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华为不会轻易排除美国芯片,不能孤立于世界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 ... type=0&p_from=1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深圳华为总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这是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15日宣布将华为列入所谓“实体清单”,要求任何向华为出售产品的美国公司必须获得许可特批后,任正非首次接受国内媒体采访。
任正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不会轻易狭隘地排除美国芯片,要共同成长,但是如果出现供应困难的时候,我们有备份。我们在“和平时期”都是一半来自美国芯片,一半来自华为,我们不能孤立于世界。
任正非选择回应一切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任正非接受了国内外多家媒体各种形式的密集采访,围绕华为近期发生的种种事件,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包括孟晚舟事件、5G通讯在部分西方国家受到抵制、华为的商业价值观、华为内部的选用人机制,甚至包括中国的基础技术研发和教育问题。
虽然任正非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华为没有刻意制造公共关系的壁垒,只是他本人对舆论的曝光度并不敏感,这次出面接受采访也是“被公共关系部逼的”、是要给“广大客户和18万员工传递信心”,但不可否认,这绝对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中,国际社会针对华为的质疑甚嚣尘上,华为甚至有被“妖魔化”的倾向,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除了冰冷的一纸公告,公司对于这些风口浪尖上的话题讳莫如深,充满了“神秘感”。而此时此刻,任总能够站在聚光灯前回应质疑,这本身就给人传递了很多希望,也让人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而鲜活的华为的样子。
在运用“民族”标签方面,华为和任正非本人一直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克制。中国品牌出海的过程中,有些品牌经常以“民族企业”自我标榜,在与国外品牌竞争市场的过程中,也经常举起“爱国”的大旗,去年初某位企业家在公司深陷舆论漩涡的时候,曾经站出来大呼自己是“民族企业”,号召全体员工“打响公司保卫战”,这样的情况在华为身上是很少看到的。
往远了说,华为在本世纪初与思科的纠纷中,并没有刻意去煽动民族情绪来换取舆论上的优势,尽管按照任正非的话说,当时华为还只是“毛毛虫”;往近了说,在最近遭遇的一连串事件中,任正非本来也有理由牢骚满腹,但公司同样还是保持了克制,并称相信法律的正义,后来发生的事情已经、并且将继续证明,这种克制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任正非本人也尽可能地向外界表达一种在商言商的自由主义精神,当被问及自己的党员身份和军队背景的时候,他说:“不要把商业模式和意识形态混淆起来,不能因为我们是共产党员,就不要去搞商业模式,那我们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呢?我们要用经济规律来对付经济规律。”
华为有一种“钻”的性格,这多半是来源于任正非本人。据他自己表示,在军队的时候,自己曾是一个单纯技术观点的“呆子”。在采访中,任正非也向记者证实了,自己不在“改革开放杰出人物”名单上,是他本人向主管单位提出的。而他给出的理由,是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司的事情上。
华为的眼光也是冷峻的,它很明白自己不应当做什么,知道未来和当下的尺度在哪里。早在《华为基本法》颁布的时候,华为就开始梳理自己的赛道,承诺永远放弃成为信息服务商。按照任正非本人的说法,公司“绝对不会做损害客户利益的事情”,如果面临两难,他会“把公司卖掉”或者“让它关门”。而面对5G的新未来,任正非则用冷峻的眼光给人们泼一盆冷水:“5G实际上被夸大了它的作用,也被更多人夸大了华为公司的成就……实际上现在人类社会对于5G还没有这么迫切的需要。”他同时提醒人们警惕泡沫:“不要把5G想象成海浪一样,浪潮来了,财富来了,赶快捞,捞不到就错过了。5G的发展是缓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