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11638 12
2006-02-25

看到论坛中关于最后通牒实验的调查以及大家的讨论,我想谈几点看法:

一、目前论坛中的调查用的introduction 是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与经典的最后通牒实验有些差异,在该实验中,sender and acceptor 分的馅饼并非是从天而降二是对二者共同努力成果的分配,这样作为acceptor不但会考虑所谓的公平问题还要考虑对自己贡献的求偿权。这样他会要求得更多。因此我们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多数人的要求体现在50%左右。

二、在跟贴中,很多大虾谈到实验中分得钱数问题,这个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具有典型性差异(相关资料:handbook of experiment,chapt1:introduction)。事实上这个实验室目前重复做得最多的一个实验,几乎在各个大洲都做过。在非洲某个部落的实验中用分的钱数相当于当地6-9个月的工资,结果并不具有典型性差异,成交的起点20%-40%。

三、就目前的研究情况看,这个实验结果只有在中国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有点不同。以色列的结果更接近理论上的均衡,几乎是1%。而中国的情况更具有戏剧性(2004年南开大学泽尔腾实验室与德国BONN大学经济学实验室分别在四川和南开做过),当sender 给予的份额超过80%很多acceptor并不接受,他们认为这样不公平。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这个实验的却有点意思,特别是对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于两国之间的政治或商业谈判有帮助。

四、在互联网上进行实验研究目前存在争议,其主要的缺点是实验的控制问题。实验的控制标准或环境不能一致化,这使得对实验的复制造成了影响,从而对实验数据的可信性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优点是费用低廉,能相对很好的保证匿名性(当然并非所有的实验都要求你明)。所以我们应该在克服其缺点的基础上探索着一实验手段,我个人感觉有前途。

五、一点建议:在有真是支付(论坛中用的现金比)的条件下重新做这个试验,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调查。

多谢!

浅薄之处敬请批品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25 18:55:00

首先,由于这个调查只是前期准备工作(置顶贴说明了),所以,以后还是会将实验与论坛币挂钩作为激励的。

其他的,楼主的理解基本上是正确的,也加深了大家的理解。

奖励10金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5 18:56:0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5 20:30:00

根据我们做实验的情况来看,有些实验是不适合在真实试验之前让大家过分沟通的。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合作搞些实验。

pfi0228@sina.com.c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8 23:08:00

不一定,适当的沟通并不一定会改变实验的进程和结果。

这其实也能引出一个问题:学习是否能够避免偏异?学术界目前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虽然个别的论题的确有影响,但一般来讲,是不成立的。

另外,和这个这个问题高度联系的是有关Overconfidenc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8 13:45:00

沟通和学习是不一样的!

哈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8 21:22:00
以下是引用game22在2006-3-8 13:45:00的发言:

沟通和学习是不一样的!

哈哈哈

那么请问:沟通的目的是什么?--交换信息

交换信息的目的? --更新认知

然而,更新认知=学习(认知心理学概念)

学习对实验的影响目前理论界尚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看来楼主该补补实验心理学和人知心理学的课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