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
--读书笔记 (四十五)
 
第三部分 近期(1989~2014年)(11)
 
第17章 1998:通用再保险公司(之二)
 
        通用再保险公司1997年年报里,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过往11年的关键财务数据,涵盖的年份1987~1997年。它显示了公司收入从1987年的31亿美元,增长到1997年的83亿美元,一个10.2%的十年复合增长率。同样,净利润从5.11亿美元增长到9.68亿美元——6.6%的年复合增长率只是稍差一些。要注意,对于通用再保险公司来说,它收入的大部分都是已挣保费。已挣保费收入来自保单已过保期的客户,因此是按时间段来确认的(例如,约翰·史密斯支付了1年期的车险,而且,已经过去了7个月——就可以确认这7个月的收入为已挣保费收入)。
 
        在成本方面,第一个成本大项来自已经发生的索赔,而且是必须赔付的(例如,约翰·史密斯后来因事故要求做车辆修理)。索赔的总成本被称为损失支出。除了索赔成本本身,保险公司还有与经营保险业务相关的成本费用,比如销售费用和承保费用。这种费用的总额除以已挣保费总额,被称作费用比率 。如果你加总索赔成本和经营成本,你就得到了保险总成本。这个保险总成本除以已挣保费总额就是综合成本费率 。作为一个数字,综合成本费率越低越好;它意味着更好承保决策带来每单已挣保费更少的索赔,或以低运营费用高效地从事保险公司的经营,或两者兼之。
 
        在保险的术语中,低于100%的综合成本费率意味着,已挣保费足以覆盖承保的总成本。当综合成本费率高于100%时,这意味着保险公司的索赔支付和其他成本,要高于它通过保费所挣的收入。那么,这个差额就必须通过投资收益或其他形式的利润补齐,否则,公司就会遭遇整体亏损。在保险行业,不高于100%的综合成本费率被视为一个良好的业绩表现。
 
        这种说法看起来有些奇怪:获得相当于总保费收入的总成本费用是一种“良好的业绩”!不过,保险业务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几乎总是在做赔付之前收进保费。在某些分保业务(所承保的风险都是长期风险),客户支付保费的时点和它们提出索赔的时点之间,可能是若干年的时间。因此,保险公司本质上就是一种能够持有属于客户的钱的实体。保险公司可用这笔钱(在资产负债表上被称为浮存金)进行投资,以获取投资收益。例如,总的承保业绩(收入减去成本)仅是为保险公司创造浮动资金的成本。如果这家公司创造的投资收益好于这个总的承保成本,那么,作为一家保险公司就有机会获得利润。因此,承保业绩可接受的门槛是:低于100%的综合成本费率。100%的综合成本费率意味着,保险公司创造了无成本的浮动资金。保险公司的主营业绩不一定要出色到要做出正向的收益,因为它可以创造投资收益。例如,作为一个整体而言,保险行业的综合成本费率一般是高于100%的,通常是用投资收益来弥补承保业绩的不足。
 
        图17-1是瑞士再保险公司一份研究报告里的曲线图,它展示了1980~2000年保险公司的总体承保业绩。 这张图表现了美国、西欧和日本的整个保险业(除人寿险)的综合成本费率。
 
        就像你能从图17-1中看到的,虽然这个费率是随着保险业的周期起伏变化,峰值出现在1984~1993年,但在每个地区,整个行业的综合成本费率的均值都还是在100%以上。
 
        那么,通用再保险公司的业绩表现是个什么水平呢?在它的1997年年报里,该公司报告了两个最大部门(北美和国际财险/伤害险部门)的损失、支出和综合成本费率。我把这些归纳在表17-2里。
 
图 17-1
 
        就像你能看到的,总体而言,通用再保险公司在北美的财险/伤害险业务的承保业绩十分稳定,11年的综合成本费率均值都是100.6%。这意味着它的总承保成本大致相当于它的净保费收入——而且,进一步看,通用再保险公司的承保业绩也好于行业平均水平。
 
        通过对索赔成本和经营成本类别更详尽的分析,你可以看到这11年期间,通用再保险公司能够把它的损失比率从75%降到68%,但这个改善的结果多被增加的经营成本抹去了——在那个时间段里,作为已记保费的经营费用百分比从25%增加到31%。因此,虽然承保决策不错,而且北美的业务也在改善,但从经营情况看,这家企业逐渐臃肿起来。巴菲特可能已经看到了这个可能改善的地方。
 
        在通用再保险公司里,国际财险/伤害险部门(在1994年以前这个部门大部分是科隆再保险公司的)业绩起伏更大,同期的综合成本费率均值在103%。1990~1993年是一个非常差的时期,此时的综合成本费率平均在109%以上。在看完损失比率和费用比率,彼时投资者的结论可能是:这个原因可能始于1990年,是不慎重的承保行为和糟糕的经营效率所致。虽然及至1997年以费用比率表现的经营效率已经下降了,但1997年72%的损失率仍然远高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损失可能是不当承保决策的余毒所致,或许是20世纪80年代末非常有利的保险环境导致的。
 
表17-2 经营数据摘要(%)
 
        总而言之,受制于两个核心财险/伤害险分保部门的通用再保险公司,似乎还是说得过去的,但谈不上是品质惊艳的分保企业。作为一个潜在投资者,在北美和国际业务两个部门,我会看到些许的不同:前者在承保业务上有改善,但在经营效率上却没有起色;后者正在从那些糟糕的经营年份中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