败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笨蛋。
  
  对我而言,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寻找价值,发现价值,并且唤起更多的人认识价值。我们有一个完整的投资框架,那是从格雷厄姆、多德、巴菲特、林奇、兰伯特一直流传到今天的,经历百年时间检验的框架。市场有时候会把许多珍贵的珠宝以一文不值的价格扔给你,你要好好地接住,像看守宝贝一样看守它们,并且呼唤更多的人认识它们的价值。永远不要相信市场给自己寻找的理由,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就够了。很多人失败,是因为他们始终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他们究竟想获得什么、怎么去获得,而不是应该如何解释目前发生的一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2-2 09:25:11
股票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投机的游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2-2 10:49:11
大部分券商和基金?

他们什么时候看对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