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人民币能否笑到最后
邱林 刊发时间:2010-01-22 12:38:44 光明网-光明观察
世界金融危机吹响了新一轮货币战争的号角。美国抢先出场,死守美元的基础货币地位。中国紧随其后,向着最后的胜利迈进。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中国把这看作难得的机遇。美国将美元发行量扩大为平时的两倍,中国也发出了号召,将国有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数量增至原来的3倍。(1月
22日中国经济网)
货币战争的格局似乎已展现在世人面前:世界货币体系出现了剧烈波动,美元一致跌跌不休,欧元、日元、人民币正在跃跃欲试。观察家注意到,2010年伊始,在纽约汇市十多个交易日里,美元的走势忽上忽下,震荡幅度不小。尽管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关于美元将反弹的预测,然而“反弹乃一时,下跌是长势”几乎已成市场普遍共识,2010年美元贬值趋势依然难改。 现在,美国有3万亿美元的外债,而其ZF的财政赤字仍在不断扩大当中。而美国ZF究竟将如何应对日益庞大的财政赤字左右着美元的走势。实际上,出现这种局面比战争还要厉害。可以预料,美国ZF如果缺钱花,它就会凭借自身掌握美元这个便利,开动美元印钞机,想印多少就印多少。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三个国家——中国(现持有7896亿美元)、日本(现持有7573亿美元)、英国(现持有2775亿美元)为此将蒙受重大损失。 许多人正目睹这一重大历史变革,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已开始改变,这与英镑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走向衰退十分相似,如今投资者会更多地在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之间做出选择。与此同时,近两年来,一系列的大动作,也揭示出中美之间展开的争夺全球金融话语权的战争已进入白热化。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在2009年4月召开的G20国伦敦峰会上,中美经济主张的较量,最后以美国获胜、中国铩羽而归结束。周小川提出的“建立超主权全球货币”建议在峰会上未获认可,王歧山提出的中国等新兴国家要获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多话语权的要求未果,而美国坚持的挽救经济政策获得了通过,美国在该组织特殊的话语权并未受到动摇与削弱。 表面看来,美国胜了,中国败了。某些人甚至称“中国在G20伦敦峰会上遭受到了滑铁卢”。对此,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指出,中国已经在这次峰会上实现了自己的国家战略目的,吹响了向美元帝国进军的号角,这次峰会注定成为扭转全球经济格局的一次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国虽败尤荣。 事实上,中国一方面与美国在经济领域较劲,另一方面又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2008年12月起,中国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其金额高达6500亿元人民币。另外,在“清迈倡议”的框架下,中国与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六国签订了6份总额为235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其中中国承诺出资165亿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货币互换协议不但为周边经济体提供了支持,也有助于巩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加快其成为地区甚至全球主要货币的进程。受货币互换协议的鼓励,在中国和那些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他国之间,以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将会越来越普遍,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一只主权货币的崛起,它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这个国家的经济强大和繁荣;这个国家应该有坚定、清晰的国家意志,这样其他国家的持币者才能怀有信心。20年来,中国GDP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去年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也实现了8.7%的增速。2009年的标志性事件还有: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GDP有望超过日本,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些都会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打下了基础。 日本《产经新闻》1月18日发表的一篇评论认为,现在人民币如洪水般流向周边国家。今年年初,中国同东南亚各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中国打算在东南亚普及人民币贸易结算体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蜂拥而至进入当地,收购当地的银行。中国打算将美元扫地出门,稳坐结算货币的宝座。该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是,人民币要想成为全球流通币或储备货币,必须经过货币战争的洗礼,只有这样才能笑到最后。否则,就将半途而废,与日元一样成为半拉子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