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4日国务院的《意见》发布,可谓是全岛欢呼,基本海南各大市县的街头都挂上横幅以表庆祝。当时远在四川的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这段日子我也有关注相关报道和私下与一些政府官员交谈,到底未来十年是个怎样的趋势、机遇与挑战的权重又是多少、92年的泡沫是否又要重现、对于今年毕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又当如何自我定位等问题。纵观如此之多疑问,我简单梳理一下。
此前我先声明,我只是个小毛孩,涉世未深,才疏学浅,唯独只是百姓之浅谈。
我们要成为东方的“夏威夷”
“悲哀、荒谬、官僚主义”。请不要毁了海南岛,几乎某些人已经走上了山寨模式。批一笔公费,豪华游一趟,然后看到国外有啥,回来整一批就叫建设。若干年等你的新鲜感没了,就不再有人来了,终究是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局面,很难提升到度假旅游层面。恰恰神秘创新才是破题之道。“北纬18°、中国唯一热带岛屿”。借鉴是必要的,但请先看看实际情况。考察海南岛就够你忙的了,例如,某县打出了“中国长寿之乡”的招牌,可笑的是问问县里的人貌似没人知道是哪个乡,反倒说出哪户的老爷子今年108岁。
我们是岛民
我在四川读书时,喜欢这样称呼自己,大家都觉得我新鲜。为什么呢?有人觉得我们都是住着瓦房茅屋穿草裙、有的人把海南当成三亚的县、我们海南话都能听成韩国话等。可以理解,谁叫我们祖国如此宽广呢,看来海南走向世界之前要得冲向内地。所以我们这群在外读书的岛民是有义务宣传家乡的。
富岛贫民值得警惕
这是个热点话题,也是咱们岛民最关注的问题。政府一直高度表态富民,这段时间海南两会也大谈特谈。例如,保障性住房问题,全省十八个市县都规划建设,甚至某县已将完工。那么这些房子到底是给谁建给谁住,是不是真正惠民呢,我也不想讨论。某县的房价价格是1200块每平,总面积120平方,那就是14.4万一套房。一个公务员家庭(夫妻二人)大概六年便可有房住。这和某大城市比较起来,那是相当幸福了。反正我是买不起商品房了,就算是某县的也要4000块每平,所以我的努力向购保障房标注靠拢。
就在昨天晚上,我和一位朋友专门去了趟县里“最好”的中学走了走。朋友告诉我,政府对教育教学财政支持不足,已经出现优秀的教师外流现象,单从升学率、大学本科率看,已经逐年退步。为此我不禁一阵心酸,抓好教育、培育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原本海南的教育资源就比较不平衡,过度集中,甚至于垄断。大学教育水平更是落后于全国,我们怎么老指望外来大企业搞经济,自己的小孩捡破烂呢。
综合以上,富民的根本便浮现了。(大家一起思考结论吧)
文化才是支撑旅游发展的灵魂
这是一个很精辟的论题,我感叹自己还未到达论证这个命题的水平。所以我从一个宣传海南的广告说起,(貌似现在很多版本,我讨论的是4:35那个)基本的广告模式看,广告的客体是国内外来海南旅游的游客?还是?内容主要是十大特色镜头,分别是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生态绝佳的热带绿州、日趋完善的度假设施、充满魅力的浪漫体验、别具风味的美食佳肴、精彩纷呈的海岛文化、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快捷便利的旅游交通、现代时尚的国际赛事。很强大,这是本人对这个广告的评价,水平式的概括了所有的东西,让人没留下任何印象,我只记住了开始地球逐渐到海南版块的画面,还有成龙微笑的画面,好像其他的都没啥印象了(因为我是海南人缘故,看惯了椰子树吗?)。不禁我想起澳大利亚的旅游宣传广告,单纯视觉效果就让我一生难忘,那是一种意境的升华,心灵的震撼。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感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当背包客。
概括一下广告要表达的东西:有住的、有吃的、有独特的风景、有明星聚集的活动、还能买免税商品等。吸引人,像我就想买免税商品。不过你这广告又凭什么吸引美国人不去夏威夷来你海南岛呢?难道美国人没见过顶级的东西,会好奇你家酒店很高级。这跟拿着山寨货去跟美国佬炫耀一样,好笑不。世界旅游业理事会总裁鲍姆加藤都说了咱们海南的旅游产品比马尔代夫还丰富,千万不要老想着盖酒店,成了第二个迪拜。
最近刚看完郎咸平教授的书,书中讨论了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包括奥运前一些攻击舆论和汶川地震后的报道。甚至于大家都在讨论中国给世界是怎样的文化面貌、精神面貌。那么海南给国际又是怎样的面貌,是短短时间暴富、聚集了豪华酒店配套设施的度假地,还是东方海岛独天得厚的旅游资源值得游玩。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广告宣传方面要以文化、自然资源为主,运用视觉效果充分的抓住客体的兴趣,只有亲自来趟海南岛,方可一晓其中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