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饱受他人指责与批评,但我读过之后颇有感想。客观来说,南怀瑾老先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造诣还是毋庸置疑的。个人认为,南老在国学方面的修为,要胜于一些治学、讲解浮于浅表之辈,更强于那些沽名钓誉之流。再退一步说,对于吾辈之文化水平、国学修养、人生阅历,南老别裁的《论语》至少能够起到启发吾等思索、升华提炼的作用,我想这也正是南老本书受到大多数读者认可的主要原因。
记得在中学上语文课时,第一次正式学习《论语》,老师当时讲解的版本,也不知是来源于哪个“正统”的注解,抑或是沿袭哪个“权威”、“大家”的标准释义,总之对于原文的解释存在多处欠缺推敲和考究之处,并且给出的解释刻板、僵化。而在考试时,只有按照这种老师教授的“标准解释”进行回答,才算作正确。当时由于缺乏对国学的全面认识,也没有现在对传统文化的高度的需求,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未加思索、人云亦云了。
在本书中,至少据我读过之后,对以上疑似解释欠妥之处、或者注释可能存在疑问之处,南老毫不回避,均给出了自己的明确观点和说法,并且大多解释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看起来科学、合理,易于被接受和理解。至于书中的某些解释,是否真的准确无误,或者是否专业、正宗,在下目前还不具备评判的能力和水平,因而也不在此多加阐述。但是我想,不应该因为南老的这些可能的解释欠妥甚至不准之处而全面否定南老对于《论语》的理解,以及普及和传播的贡献。再者,南老对于本书“别裁”的命名,足以证明其当初著作本书的态度和初衷,再次不再冗述。
对于本书的批评者,个人认为首先应予以尊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文化领域繁荣的气象。再进一步讲,如果条件允许,个人认为可以采取某种方式开展该方面的讨论甚至辩论;如果条件不允许,至少也应该允许各家各派学者各抒己见,而不应互相攻击、甚至剥夺对方发表言论的权利,这也是公正、科学的处理方法。而在各家各派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后,最终读者更倾向或者信服哪种观点,则可以由读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理解进行选择,不应强加。
南老毕竟偏重于国学领域,可能在解释《论语》的过程中,不如文学家、文言学家们的造诣深邃,甚至还可能不如某些国学家考究充分、精准,但我觉得这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南老所学诸多,出版物也涉猎广泛,国学、文学、佛学等等,难保字字句句均准确无误,试问谁又能做到呢?因而,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南老是徒有虚表,甚至是欺世盗名之辈,我们应更多的看到南老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贡献,以及提升一些人群国学水平带来的益处。我想,无论是南老,还是本书,既然能够被如此多的人所接受,自然有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