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货币机制
问题浮现
【经济日报╱编译/廖玉玲】
2010.02.07 04:05 am
欧洲债信危机充分暴露欧元区货币机制的弱点。欧洲要同时享有经济统一和政治独立的好处,在承平时期自能如愿,但碰到部分国家面临债信危机时,就算其它「富邻居」想插手相助,也不是那么容易。若处理失当,更可能酿成全球汇率大战。
欧洲十多年前要创立欧元区时,寄望经济上的统一带来繁荣进步,却不愿放弃政治权力上的充分独立。这种矛盾的结构确实实施无碍,到后来欧元甚至有逐渐凌驾美元之势。这让许多英美经济学家大感意外,因为他们向来认为单一货币就要有单一的政治力来驾驭。
如今面对所谓「猪群」(PIGS)四国的债信危机,政治上的统一虽无法根治经济问题,却能让协助有困难的区域一事较容易。统一的政权可透过移转税收和紧急的特别支出方案、甚至动用法律来协助这些区域。
不过,如今欧洲在政治上仍各自独立,若要德法等国像美国政府金援银行那样纾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可以强迫受援国放弃主权,同意减少支出或增税吗?就算政府愿意,国会反对该如何?
更重要的是,这些受援助的经济体如何恢复生气?欧元问世前,各国使用不同货币,部分货币偶尔会大幅贬值,以便让这些国家恢复竞争力。
如今此机制随着欧元诞生而消失,乐观派相信,这些国家会因此力图振作,让经济更自由化,提高竞争力,但事实显然是货币统一后让改革更延宕。
成立欧元的宪章,据信没有欧洲央行(ECB)或其它成员国得提供金援的规定,也没有制定任何机制,协助陷入金融困境的国家。这类任务通常落在国际货币基金(IMF)等机构的肩上,但欧洲已决定不让IMF插手,以免动摇欧元的地位。
欧元区的债信问题若升高成危机,今年恐将上演货币大战。美国和欧洲已对人民币迟迟不升值失去耐心,欧元若再来凑一脚,汇率问题只怕更难解。
调整汇率并非万灵丹,经济大萧条时期也常见货币竞贬,虽对全球经济不利,但万不得已仍需要一些弹性。
(取材自纽约时报)
【2010/02/07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