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用来讨论学术的。
固然,张陪刚很有思想,但是他离诺贝尔的距离,孙悟空的两个筋斗是够不到的。稍微对发展经济学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如果还继续讨论这样幼稚和虚荣的话题,我们是永远不能进步的。不如安心下来,好好学点知识。
如果大家对诺贝尔痴情的话,我会做一个连载,讲关于华人Nobel级别的几个大牛的故事。但是,不关怎样,张老是不够进入这个系列的。说实在话,他的影响连林毅夫都不到。
以下是我写的关于张陪刚能否得Nobel的一点评论,以前贴了一下,再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拿到Nobel的大师们,凡是翻开经济学的教科书,或者该领域的论文,一定要引用到他的名字。比如去年Aumann和谢林,在博弈论里,那时划时代的人物,一个理论,一个应用,我学博弈论的时候,到处都看到Aumann的名字。我们拿国内在该领域最牛的教授张维迎教授比一下,和人家差多少,不需要我再说多少了。。。。
在经济学里,我们知道以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很少很少。星星点点的我们看到几个著名华人的名字在那里闪烁,这是我们华人的骄傲∶比如在计量经济学里就有非常著名的Chow Test(邹至庄检验),Cox-Tiao过程(刁锦环)等。就是被张老贡献最大的发展经济学里,我也看到了一个中国人,留下了他的光辉的贡献,那就是费景汉,以Fei-Ranis曲线与Arthur Lewis 的二元经济模型站到了一起。
再看看我们的张老,他的名字在发展经济学里,究竟留下了多深的印记,我看离费景汉都差了很远。我们在SSCI里搜索了一下,并没有搜到Peigang zhang的名字,但是Arthur Lewis和Ranis-Fei却是一大堆。所以要说华人能够以发展经济学拿NObel,也应该是费景汉先拿。(稍微问一下∶大家知道费景汉吗)
不可否认,张培刚先生很有才华,对发展经济学有贡献。但是,张老的贡献与Nobel联系起来,那太小瞧Nobel奖了。我们对Nobel太痴情了,随便有一点贡献,就与世界顶尖的诺贝尔奖挂钩。我们也太虚荣了。而且还给张老戴上一顶“发展经济学之父”的高帽子。好像把发展经济学这棵大树看得太简单了。
我们做学问,是要坐冷板凳的。不知道有多少投票的人看过张老的书和Lewis的经典论文和著作。没有比较是发言权的。我可以说我上大学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张老的《农业国的工业化》,那时数学基础不好,正好可以看他。后来也陆续学习了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现在对张老的理论记忆已经很模糊了,不过对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却很清晰。因为张老的东西比Lewis还是差了很多。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这个模型是非常高深的。以后我来慢慢介绍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人大的农业发展学院的曾寅初教授对这个模型的研究是比较透的。
张老的经济思想是不错的,但是没有定式化,没有用模型表示出来。而模型化这个过程确是很重要的。杨小凯就说,中国人做学问有两个弱点,一个是重思想不重模型,二是不跟踪最新的文献。这是最要命的。这样的例子也发生在张五常身上。要不然,张五常也拿了诺贝尔奖了。要比较在国外经济学的影响,张培刚必张五常还差了很多。凯恩斯就说过,任何自认为天才的统治者用来治理国家的思想至少在500年前就出现了,所以,张老的思想也可能在张老很久以前也出现过了。不要那这点微不足道的贡献来骗自己骗别人。
我们也可能会说,要是没有文革,张老会发展他的模型的,他会拿到Nobel奖的。废话呵呵呵呵,我也会说,我要是。。。。。。早就。。。。
不如别人,就是不如别人。我们不需要借口。很欣赏邹恒辅,他是一个大家。他说的很对∶他和林毅夫是三五流,张维迎是九流。这对中国经济学家最好的解释。在以引用率世界排名前1000名的经济学家重,我们堂堂的占世界1/5的人口大国,华人只有19人。丢人吧。
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是惊人的。我们拿我们国内最好的期刊――《经济研究》上文章和AER上50年前的文章比较一下,就知道我们差距。
我们需要Nobel奖,大家都需要Nobel奖。中国人需要,美国人需要,印度人也需要。。。。。但是Nobel奖不是这里说,就能拿到的。也不是按人口分配的。我们现在里Nobel距离还很远很远,不要想这个不切实际的东西。屏弃浮躁的心,安心做一些东西。当我们翻开一本教科书,到处都是以中国人名字的定理和命题,不要我们说,Nobel也会花落俺们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4 22:55:5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