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中国贸易依存度(包括出口依存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变量(进出口额、GDP等)的统计口径、构成,汇率的选择,加工贸易的大小,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等问题上,同时,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合理水平的横向和纵向比较,贸易依存度对于贸易利益的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常常受到学者们的关注。通过依次对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最后作出了总结。
关键词: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文献综述
外贸依存度(Foreign-Trade Dependence,FTD),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进出口总额(EX+I
M)(EX+I
M分别表示货物出口和进口总额)与GDP的比例,即EFD=(EX+I
M)/GDP。它反映一国或地区海关统计的货物输出输入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判断一国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该国或地区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一国或地区经济中对外贸易的地位,以及该国或地区加入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国内外研究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文献比较多。主要有:贸易依存度的定义及其与出口依存度的区别,贸易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及相关变量(主要是GDP、进出口贸易额、汇率等)的选择,我国贸易依存度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以及其对于贸易利益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评价。
一、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
根据定义,贸易依存度=(EX+I
M)/GDP。而商品进出口总值分为出口和进口,因此有学者提出单独计算出口和进口依存度。采用的计算方法分别为:EX/GDP和IM/GDP。对于进口依存度的研究并不多见。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采用IM/GDP公式计算的进口依存度并不能反映我国进口的真实状况和结构。佟健(2004)利用OLS计算中国的边际进口倾向(作者采用的计算公式是:Y=α+βX,Y和X分别表示进口额和GDP),以此作为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刘莉清(2008)就加入WTO以来中国进口依存度持续走高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苑林娅(2007)指出,从长期来看,中国进口依存度将最终高于出口依存度。隋鹏楠(2006)、永增(2007)对我国进口依存度的水平进行了估算和分析。沈利生(2003)计算1997年我国17个行业的进口依存度。研究最多的是出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尽管出口依存度和贸易依存度存在概念和计算方法上的差异,但这里并不打算对此作出区分,而是笼统地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二、贸易依存度计算方法及统计指标的选择
贸易依存度计算方法的选择是后续各项分析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对于贸易依存度高低的评价和它对于贸易利益、经济增长的贡献评价。因此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贸易依存度的测算方法最早由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于二战结束后提出。当时为了促进和推动各国市场的开放,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其研究报告中列入有关外贸依存度和跨国比较的内容。测算方法主要是采用比率法,即一回商品外贸额占GDP的比值(即传统的比率法)。但很快人们便注意到对外贸易比率法的局限性。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发现,对于人口较多的国家,对外贸易比率普遍较低;而库兹涅茨(S.Kuznets)则从统计学的角度指出,对外贸易比率与国家的国民收入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对外贸易比率法并不能真实反映一国的贸易开放程度。即只有在诸如人均GDP、经济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等因素相近的国家之间,以对外贸易比率法度量贸易开放度和进行跨国比较才有意义。
此后,从20世纪60-70年代起,围绕贸易开放度的度量方法,国外涌现了许多新观点。主要有两类:一是对比率法作局部调整和修改,如强调用购买力平价汇率(PPP)计算各国GDP,以减少因名义汇率扭曲所造成的影响等;二是认为度量贸易依存度应立足于贸易政策,不仅要度量关税措施,而且要度量非关税措施。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度量贸易开放度的方法包括:(1)指标法。有道拉斯(Dollars,1992)、萨克斯(Sachs)和瓦诺(Warner,1995),以及爱德华兹(Edwards,1989)所提出的三种观点。(2)回归方程法。包括Harrison(1996)回归法、Patrick(1998)回归法等。
在国内,有学者提出了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
1.修正比率法。许统生(2003)考虑经济规模、贸易形式和汇率三个影响贸易依存度指标的因素,并根据这三者对传统比率法进行系数调整。计算公式为:

(1)
GDP
g和GDP
s分别为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GDP;E
g和E
s分别为商品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该公式考虑了汇率因素对于GDP的影响、服务贸易在总贸易中的比重以及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影响,比较全面地修正了传统比率法的误差和缺陷。既考虑了贸易形态差异(特别是将服务贸易对贸易依存度的影响反映在结果上面),同时又考虑了经济规模来修正外贸依存度。此外,也消除了官方名义汇率换算所带来的扭曲效应。但问题在于:在计算调整系数k
1和k
2时,如何统计全球购买力平价GDP
g和GDP
s,即这里的“全球”应该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毕竟在一些国际性机构如联合国、WTO、IMF和WB公布各国相应的数据指标时,“全球”的范围会有很大的区别。
2.总活动法。沈利生(2003)把内需和外需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统一起来,提出以总活动替代GDP的测算公式。根据投入产出核算恒等式:中间投入+最终产品-进口=总产出。
由于中间投入和最终产品中既包括国内产品,又包括进口产品,所以需要减去进口,才能使得到的总产出都是国内产品。将公式改写为:

(2)
式(2)中国内最终产品指消费、投资和出口之和。进口产品中间投入与进口最终产品之和仍为进口总额。公式(2)变为:

(3)
式(3)中正负两项进口不能相互抵消是因为它们所表示的经济意义不同。正的进口表示外国产品参与了本国的经济活动,负的进口表示必须把它们扣除才能与等式右边的总产出相等。如果正负进口项相互抵消,就成为一个只有出口没有进口的经济,不能体现进口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上式(3)中(-进口)项移到公式右侧,变为:

(4)
如果将“总产出与进口之和”定义为经济总活动,则有:外贸依存度=(进口+出口)/总活动,出口依存度=出口/总活动。
与传统的笼统计算总产出的方法相比,该公式把内需和外需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统一了起来,将进口产品与总产出归结到总活动中去,为正确评估内需和外需在经济活动中的份额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更具有合理性。
3.投入产出法。按照总活动法中对于GDP结构的分解,龚江辉(2008)提出了外贸视角的投入产出法。首先根据传统的投入产出原理,构造“外贸视角的投入产出表”(如表1)。

根据上述表格和依存度的定义,得到传统的贸易依存度为(根据假设:I
m=X
4+X
3):

(5)
但由于完全用于出口而进行的进口仅仅起到一个载体的作用,与一国的经济对外依赖程度不直接相关,因此在计算进出口额时,应当将这部分额度减掉,即:E
x'=E
x-X
4,I
m'=I
m-X
4。计算公式为:

(6)
可以看出,投入产出法修改了传统计算公式中的分子(进出口贸易额),并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于出口额和总产出量进行了更为合理的修改,对于衡量贸易领域中投入产出效率之于贸易依存度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沈利生(2005)也提出了类似的投入产出法。
三、贸易依存度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研究
不管采用传统比率法,还是采用修正比率法,或者总活动法,在计算出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后,学者们倾向于与世界其他各国进行横向比较,或者根据本国时序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贸易依存度的横向比较。贸易依存度的适度水平在世界上尚无一致的标准,甚至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评价原则。许多学者采用国际比较方式提出了相对的评价标准,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关于中国贸易依存度是否适度有两种对立的结论:一种认为中国贸易依存度已经太高,达到危险的程度,如魏浩等(2004)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对国际环境的依赖程度加深,经济安全风险加大。刘国光(2001)提出,“不可一味追求过高的外贸依存度,……适当降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沈骥如(2004)认为,“中国外贸依存度超过60%:非降不可”;另一方面,刘力(2005)则认为中国贸易依存度仍然很低。周世俭(2004)也指出,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并未触及安全底线。隆国强(2000)认为,如果考虑不同国家GDP构成的差异和汇率因素的影响后,根据世界银行计算的各国商品贸易额占购买力平价GDP的比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并不高。
在中国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美国、日本等几乎所有国家在贸易依存度上都有明显的提高。这种提高意味着,伴随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都在增加。因此更多的研究者认为,没有必要简单地将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陈家勤(2002)、揭晓(2007)认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征: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与国际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外贸依存度持续增长;我国的出口依存度一直高于进口贸易依存度;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同世界经济增长是同步的。苗迎春(2004)认为应该综合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一国贸易依存度的高低,既与经济总量有关,又与GDP的构成和汇率紧密相连,同时还受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和贸易竞争力指数等因素的影响。
在横向比较上,有学者将我国各省份的贸易依存度进行比较沈丹萍等(2006)、陈慧芬等(2008)和常士正(2006)分别分析苏南地区、江苏省和河南省的外贸依存度。杨碧云等(2009)对广东省的外贸依存度进行判断分析。冯雷(2000)指出省际与国际贸易之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省际贸易体制的改革与自由化应该纳入国家贸易体制改革与自由化的过程,国家贸易体制的改革与自由化应该兼顾省际贸易因素。龚江辉(2008)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2005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贸易依存度。
2.贸易依存度的纵向比较。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70年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4L7%,2003年已接近45%。吴湘云(2007)通过比较各国历年的贸易依存度时序资料,并利用计量回归得出结论:全球贸易依存度总体上持续上升(年均递增率1.9%),我国的贸易依存度是显著偏高的(截至到2005年)。佟家栋(2005)通过计算1978-2004年的贸易依存度,得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总趋势是迅速上升。因此各国包括中国在内,贸易依存度都在不同程度地上升,这从另一角度说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增加。刘力(1999)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贸易依存度的演化规律为:世界范围内,各国的贸易依存度呈不断提高的趋势;从一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来看,在经济起飞和走向发达阶段,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而经济成熟以后,其变化比较稳定。
四、影响贸易依存度的因素分析
根据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和GDP。由于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又受到加工贸易额、服务贸易额的影响,GDP有支出法、收入法和构成法之分,GDP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汇率等影响GDP,因此间接的影响因素包括加工贸易额、服务贸易额、汇率等因素。
1.汇率。汇率主要通过影响进出口贸易额,进而影响GDP来影响贸易依存度。郑春梅(2008)考察了汇率,特别是实际汇率(通过CPI或WPI修正之后的汇率)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对实际汇率与外贸依存度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两者的结果截然相反。魏建国等(2005)提出采用购买力平价汇率(PPP)进行依存度的调整,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官方名义汇率换算所带来的扭曲,使结果更具合理性和可比性。
2.服务业占GDP比重的大小。在计算出口额与GDP的比率(下称出口比率)时,出口额一般只包括了由海关统计的有形产品(goods)的出口额,而未将无形服务(service)出口贸易额纳入其中。但是在计算出口比率时,均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因此分子和分母的统计口径存在显著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越大。因此在出口额中不考虑服务业时计算的结果通常有低估发达国家出口比率的倾向(熊启泉等)。谭祖谊(2005)主张计算出口贸易时将所有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额包括在内,以反映一国与世界贸易的全貌。张松涛(1997)、陈家勤(2002)等都有类似的分析。
3.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虽然存在巨大的差别,但在计算出口依存度时却不做这种划分,这无疑会对出口依存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加工贸易之于出口依存度的影响对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尤为明显。由于出口额包括各种中间投入品的价值,而分母GDP为增加值,所以加工贸易所占总贸易额的比例越高,其对出口比率的高估性影响也越大。一般地,一国的各产业特别是出口的工业制造品的国产化程度越低,出口比率就越高,在对出口比率作纵向和横向比较时,必须考虑加工贸易出口在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对出口依存度产生的影。向。世界银行(1998)也指出,加工贸易的重要程度是影响出口比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4.FDI。吴先智(2005)分析了外贸依存度与GDP、汇率和FDI之间的关系,发现GDP、汇率以及FDI与外贸依存度存在正的高度线性关系。段小检(2006)建立了一个外贸依存度与GDP、汇率(人民币与日元的汇率)和FDI的OLS回归模型,也得出外贸依存度与GDP、汇率和FDI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5.其他因素。刘力(1999)通过分析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贸易结构、经济规模等对出口贸易依存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出口比率的变化规律。乔超(1997)认为经济发达程度、自然资源禀赋等是影响出口比率的重要因素。许统生(2003)则认为贸易依存度受经济规模、贸易形式等的影响。胡立法(2001)指出影响外贸依存度的因素还包括:经济的竞争力,经济贸易政策,经济稳定状况,经济金融承受能力,经济发展阶段等等。
2)服务业占
GDP比重的大小。在计算出口额与
GDP的比率(下称出口比率)时,出口额一般只包括了由海关统计的有形产品(
goods)的出口额,而未将无形服务(
service)出口贸易额纳入其中。但是在计算出口比率时,均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因此分子和分母的统计口径存在显著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增加值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也越大。因此,在出口额中不考虑服务业时计算的结果通常有低估发达国家出口比率的倾向(熊启泉等(
2005)
[35])。谭祖谊(
2005)
[34]主张计算出口贸易时将所有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额包括在内,以反映一国与世界贸易的全貌。张松涛(
1997)
[36],陈家勤
(2002)[21]等都有类似的分析。
3)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虽然存在巨大的差别,但在计算出口依存度时却不做这种划分,这无疑会对出口依存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加工贸易之于出口依存度的影响对香港、新加坡等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尤为明显。由于出口额包括各种中间投入品的价值,而分母
GDP为增加值,所以加工贸易所占总贸易额的比例越高,其对出口比率的高估性影响也越大。一般地,一国的各产业特别是出口的工业制造品的国产化程度越低,出口比率就越高,在对出口比率做纵向和横向比较时,必须考虑加工贸易出口在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对出口依存度产生的影响。世界银行(
1998)
[37]也指出,加工贸易的重要程度是影响出口比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4)
FDI。吴先智(
2005)
[38]分析了外贸依存度与
GDP、汇率和
FDI之间的关系,发现
GDP、汇率以及
FDI与外贸依存度存在正的高度线性关系。段小检(
2006)
[39]建立了一个外贸依存度与
GDP、汇率(人民币与日元的汇率)和
FDI的
OLS回归模型,也得出外贸依存度与
GDP、汇率和
FDI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5)其他因素。刘力(
1999)
[31]通过分析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贸易结构、经济规模等对出口贸易依存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出口比率的变化规律。乔超(
1997)
[40]认为经济发达程度、自然资源禀赋等是影响出口比率的重要因素。许统生(
2003)
[12]基认为贸易依存度受经济规模、贸易形式等的影响。胡立法(
2001)
[41]指出影响外贸依存度的因素还包括:经济的竞争力,经济贸易政策,经济稳定状况,经济金融承受能力,经济发展阶段等等。
5、贸易依存度与贸易利益、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对于贸易依存度之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学者们积极和消极评价不一。实际上,积极与消极之争归根结底还是自由和保护贸易政策(开放和封闭经济)之争。
持积极观点的人认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贸易与经济总量的高度相关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外贸依存度的提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是加速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根据发展经济学,经济落后的国家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或开放本国经济将自身的生产要素优势发挥出来,从而从国际市场上获得经济发展的资金,逐步实现工业化,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产业和出口结构,来发展本国的工业化。因此发展经济学认为,只有贸易的自由化和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外一些学者给予了消极的评价,强调由这种依存度引发的本国经济受到外国经济波动的冲击,使本国陷入封闭条件下可以避免的经济波动或下滑。其理论根据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相互开放市场的国家之间形成了经济的相互依赖,这种依赖将以乘数形式产生相互冲击,进而形成所谓国与国之间经济波动周期的传递。如果其他国家处于经济的上升期,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会扩大,从而有利于本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会将本国经济带进衰退。对前一个结果,本国是希望其出现的;而对于后者,本国则希望尽可能避免。然而外贸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两者兼得,而只能是尽量使开放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因此凯恩斯提出一个基本推论,即保护贸易政策是经济萧条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可以说,保护贸易政策总是伴随着一国经济受到衰退威胁,或已经处于衰退之中的政策(凯恩斯(
1997)
[42])。张幼文(
2004)
[43]提出,出口依存度在出口市场结构、出口产品结构、出口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不平衡,增加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风险,因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高出口依存度主要集中表现在个别产品上、出口集中在低端产品上有很大的被替代风险,加工贸易的出口渠道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掌握,使发展中国家缺乏出口发展的主动权。
从中国所获得(由于贸易依存度提高)的福利看,佟家栋(
2005)
[30]认为对外贸易能够带来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尹翔硕(
2006)
[44]等利用
1979年
-2004年
GDP增长和贸易增长数据说明中国的外贸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的开放度也越来越高。这说明:(
1)中国正在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同时也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
2)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高敬峰(
2004)
[45]认为我国外贸依存度逐步上升的趋势,只是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活动的依赖程度和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在增强,并不说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强。张自如(
2005)
[46]认为中国外贸依存度的走高会导致中国贸易利益的流失、国民财富增长缓慢,因为中国贸易结构的特殊性,加工贸易是外贸依存度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基本不影响贸易平衡,而且往往表现为出口值高于进口值,但是背后却隐藏了国内要素利用不足以及贸易利益的流失,中国仅仅获得劳动力要素收入和税收,贸易利益主要由外资获得。
在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度的量化分析中,学者们的测度方式不同,但结论基本相似,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贡献是正的。有计算结果表明
,[2]
GDP每增长
10%,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为
2.5%。有人将
GNP和
GDP相区别,指出多数的贸易利益被跨国公司得到,我国的净利得比较少。据统计,
2000年、
2002年和
2003年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中分别占到
49.80%、
53.16%和
55.42%[3],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据此必须承认,对外贸易的相当一部分利益被外资企业获得。中国从对外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主要包括外资企业中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外资企业所得的税收、某些技术外溢的示范性效果和生产经营的经验等等。
从要素禀赋的角度看,
1979-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达
5600多亿美元,这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资本的稀缺,促进了我国整体上的工业化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曾经说道,如果等到资本积聚到一定程度再修铁路,恐怕到今天还很难建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希望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迅速实现我国经济的工业化,通过外资引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储蓄率,为工业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从而使中国逐步成为资本比较丰裕、工业化和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
6、有关评论
对于贸易依存度的考察,不管从计算公式,还是从其合理水平的角度来考虑,目前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其定义的计算公式,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总额与
GDP之比。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进出口额和
GDP。因此
GDP的统计口径、构成方法会直接影响贸易依存度。如有学者提出的修正比率法和总活动法就是对
GDP的调整;进出口额受服务贸易额、加工贸易额比重的影响,服务贸易额、加工贸易额成为间接的影响因素。此外汇率和物价因素由于影响到
GDP的国际横向比较,其计算方法也受到较多的关注。贸易依存度计算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其合理水平的评价。学者根据自己的计算公式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另外,关于贸易依存度合理水平的争论直接关系到我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和经济增长方式或路径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佟健.中国进口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2]刘莉清.加入WTO以来中国进口贸易依存度变化及进口政策建议[J]. 现代商业, 2008, (5) .
[3]苑林娅.中国外贸依存度分析——兼论汇率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7, (2) .
[4]隋鹏楠.中国进口依存度的发展分析[J]. 林业科技情报, 2006, (3) .
[5]永增.令人汗颜的进口依存度[J]. 中国石油石化, 2007, (16) .
[6] 沈利生.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测算[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
[7]Dollars,D. (1992), Outward-oriented Developing Economics Really Do Grow More Rapidly: Evidence From 95 LDCs, 1976~1985.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523~544.
[8]Sachs, J. and A. Warner(1995) ,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 Integration, Brookings Papers of Economic Activity, 1~118.
[9]Edwards. E. Leamer (1989), Measures of openness , In R. E. Baldwin. eds Trade Policy Issue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47~201.
[10]Harrison , A.(1996), Openness and Growth: A Time-series, Cross-country Analysi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48 (2) : 419~447
[11]Patrick , L. , Marcelo O. , and S. Javier (1998), Does Globalization Cause a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Flow ? WTO Working Paper , August, 1998.
[12]许统生. 我国实际贸易依存度的评估与国际比较[J]. 经济学动态, 2003, (8) .
[13]龚江辉. 利用投入产出原理对外贸依存度指标的修正[J].中国国情国力,2008,(5).
[14]沈利生.论外贸依存度——兼论计算外贸依存度的新公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7).
[15]魏浩,宋耀. 中国外贸依存度偏高[J].中国对外贸易,2004, (8) .
[16]刘国光. 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1年秋季座谈会上的讲话, 载刘国光、王洛林主编.经济蓝皮书,2002年: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17]沈骥如.中国外贸依存度超过60%: 非降不可[J]. 半月谈内部版,2004,(9), 新华网(2004-09-21 10:59:02) .
[18]刘力.客观认识目前我国的贸易依存度[J].国际贸易,2005,(7).
[19]周世俭.关于我国外贸依存度问题,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0]隆国强.如何看待我国的外贸依存度[N]. 经济日报,2000 年9月12日;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1年5月18日.
[21]陈家勤. 我国外贸出口依存度比较研究[J]. 财贸经济,2002,(2).
[22]揭晓.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分析与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7,(9).
[23]苗迎春.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影响[J]. 当代亚太, 2004, (3) .
[24]沈丹萍, 李蓓, 邵继勇. 苏南外贸依存度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12).
[25]陈慧芬,周纯. 对江苏省外贸依存度的分析——在新的计算方法下的外贸依存度[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2).
[26]常士正,张慧. 河南省外贸依存度比较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7).
[27]杨碧云,易行建. 广东外贸依存度高低的判断及其趋势预测[J]. 国际经贸探索,2009,(1).
[28]冯雷. 外贸、经济增长与体制改革[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9]吴湘云. 贸易依存度的回归方程及对我国贸易状况的评价[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8).
[30]佟家栋. 对外贸易依存度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分析[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31]刘力. 贸易依存度的演化规律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1999,(3).
[32]郑春梅.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实际汇率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5).
[33]魏建国, 曹爱萍. 对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11).
[34]谭祖谊. 外贸依存度、相互依存度、经济开放度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35]熊启泉,杨十二. 出口额与GDP比率影响因素的系统考察[J].国际贸易问题,2005,(6).
[36]张松涛. 我国出口额与GDP比率研究[J]. 经济学动态, 1996,(7).
[37]世界银行. 中国的参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38]吴先智. 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J].市场周刊, 2005,(8) .
[39]段小检.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实证分析:1985年-2004年[D].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0]乔超. 中外出口贸易依存度比较分析[J]. 世界经济文汇, 1999,(2).
[41]胡立法. 影响外贸依存度的因素和我国的外贸依存度[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42](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徐毓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43]张幼文.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的影响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8).
[44]尹翔硕. 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5]高敬峰.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 广西社会科学,2004,(4).
[46]张自如. 对中国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的思考[J]. 经济与管理, 2005, (6) .
[47]薛荣久. 对我国贸易依存度计算的置疑与建议[N]. 国际商报,2003年4月22日;《WTO 与法治论坛》[EB/OL], http : / / www. wtolaw.gov.cn.
[48]郭羽诞. 外贸依存度指标存在内在缺陷[N]. 解放日报, 2004年11月6日.
作者:石碧涛 张艳丽 来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提示————附件在8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