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7510 19
2006-02-24

这里是用来讨论学术的。

固然,张陪刚很有思想,但是他离诺贝尔的距离,孙悟空的两个筋斗是够不到的。稍微对发展经济学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如果还继续讨论这样幼稚和虚荣的话题,我们是永远不能进步的。不如安心下来,好好学点知识。

如果大家对诺贝尔痴情的话,我会做一个连载,讲关于华人Nobel级别的几个大牛的故事。但是,不关怎样,张老是不够进入这个系列的。说实在话,他的影响连林毅夫都不到。

以下是我写的关于张陪刚能否得Nobel的一点评论,以前贴了一下,再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拿到Nobel的大师们,凡是翻开经济学的教科书,或者该领域的论文,一定要引用到他的名字。比如去年Aumann和谢林,在博弈论里,那时划时代的人物,一个理论,一个应用,我学博弈论的时候,到处都看到Aumann的名字。我们拿国内在该领域最牛的教授张维迎教授比一下,和人家差多少,不需要我再说多少了。。。。

在经济学里,我们知道以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很少很少。星星点点的我们看到几个著名华人的名字在那里闪烁,这是我们华人的骄傲∶比如在计量经济学里就有非常著名的Chow Test(邹至庄检验),Cox-Tiao过程(刁锦环)等。就是被张老贡献最大的发展经济学里,我也看到了一个中国人,留下了他的光辉的贡献,那就是费景汉,以Fei-Ranis曲线与Arthur Lewis 的二元经济模型站到了一起。

再看看我们的张老,他的名字在发展经济学里,究竟留下了多深的印记,我看离费景汉都差了很远。我们在SSCI里搜索了一下,并没有搜到Peigang zhang的名字,但是Arthur Lewis和Ranis-Fei却是一大堆。所以要说华人能够以发展经济学拿NObel,也应该是费景汉先拿。(稍微问一下∶大家知道费景汉吗)

不可否认,张培刚先生很有才华,对发展经济学有贡献。但是,张老的贡献与Nobel联系起来,那太小瞧Nobel奖了。我们对Nobel太痴情了,随便有一点贡献,就与世界顶尖的诺贝尔奖挂钩。我们也太虚荣了。而且还给张老戴上一顶“发展经济学之父”的高帽子。好像把发展经济学这棵大树看得太简单了。

我们做学问,是要坐冷板凳的。不知道有多少投票的人看过张老的书和Lewis的经典论文和著作。没有比较是发言权的。我可以说我上大学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张老的《农业国的工业化》,那时数学基础不好,正好可以看他。后来也陆续学习了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现在对张老的理论记忆已经很模糊了,不过对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却很清晰。因为张老的东西比Lewis还是差了很多。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这个模型是非常高深的。以后我来慢慢介绍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人大的农业发展学院的曾寅初教授对这个模型的研究是比较透的。

张老的经济思想是不错的,但是没有定式化,没有用模型表示出来。而模型化这个过程确是很重要的。杨小凯就说,中国人做学问有两个弱点,一个是重思想不重模型,二是不跟踪最新的文献。这是最要命的。这样的例子也发生在张五常身上。要不然,张五常也拿了诺贝尔奖了。要比较在国外经济学的影响,张培刚必张五常还差了很多。凯恩斯就说过,任何自认为天才的统治者用来治理国家的思想至少在500年前就出现了,所以,张老的思想也可能在张老很久以前也出现过了。不要那这点微不足道的贡献来骗自己骗别人。

我们也可能会说,要是没有文革,张老会发展他的模型的,他会拿到Nobel奖的。废话呵呵呵呵,我也会说,我要是。。。。。。早就。。。。

不如别人,就是不如别人。我们不需要借口。很欣赏邹恒辅,他是一个大家。他说的很对∶他和林毅夫是三五流,张维迎是九流。这对中国经济学家最好的解释。在以引用率世界排名前1000名的经济学家重,我们堂堂的占世界1/5的人口大国,华人只有19人。丢人吧。

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是惊人的。我们拿我们国内最好的期刊――《经济研究》上文章和AER上50年前的文章比较一下,就知道我们差距。

我们需要Nobel奖,大家都需要Nobel奖。中国人需要,美国人需要,印度人也需要。。。。。但是Nobel奖不是这里说,就能拿到的。也不是按人口分配的。我们现在里Nobel距离还很远很远,不要想这个不切实际的东西。屏弃浮躁的心,安心做一些东西。当我们翻开一本教科书,到处都是以中国人名字的定理和命题,不要我们说,Nobel也会花落俺们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4 22:55:5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24 22:58:00
marshall 讲座绝对不会邀请三五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5 22:02:00

楼主提到SSCI,我不懂,所以baidu了一下,搜到一篇文章,建议大家看一下。

美国数据库狂热 亚洲共同焦虑

到底SSCI是什么?让我们平民老百姓先来认识一下。
这是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在60年代研发“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等引用文献索引数据库而来的。SCI、SSCI是以搜集跨领域的英文期刊而建立之数据库。该单位并计算期刊被引用次数,在建立数据库上自有其专业性。
“以我在美国30年教学与行政经验,从未见过任何学者将SSCI作为评鉴标准,更从未听过任何学者对此进行任何讨论。”世新传播学院院长成露茜面对一连串SSCI的争议时,万分不解地说。
SSCI是社会科学界熟悉的符号,大众虽然陌生,却必须理解这是一个与学术升级有关的严肃话题。而社会科学因为具有本土与地域特性,使得SSCI比起自然科学领域的SCI,争议更大。
意外的是,这些美国数据库竟为台湾学界神化为学术评鉴的客观标准。从“国科会”、“教育部”到各大学,不论是学术计画审查或是教授升等,经常是以SSCI为学术评鉴的最主要标准,SSCI也成为品质保证的标记。
因而,SSCI成为台湾学界资源分配与争取的指导纲领,迫使许多大学变相采取“奖金制”。一旦论文为SSCI期刊采用,校方就颁发十余万到数万元不等的奖金。就连这次强烈抗议教育部以SSCI进行学术评鉴的政大,也是以二万元奖励被SSCI期刊刊登的论文。
因此,不管同意与否,SSCI成为许多台湾知识分子追求的神话,但多数台湾学者对SSCI却一无所悉。因为,更令人吃惊的是,发展SCI、SSCI的ISI,在1992年时已为美国“汤姆笙总公司”所并购,并成为汤姆笙旗下“汤姆笙科技集团”的七个子公司之一。换言之,目前在台湾被奉为学术严格评比标准的SSCI,其实是属于一家营利公司。
而ISI主要是靠图书馆订购此一数据库、或是订阅文献被引用等资料来赚取利润。以汤姆笙总公司共300多个子公司来说,员工共4万人,每年获利70余亿美元。其中ISI工作人员约900人,但ISI的获利状况并未对外透露。
因此,这些美国数据库不知道是不是被捧过头了呢?

SSCI的神话,是跟随?还是勇敢走出去?

“汤姆笙科技”亚洲地区资深销售经理方秀婷指出,该公司的资料量一直在增加中,目前总计达八千六百多种(SSCI收录一千七百多种期刊),并由学者组成编辑部进行严格审核。但因收录的期刊少部分也要考虑代表性,标准未必与学界相同。审核标准则包括是否准时出版、稿源是否充分等编辑出版情况,而非针对文章内容进行品质评鉴。 
马来西亚籍华人方秀婷也知道台湾有关SSCI的评鉴争议,但连她都认为以SSCI的篇数来判断学术成绩,并非适当的客观标准。方秀婷指出,不同学门发表论文间隔差别极大,有的学门发表间隔较短、篇数会较多;有些领域却须累积二、三年才得以发表,若不分领域进行评鉴并不公平。
同时,SSCI在计算被引用次数时,只是针对期刊进行评比,而非针对特定文章。换言之,认为SSCI是对研究者的评价,其实是台湾自己延伸的效果。
已有31年历史的SSCI,始终是以公司自订的专业标准进行封闭式的编辑审核,而非学术评比。但台湾不愿理解SSCI为一工具型数据库的事实,却塑造SSCI神话,并强制为政府与学者奉行的最高目标,现在更已产生许多扭曲现象。
台湾对SSCI的狂热,同样出现在中国大陆,而韩国、新加坡、香港情况也类似,显现亚洲国家的共同焦虑。。成露茜则进一步认为,这完全反映亚洲缺乏学术信心,需要以美国标准来肯定自己的心态,欧洲就不像亚洲这样迷信SSCI。
成露茜指出,SSCI反映美国思想的主流价值,更具有浓烈的议题设定功能,许多新兴学术议题会被排拒在外,根本进不了SSCI。以民族研究与性别研究为例,一开始这些新的研究均不在SSCI中,直到热门后才被引进。
成露茜强调,台湾应该将SSCI做为研究起步时的数据库之一就够了,如果独尊SSCI,对于学术研究反而会构成障碍。现在,台湾要思考的是,未来的学术发展是甘心跟随美国的议题设定,还是有勇气走自己的路,并打破SSCI神话。
中研院社会所研究员张茂桂说,当他看到一些教授列举自己在SSCI出版的成就与心得时,他很想告诉他们:“请告诉我你的实质研究成绩,而不是你的出版小传;请区别学术研究者以及论文生产者的分际,请回到学术的基本面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5 22:02:4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10 15:56:00
的确,讨论什么时候能拿nobel,不如多看看书,多点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1 10:59:00
有个目标总是好的,但我们并不能一生只为了这个目标,况且这个目标还不止的用一生来追求,学习和研究都是有乐趣的!不要在学术界太功力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1 16:56:00

看看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大家们之间近似于骂街的“论战”,就知道中国有没有真正的经济学家了。

nobel?不提也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