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一段青少年自杀的视频又在网上流传开来并且迅速引来围观,这一回发生在四川,让人惊愕的是这位15岁少年服农药自杀前,用手机录下死亡前8分钟。
一条生命的离去让大家心里都非常沉重,而比事实本身更沉重的则是对它的传播讨论和报道。

在我看来,大多数的讨论和报道都有不小的问题,责任意识欠缺。一些公号、网络平台反复渲染细节,将视频置于重要位置,只是对个人面部特征作出简单的处理。在类似报道中,一些网络平台甚至会分解慢动作,定格画面,放大突出处理。而一些人在跟帖中脑补各种细节,各种仇恨,事实尚不清楚,可是已经从媒体的报道和一些自媒体分析文章以及跟帖评论中看到了自杀的原因。
我理解,这种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人本身的关注,一条生命的离去总是会引起人们的惋惜,让大家迫切地想去寻找背后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这样的事可以避免。这本来没有错,报道事实是媒体的职责,讨论恐怕也无可避免。
可是怎么报道怎么讨论是有讲究的,比如尽量用事实说话,避免感性报道,不刊登死者照片,不详细描述自杀方法。研究表明,对自杀方式、自杀地点的描述越详细,对大众的负面影响越大。切忌把自杀简单归结于某一件事引发的悲剧。自杀是个复杂现象,通常是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
此外,还要顾虑到家属的情绪,考虑可能对他们产生的伤害。对事件的讨论则最忌讳的是预设前提未审先判,不能情绪化表达,甚至渲染仇恨。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涉事者负责,也是为了对社会良知和责任负责。要知道,过分地渲染细节是会有极大的副作用的,超过 50 项国际研究表明,某些形式的媒体报道会增加易感人群自杀的可能性。媒体宣传和自杀相关的事件后,自杀率有升高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模仿自杀,即一例自杀事件发生后,短期内出现一连串的类似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清晰意识,当一个人选择这样一种方式时,不管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的,都是有过非常艰难的挣扎的,这是需要非常严谨的调查才能还原的事实。
让人担忧的是,大多数围观发表议论的人其实并不具备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耐心。相反,他们很容易犯另一个错误,那就是想当然,把问题简单化。


一个合格的报道者,必须有底线意识:在尊重面前,报道的权利是要受到制约的;在生命面前,任何流量的冲动都带着邪恶。这是在往家属的伤口上撒盐啊,良知在哪里,为了流量,底线又在哪里?
一个合格的报道者,不仅应该尽量避免上述的各种问题,还应该提供希望,告诉那些同样身处彷徨无助中的人,勇敢地走出来,面对人生面对挑战,生命是宝贵的,这个社会并不缺乏爱心和希望。
无底线围观15岁少年服农药自杀, 你们的良心不会痛么
http://news.uc.cn/a_9227021233673734187/?from=UC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