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019-5-19 07:43:14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19 08:20:16
厉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19 08:20:21
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19 08:25:29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19 08:39:3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19 08:43:36
转帖:

失灵:为什么看起来可靠的模型最后都会失效

年龄越大,越会发现生活中,理性无法调和的矛盾之处。我的一位治疗师朋友告诉我,当她为病人治疗时,如果病人有负面情绪,她就会放一杯10毫升的水在自己和病人之间,来保护自己。她认为水分子可以吸收负能量,这是水分子的物理本质。病人离开后,她会把那杯水倒入厕所中冲走。在我看来,这想法虽然很有趣,但完全是天方夜谭。她确深信不疑,还要推荐给我使用。
人们混淆隐喻和事实时,我总是会不耐烦。如果某个人对自己所说的理论深信不疑,并且想用自己的理论来帮你,但事实上却分不清现实和虚幻的界限,你该拿他怎么办呢?


伊曼纽尔•德曼的书正是我喜欢的类型,结合了回忆、坦承、伦理、科学哲学以及专业实践。他透彻地分析了理论与模型的区别,并阐释了为什么金融市场建立的模型永远都不科学。他的论述证实了我们的观点,即金融建模既不实用也不科学。本书写得引人入胜。 ——纳西姆•塔勒布,《黑天鹅》作者
本书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让我们对很多假设提出质疑。正如德曼所阐释的那样,模型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随意使用模型却导致了很多悲剧的结果。德曼清楚地阐释了这一观点,并结合自身的人身经历——在南非种族制度下长大,在科学界工作,然后转战华尔街,成为金融工程师——使叙述更为生动。如果人们愿意听结论的话,结论还是很乐观的。 ——吉莉安•泰特,著有《黄铁矿》 本书深入阐述了人类在预测未来,特别是金融市场的未来时,能力有限。作者并不是要指责谁,对政治也不感兴趣,只是想从金融危机中吸取更深的教训。他是物理学家,但在金融界也有着崇高的地位,他清楚地阐释了预测与建议、理论与模型、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区别。 ——李•施莫林,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物理学的困境》、《宇宙的生命》和《三条通往量子重力的道路》作者
如果你不想让你的模型失效,就得好好研究这本关于定量模型哲学的书。德曼一直是华尔街最受尊敬的宽客,本书也证明了他思虑周密。不过在续集中,他应该告诉我们那个在苏丹上空心脏病突发的胖男人最后到底怎么了。 ——克里夫•阿斯内斯,博士,AQR资本管理公司的创立者和管理者


(美国),伊曼纽尔•德曼早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在AT&T公司贝尔实验室任职后,他跟随华尔街正在兴起的洐生产品革命大潮,自1985年起先后加入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所罗门兄弟公司。德曼在金融产品创新领域颇有建树,他参与创作了业界广为采用的布莱克-德曼-托伊利率模型和德曼-卡尼局部波动率模型,于2000年当选国际金融工程师协会年度金融工程师,2002年入选《风险》杂志名人堂。2004年出版的《宽客人生》一书使其广为人知。

目录
第一部分 模型
第一章 愚蠢的一致性
第二章 隐喻、模型与理论
第二部分 模型表现
第三章 绝对
第四章 升华
第三部分 模型生效
第五章 缺陷
第六章 打破惯例
附 录 逃脱束缚
致 谢

序言
那些看似可靠的模型全都失效了,也没有完美的理论。本书就是要探讨模型和理论:它们的本质、作用、怎么区分两者、如何对待两者的不完善。第二章的题目是“隐喻、模型和理论”,主要介绍、分析了理解世界如何运作的两种方式。正如本章开头所述,模型就如同隐喻,只是告诉我们“像什么”,而相反,理论却能告诉我们“是什么”。
第三章的题目是“绝对”,分析了理论的本质。我主要用了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的理论,他是十七世纪的哲学家,分析了人类的情感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他的分析与几何学以及二十一世纪的金融衍生品理论很类似。
第四章的题目是“升华”,详述了物理中最精确的理论的发展历程,即关于电磁场的理论,我想说明:直觉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五章的题目是“缺陷”,又回到模型的探讨,特别是金融中的有效市场模型,常被认为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我分析了模型所做假设的本质,以及模型的缺陷。有时理论也许是完美的,但模型往往不是,尤其是金融模型缺陷很多。
第六章的题目是“打破惯例”,提出应对模型缺陷的方式。我们必须要了解模型的本质,需要拥有常识和道德原则,才能应对模型的不足。我几年前和同事合作,写了《金融模型师宣言》,提出了金融分析师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本书中我也引用了一部分。附录的题目是“逃脱束缚”,简单图示了斯宾诺莎的理论,展示了他的情感理论是如何推导出逃脱痛苦的情感束缚的哲学。
无法调和的矛盾
年龄越大,越会发现生活中,理性无法调和的矛盾之处。我的一位治疗师朋友告诉我,当她为病人治疗时,如果病人有负面情绪,她就会放一杯10毫升的水在自己和病人之间,来保护自己。她认为水分子可以吸收负能量,这是水分子的物理本质。病人离开后,她会把那杯水倒入厕所中冲走。在我看来,这想法虽然很有趣,但完全是天方夜谭。她确深信不疑,还要推荐给我使用。
人们混淆隐喻和事实时,我总是会不耐烦。如果某个人对自己所说的理论深信不疑,并且想用自己的理论来帮你,但事实上却分不清现实和虚幻的界限,你该拿他怎么办呢?
博纳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打破的界限,比现实和虚幻的界限要危险得多。他自认为是个邪恶之人,渴望洛丽塔少女的身躯和灵魂。洛丽塔逃走后,他追踪了五年多,找到她后,却发现她已不再是当年的少女,已经长大、变得世俗、为钱发愁、还怀孕了,孩子的父亲是个简单、愚笨、毫无魅力可言的男人。这是亨伯特再次见到洛丽塔后,对她的描绘:
她就在那儿,容貌已不复当年,粗糙的双手、不再光滑的手臂、薄薄的耳朵、蓬乱的腋毛。她就在那儿,十七岁,怀着孩子,显得很憔悴……我凝视着她,清楚地知道,我爱她胜过世上我所能看到、所能想象到的一切,正如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终将会死去那样。
如何才能调和这一矛盾?你当然会认为,亨伯特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同时他又受制于自己无法掌控的力量。亨伯特知道自己对洛丽塔的迷恋是错的,但却无法摆脱这种迷恋,如何才能调和这两者的矛盾?在文学作品中,是通过爱来调和这一矛盾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同时总会有无法掌控的事发生。从外部世界评价他人是比较容易的,不过你也可以尝试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你就会发现:汝即彼,大家都有值得同情的一面。

文摘
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一切固体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相互关系。”他们所描绘的是现代资本主义,这种生活方式的目标就是高效、及时的生产,甚至不惜牺牲过去惯用的所有标准。
这段引用中“固体烟消云散”,如果用化学术语来说就是升华,即物质不经过液态、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两位作者以此隐喻资本主义无止境的逐利行为,终将导致传统价值的毁灭。在这场始于2007年、并蔓延至今的金融危机中,金融、道德价值就如同固体气化般烟消云散。
美国一直宣扬创造性毁灭的好处,但是却言行不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外国资本纷纷从新兴市场逃离,新兴国家ZF对此无可奈何,西方的自由民主人士告诫新兴国家ZF:这就是自由市场的运作方式。而如今,西方却在干预自己的市场,只是因为这么做对西方最为有利。
此次金融危机见证了无数定量、定性模型的失败。过去二十年,美国制造业衰退;金融业蓬勃发展;金融监管松懈;经济一出现衰退就实施刺激性政策;纳税人为救助大企业买单;裙带资本主义盛行;私营部门盈利,公共部门亏损;穷人、弱者为富人、强者赎罪;公司卖空股票牟利,法律却保护这些公司的股票不被卖空;评级机构工作不力却不受惩罚;ZF政策将资不抵债视为流动性差;从定量角度看,为了推销产品,大量使用劣质的定量证券估价模型。
人、模型、理论均表现不佳,人们疯狂地想规避损失,并且不计一切代价,希望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状况。

理论,模型和直觉
不管怎样,人们都对未来忧心忡忡。在内心深处,大家都明白,建立模型、创造理论的初衷是预测,即预测未来,掌控未来。
在大学初学物理时,我第一次感受到理解世间万物的乐趣与力量,让我深深爱上了物理。职业生涯初始,我主要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理论能够做出非常精确的预测。之后我转战金融市场,成为了专业分析员,这一领域充斥着复杂却无切实依据的模型。我始终都在观察自己和周围的同事,以及在处理问题时我们所做的假设。
究竟什么样的理论、模型才是有效的呢?在物理领域,要分辨哪些是物理学家,哪些是不切实际的狂想家,不用关注他们的学术背景,只需要看看他们的著作就可以了。而在金融界,想要区分却并不容易。在金融领域,似乎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想要使用金融理论或模型的人,必须先要了解模型的原理及其局限。但很少有人有实践经验,能够理解模型的局限,及局限的根源。金融危机爆发后,极端主义者想要摒弃所有的金融模型,认为人类能够完全依靠经验在金融界驰骋。而那些理想主义者却坚信,一定有一个模型能够反映市场的所有玄妙之处,只是我们还没设计出这样的模型罢了,只要有了这个模型,人类就不再需要常识。而事实真相是两个观点的中和。
我认为认识世界有三个方法:理论、模型和直觉。本书就是要描绘三种方法的模式以及异同点。2007年的抵押贷款危机中,定量模型纷纷失效,人们对此感到震惊,主要是因为误解了模型和理论之间的区别。模型和理论形式上看很类似,但在内容上却千差万别。
理论旨在发现世界运作的原则,理论需要证明,但却无需验证其存在的合理性。理论是自成体系、独立存在的。而模型的建立必须要基于别的事物,模型将两个类似的事物进行类比,而类似毕竟不是完全相同,因此模型无法避免地会进行简化、减少了世界的维度。模型试图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简化后,放进约瑟夫•康奈尔盒子(Joseph Cornell box)中,如果还合适的话,就假定这个盒子就是世界本身。简而言之,理论描绘的是“是什么”,而模型描绘的是“像什么”。
直觉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能够使人剑合一、使主客体合一。要获得直觉并不容易,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我们能从理论、模型中得到些什么呢?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本书将阐述理论有效、模型却无效的原因,并给出应对方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19 08:49:14
转帖,相关资料:

2010年12月30日 07:19 AM
别迷信金融模型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莲•邰蒂

这个圣诞节,我们看到了一批优雅的model。不是长腿的女模特在展示,而是监管者、银行家与投资者在预测2011年前景之际,不停卖弄着他们精巧的模型。

但这场经济T台秀却充满了讽刺。金融危机爆发时,许多观察人士将灾难归咎于滥用金融模型。这些华而不实的计算机系统不仅未能预测到,比方说,次贷领域的行为,而且还引诱银行家与投资者承担不明智的风险。但尽管有种种行差踏错之处,现如今却几乎没有迹象显示,金融家正抛弃对这些模型的喜爱。相反,如果你浏览一下巴塞尔委员会(Basel Committee)最近发布的形形色色的报告,或投行发布的2011年预测,你会发现,这些报告和预测仍严重依赖愈益复杂的模型构建形式。

那么,投资者应如何对待这一现象?前银行家伊曼纽尔•德曼(Emanuel Derman)的新作,提出了一套尤为发人深省的理念。德曼是由物理学家转型做的银行家,二十年前与人合作开发了一些开创性的金融模型,从而在银行业声名鹊起。这些模型包括:布莱克-德曼-托伊利率模型(首批利率模型之一),以及德曼-卡尼局部波动率模型(首个与波动率微笑(volatility smile)吻合的模型。 )*

乍看之下,德曼的过去或许会让人认为,他应该是一个超凡的模型爱好者。确实,在银行业,他常常被誉为为衍生品革命铺平道路的首批伟大的“宽客(quants)”之一。然而事实上,对于为他和其他宽客赢得早期赞誉的那些模型,德曼总是持非常怀疑的态度。尽管投行的销售人员也许认为他的作品近乎完美,但实际上,与许多由科学家转型的杰出宽客一样,德曼始终认识到其中存在缺陷。

毕竟,正如他在最近的一篇论文和即将出版的书中所解释的,在物理学领域,科学家可以推导理论、定律和方程,告诉你世界是如何以自身的严密方式运行的。但“金融学没有纯正的理论,因为金融涉及的是价值——一个比热或压力更具主观性的概念,”他评述道。而且,与物理学不同,金融实验是不可重复的;历史会改变市场的运行方式。

因此,尽管投资者也许愿意认为金融模型与物理学理论类似,但德曼表示这是错误的——模型更像可扩展的隐喻,就像我们在文学或哲学中看到的那种。本质上,它们是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理顺我们的世界观,解释难以领会的内容。“模型就是减少维度,总是会简化问题,把问题隐藏起来。理论告诉你某个东西是什么。模型只告诉你某个东西部分像什么。”

但德曼补充道,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抛弃模型。如果使用时遵循五条关键原则,它们可以非常有价值。首先,金融模型应避免过多的公理化。其次,它们应当尽可能“通俗易懂”(即“相似性观察与结果的关系应一目了然”)。第三,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它们应该“隐藏问题,但要让使用者了解这一事实”(即预先告诉所有人模型假设中忽略了哪些东西)。第四,应对模型使用者进行培训,让他们将模型视为“想象实验”(Gedanken experiments)——即用来证明一个理论但从来不会付诸实践的实验,如薛定锷的猫(Schrodinger's Cat)。最后,金融运营商必须停止他们对模型和宽客的“盲目崇拜”。

这些原则都甚为明智。好消息是,在金融危机过后,人们已开始遵循其中的部分原则。例如,巴塞尔那些设计新资本规则的监管者,如今对“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等效验模型更加谨慎了。一些经济学家最近对他们宏观经济预测的可靠性变得非常谦逊。一些投资者还要求获得模型中被“隐藏”内容的数据——更准确地说,是想知道假设中忽略了什么。

但不幸的是,“盲目崇拜”仍大量存在,只要看看当前这茬投行预测,或是用于评估巴塞尔规则未来宏观经济影响的模型所引发的晦涩争论就知道了。所以,投资者、银行家以及监管者开年的第一件事,可以将德曼归提出的五条原则固定在电脑屏幕上。否则,现在也许该让想象实验成为未来所有银行业与投资学考试的标准特征了。

*《隐喻、模型与理论》(Metaphors, Models & Theories),伊曼纽尔•德曼,www.edge.org

译者/何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19 08:52:0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19 09:24:29
价格的形成很简单,就是供求决定价位(不是主流经济学说的那个供求决定价格),人们选定价格,
参见;供求,交换,价格,劳动。

但是预测价格困难,因为,这需要全面及时掌握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的信息。
特别是预测金融市场的价格很难。因为,只要有利可图,有机可乘,金融市场的交易频率可以很高,并且持续,近似于赌场。
相对来说,实体经济的变动就稳定多了,有章可循多了,参见:马克思经济学如何度量经济增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19 11:27:27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20 11:41:34
Thank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5-30 11:06:2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