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永遠都有科技帶來的重大突破、以及如何翻轉金融服務的故事,從改變個人理財的方式,到以破壞性威脅整個銀行體系。難以預測接下來幾年會如何,不過大部分的人似乎都同意,快速的創新、擁有新的科技解決方案,這樣的改變步伐不會停歇。
以下是新的一年,相當值得關注的五大金融科技趨勢:
掰掰,區塊鏈的「面子工程」區塊鏈是比特幣(不同於任何中央銀行的虛擬貨幣)背後所代表的科技,僅管加密貨幣受到大部分銀行冷眼以對,但區塊鏈倒是引起業內不少興趣。透過蓋上時間戳的區塊不斷串成鏈,區塊鏈幫助了數位所有權的移轉。它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甚至撼動了銀行的支付、借貸、交易等領域。
這個有趣的科技開啟了新的可能。然而,區塊鏈非但不是每項挑戰的解方,更不是既存服務的替代品;而且要實施起來尚有些困難,包括技術面、規範面。今年關於其限制的討論會更多,也會較少見到實驗性的證明(有些甚至永遠無法成真,比較像是為了面子或公關而做),但會有較多實質案例討論它如何幫助企業與個人。
開放銀行將帶來衝擊你聽過「開放銀行」(Open banking)嗎?如果沒有,也不太令人意外。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將其描述為「安靜的數位革命」。
許多人感覺到有新的科技應用(apps)已用來取得他們個人化的金融資訊,這是一年多前開放銀行開放後所帶來的結果。開放銀行是ZF支持的結果,銀行必須分享客戶資訊給其他已授權的第三方業者。銀行得在有明確指示之下才能分享資訊,並同時取決於客戶是否想要獲得新的個人財務分析、抑或是較好的金融產品選擇。目標是讓銀行體系更平等與更透明,並且鼓勵新產品發展。
目前進展的比預期的久。因為目前這股趨勢尚不顯著,且民眾對於分享自己的財務資訊亦感到謹慎,但利用開放銀行的人數的確在增加。今年應該可以看到銀行與金融科技新創公司有更好的合作、更有效地溝通,藉此讓更多人相信開放銀行帶來的幫助。
人工智慧的道德議題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AI)被預期在我們這一代中,將會全面滲透現代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當前消費者最常看見的AI形式就是作聰明的助理、聊天機器人(Chatbots),然而背後一個被提起的重要問題是,如何確保我們不會違反道德。
AI最常被提到與就業前景相關的是「下一個工業革命」,但另外有關AI的關鍵議題,是我們如何保證在對的範圍內運用數據,使機器的表現是人類認可「對的行為」,特別是受影響的領域就是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如果要透過AI去判別為何有些人被拒保,如個人信貸、房貸、保險被拒於門外,就必須設定標準,而這標準可能會讓數據含有偏見,甚至有種族、性別歧視,或作決策過程中有其他的歧視。
歐洲議會下的產業、研究暨能源委員會今年一月便通過制定有關AI和機器人技術的全面性政策框架,數週後在歐盟報告中也提到了道德問題,我們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相關評論出現,是大部分機構需要考量的新領域。
高端生物辨識:刷臉支付從智慧型手機開始用指紋、人臉辨識之後,生物辨識已然成真,銀行尤其逐漸使用聲音與影像科技來識別客戶身份,中國的肯德基與零售巨人阿里巴巴也正在測試讓民眾用微笑付款,蘋果更已申請靜脈辨識專利。
這些科技不僅可幫助打擊詐騙,還是一個急速發展的領域;不過還是有擔憂認為影片造假容易,不但影響銀行安全也可能攻擊民眾名譽,並被使用於假資訊當中。
投資門檻持續降低機器人投資顧問(Roboadviser)如Nutmeg、WealthFront和Acorns都已存在一段時間,藉由科技讓大眾能簡單投資。Crowdcube與Fundind Circle等群眾募資平台,也提供另類投資機會,讓人們可以投入一些小公司、或創意提案的股份。
這些都會愈來愈精緻化而且讓大家更能接觸新的資產類別。舉例而言,版權市場交易公司Royalty Exchange提供投資人線上交易,藉由競標購買藝人版稅;線上融資平台YieldStreet則讓投資人投資囊括房地產到航運資產的組合。
結語:這些急遽改變很難讓人跟上,但對消費者來說是個還不錯的時機,它們給予消費者更多權力也讓服務更加透明。為了給客戶更好、更不同的服務,銀行被迫要創新,不過他們也需要評估這些進步帶來的可能道德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