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新常态,出现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局面,这既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同时也是我国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我们只能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来克服和解决三期叠加所产生的困难。为此在金融领域中我国加快了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加快了金融市场结构调整的改革,加快推动民营银行发展,鼓励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与发展,并稳步有序地促进金融市场开放。在推动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对现有的金融格局发起了巨大的挑战。所有这些变化对中国的银行业而言,使其既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银行家和银行从业人员要适应这一严峻的挑战,必须拿出登顶泰山的勇气,去积极地学习和吸收国际银行业的有用的经验,去了解和掌握新的业务、新的产品和新的管理技能。
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满足我国读者更多地了解商业银行管理的理论和业务的需要,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征得得克萨斯A&M大学彼得S甭匏菇淌诤屠系烂鞔笱西尔维娅C焙战鹚菇淌诘耐意后,由我在他们所著的《商业银行管理》(第9版)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实践,进行部分章节的改编,编写《商业银行管理》中国版。
现代银行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条件下,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呈现出经营国际化、业务综合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商业银行经营正在回归其本质,零售银行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正在不断扩大,在国际化大银行中非利息收入占比越来越高,有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甚至达到全部收入的2/3以上。然而不管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出现多么巨大的变化,流动性管理仍然是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管控依然是银行管理的重点内容,这些风险管控的措施体现在银行产品设计和银行服务之中。要了解银行的本质特征,首先必须了解银行的基本业务,因此我们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对《商业银行管理》英文原书中有关银行业务和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的部分基本保留。只在部分章节中做了一些改动,如在第14章中增加了金融租赁业务介绍,在第17章中根据我国银行审贷的要求对相关案例分析做了一些调整。
近几年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之大是罕见的,而欧美国家的银行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主动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主动进行了银行再造,以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银行管理架构再造,以客户为中心,提高银行产品设计和服务质量,使银行提高了核心竞争力,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即使在2008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和投资银行相比,商业银行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本书在第1章专门阐述了有关银行再造的内容。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美国银行业监督与管理理念的来龙去脉,我们保留了有关美国银行监管法律和法规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迪和帮助。对有关具体业务操作的要求,如对贷款审查的相关要求,我们会予以比较详细的介绍。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书在内容阐述和习题部分都增加了我国银行经营管理的案例和例题,这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商业银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
本书的编写计划和内容组织由我负责制定,参与本书编撰工作的有钱乐乐(第1~4章)、武鹏飞(第5~8章)、王钧(第9~12章)、周磊(第13~16章)、邓文慧(第17~20章)等,他们在全书的编写过程中付出了十分辛勤的劳动。全书由我负责审校和总纂。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王洪波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出版外国著名教材的中国版是一项有益而又困难的工作,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也由于缺少经验,本书一定存在不少缺点,希望读者不吝赐教,以帮助我们不断改进,使之不断完善,以满足我国读者的需要。
戴国强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