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于均衡主义与人力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政策全面发展期
(一)大学特色化政策的基本状况
卢泰愚的下台标志着韩国军部政权的终结,以金泳三为首的“文民政府”(1993~1998年)的上台加速了韩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也迎来了社会发展的新契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韩国政府决定将教育体制由以往的规模膨胀为中心向质量成长为中心转换,强调评价和竞争。“文民政府”上台后便对教育改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经过教育改革委员会历时1年的调查研究和3次讨论、修正,于1995年5月31日公布了“建立主导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方案”,即著名的“5·31教育改革案”。该教育改革案特别强调大学的多样化与特色化,要打破过去“划一式”的大学状况,并将大学的多样化与特色化作为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核心课题。“5·31教育改革案”中与大学特色化相关的改革内容包括:大学类型的多样化与特色化、设立单独的专门研究生院、引入学部制和大学设置准则主义、加强大学评价与财政支援间的联系、设立尖端学术信息中心等。[16]除此之外,“文民政府”时期还通过建立“理工科研究生院重点支援事业”、“理工大学器材尖端化支援事业”以及“教育改革促进优秀大学支援事业”等项目促进大学特色化建设。
以金大中为首的“国民政府”(1998~2003年)上台后主要致力于将“文民政府”的教育改革具体化,而不是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因此,可以将“国民政府”的教育改革看作是“文民政府”教育政策的延续,教育改革案也不是像“文民政府”那样通过总统咨询机构制定并发布,而是由教育部直接立案并推进。从1998年9月开始,教育部开始着手教育改革,1999年3月11日发布“为了建设创造型与知识型国家的‘教育发展五年计划试行方案’”,该方案强调研究型大学和地区优秀大学的培育,这是对“文民政府”时期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的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模型的继承,将少数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学培育成研究型大学,诱导地方大学秉承实用主义观念将就业作为发展目标。另外,该方案还特别指出要将评价与财政支持结合,以促进大学特色化的发展。[17]“国民政府”时期制定并推行的大学特色化发展项目包括:1)BK21(BrainKorea21,1999~2005年),大体包括集中发展世界水准的研究生院与提高研究生院的研究能力、通过地区大学特色化构建高级人力培养体制两个方面;2)地方大学特色化事业(1997~2001年);3)专科大学多样化与特色化支援事业(1997~2003年);4)产业大学特色化支援事业(1998~2001年)等。除此之外,“国民政府”时期还注重将大学特色化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并将“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在政策上具体化,对后来大学特色化政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卢武铉为首的“参与政府”(2003~2008年)上台后,韩国的大学特色化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参与政府”时期特别强调将大学特色化政策与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紧密联系起来,按照高级专门人才、中坚技术人才与实务技术人才的等级式人才培养目标开发特色化项目。具体项目包括:BK21与第二阶段BK21指向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地方大学革新事业(New University for Regional Innovation)、首都圈大学特色化事业指向中坚技术人才培养、专科大学特色化事业则指向实务技术人才培养。另外,大学特色化政策还被看作是保障大学尤其是地方大学生存的策略。由于一直以来大学数量和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上韩国严重的“首都圈集中化”现象,地方大学招生越来越困难,面临深刻的生存危机,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政府决定通过大学合并、学科整合、缩减招生规模等一系列大学结构调整措施并结合地区特色使地方大学成为地区发展的主体,并以此促进特色化的形成。2005年之后,针对大学特色化建设的活动更加活跃,2005年5月教育人力资源部第2次人力资源开发会议提交“面向特色化的大学革新方案”,对大学结构调整做出具体的指导和规划;2005年11月发布“大学特色化促进方案”,对大学特色化的基本方向和课题做出说明;2006年3月成立“大学特色化支援专门委员会”,负责特色化评价指标的开发及各部门财政支持项目间的协调;2007年1月开发“大学特色化指标”,并于2008年正式应用于大学特色化评价。[18]与此同时,教育部联合其他五个部门集中可利用的资源共同支持特色化建设,规定每个部门都要负责开发和资助一个特色化项目,为大学特色化政策注入了更多活力。
(二)均衡主义的价值观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O. Hirsh-man)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为动力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当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国民经济各部门才逐步实现协调、全面的平衡增长。”[19]起源于经济领域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纵观韩国大学特色化政策的变迁过程,实质上就是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的过程。一方面,韩国在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对高等教育投资的有限性和经济有效性的追求以及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决定了只能集中有限财政资助个别学科和大学的特色化发展,无形中加剧了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但却有效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特色化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特色化成为评价大学质量和关系大学生存的重要因素,于是更多的大学不再追求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而是用“指向特色化的独一无二的大学”对自己进行定位。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政府具备了全面推进大学特色化建设的财政能力,作为教育财政政策的大学特色化政策也因此具备了扩大政策覆盖面和从大学教育本质出发促进特色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政府通过开发更多的特色化项目等形式将更多的大学和学科纳入特色化领域,促进大学间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加剧了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韩国在近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过度的首都圈集中现象,直接导致高等教育的首都圈集中发展。尽管从一开始政府的大学特色化政策就有意向地方大学倾斜,但这并没有改变和缓解高等教育机构和优秀学生首都圈集中化、教育条件首都圈优势化、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都圈大学倾向化等现象,地方大学面临严重的空洞化危机,甚至被称为“危机大学”(risk university)。[20]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学特色化政策开始关注大学尤其是地方大学的结构改革问题,并通过地方大学特色化事业等特色化项目致力于地方大学的特色化建设,增强地方大学竞争力,促进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人力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所谓人力资本是相对传统物质资本而言,是指以技能、知识等形式体现于一个人身上的资本,它是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等领域形成的。[21]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多寡对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经济增长方面,人力资本的作用甚至要超过物质资本。物质资本相对匮乏的国情决定了韩国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经济中心主义”的影响主要侧重重化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形成普遍主义的人力资本观。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力资本在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促进国家均衡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人力资本生产的教育投资被视为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手段,韩国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进入21世纪后,韩国政府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于2001年12月制定出台了“人、知识、跨越: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确立了“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国家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提出每5年制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的构想。[22]截至目前,韩国已经制定了《第一次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2001~2005年)》和《第二次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2006~2010年)》。国家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对大学特色化政策的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学特色化政策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核心环节,将等级式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特色化政策的目标,充分显示了大学特色化政策人力资本主义的价值追求。但有批评者指出,将人力资本等级化生产意味着大学特色化的等级化发展,会严重影响大学特色化的平等构建。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也曾指出,“这种对各大学的特色化进行分类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并对可能出现的新大学等级化表示担忧。[23]
四、结语
值得肯定的是,大学特色化政策自韩国经济腾飞之初出台以来,在韩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家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一直以来大学特色化政策都因其过于浓厚的国家主导色彩而遭到非议。
其实,相对20世纪70年代而言,80年代的大学作为政策的执行主体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自主选择特色化学科,教师和学生等作为利益主体也可以通过成立相关组织以及集会、游行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学特色化政策开始由政府掌控走向政府主导,由精英主义向大众主义过渡。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速,大学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性,政府主导下的大学特色化政策主要用来引导大学特色化建设,不再是强制性实施,韩国迎来了大学特色化发展的新时期。但是,韩国的大学在特色化进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学在特色化过程中应当扮演何种角色,政府应当如何引导和促进,是当前韩国大学特色化政策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一版) [M]. 孙彩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2]
[韩]刘仁钟.大学改革事业的推进过程:以实验大学与特色化学科运营为中心 [J].教育评论,1974,188(6):52-58.
[3] [11]
[韩]刘政烈.特色化工科学院运营评价及培养方案研究(最终报告书) [R]. 首尔:特色化工科学院运营评价研究委员会,1993.9-12,14.
[4]
马西恒.应对经济危机应走出经济中心主义的思维 [J]. 理论文萃,2009,(2):7-10.
[5]
[韩]朴正熙.我们国家的道路 [M]. 陈琦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58.
[6]
[韩]韩国教育开发院.教育发展计划(72-76)修正案 [Z]. 首尔:韩国教育开发院,1974.119.
[7]
[韩]金奎泽.韩国政治动态论 [M]. 首尔:一潮关,1971.114.
[8]
沈定昌.韩国外交与美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5-47.
[9]
[韩]教育人力资源部,KEDI.2000年韩国教育统计编览 [Z]. 首尔:教育人力资源部,韩国教育开发院,2001.14.
[10]
[韩]边道英.大学特色化的概念及指标开发研究 [R]. 首尔:教育人力资源部,2005.12-13.
[12]
[韩]曹康焕.大学教育政策的变革与背景:百年大计,朝令夕改 [M]. 首尔:虎岩出版社,1985.256-258.
[13]
[韩]教育改革审议会.十大教育改革最终报告书 [R]. 首尔:房文社,1987.27-182.
[14]
[韩]孙俊宗.韩国高等教育定员政策决定因素研究——以国家作用为中心 [D]. 首尔:高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科,1994.116-117.
[15]
[韩]金在范。大学财政支援政策 [J]. 大学教育,1988,33(5):11-36.
[16]
[韩]金在涉.韩国教育改革政策的理念: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中心 [J]. 韩国教育史学,2002,24(2):57-76.
[17]
[18]
[韩]李京淑。大学特色化政策的问题与改善方案 [M]. 首尔:Red Design,2007.17-19,21-27.
[19]
李承先.高等教育发展代价论 [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97.
[20]
[韩]李玄清.高等教育环境变化与大学结构调整战略 [A]. 韩国大学教育协议会.韩国高等教育的危机和大学M&A研讨会论文集 [C]. 首尔:韩国大学教育协议会,2003.1.
[21]
周采,黄河,从人力资本理论看拉丁美洲经济主义教育模式 [J]. 外国教育研究,2002,(5):22-26.
[22]
孙文正.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国家竞争力——韩国新世纪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简析 [J]. 外国教育研究,2005,(10):35-38.
[23]
[韩]徐英铢.研究型大学学术领域的促进 [DB/OL]. http://www.kyosu.net/news/artieleView.html?idxno=9021,2006-01-09/2009-09-16.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梁荣华 来源:《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