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执行分析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对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包括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业务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控制情况等的分析及评价,是执行预算管理和进行预算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预算分析可以及时了解预算的完成情况,寻找和分析预算偏差原因,揭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对年度预算或实际经营管理予以修正和改进,进一步加强针对预算的实际执行与操作阶段的管控,特别是形成利润的关键因素如保费收入、赔款、费用、现金流量等的管控,最终实现公司年度预算经营目标。
费用预算要坚决贯彻“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与业务规模、盈利情况密切挂钩。现金流量预算是投资资金的来源,更是保险企业在预算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和谐运行的保证,否则,整个预算管理将是“无米之炊”。
1、刚性预算与全程动态监控、调整相结合
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开展一切经济活动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因此,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围绕实现企业预算来落实管理制度,落实经营策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预算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即具有“法律效力”,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及相关的各项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切实围绕预算开展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刚性。另一方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市场环境、宏观政策等客观原因可能与预算初期发生较大变化,这时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通过滚动预测(比如以年为单位按季滚动)修订预计的目标值和具体行动计划,以充分利用出现的机会并及时应对潜在的问题和困难,提高适应性,实现预算的动态管理,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目标控制。
2、搞好考核评价,建立奖罚制度,并严格执行。
为了确保企业预算各项主要指标的全面完成,必须制定严格的预算考核办法,依据各责任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结果,实施绩效考核,使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同预算紧密结合。具体可实行月度预考核、季度兑现、年度清算的办法,并且做到清算结果奖惩的坚决兑现。同时,还要切实把预算执行情况与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奖惩分明,从而使经营者、职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妥善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利益矛盾,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和准确性 。
预算编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在不同经营层次、人员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利益矛盾。预算目标确定之后,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预算目标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在这个分解过程中,一般需要各部门负责人提供本部门的预算草案。由于信息不对称或出于其他方面考虑(比如多争取企业资源,减少目标完成压力等),各级预算主体往往会提供有“预算宽松”的预算,企业在长期经营中也形成了对“预算宽松”的预期,即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草案不管有没有虚报成分,都将其认定为该预算存在着“预算宽松”。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全面预算电子化管理。
全面预算的特点决定了预算的庞大性、复杂性,传统的手工预算已远远不能适应预算的要求,达到预算的目标,必须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支持。各级财务人员准确地掌握先进的系统技术,实时查询和过程控制,保证预算的编制上报、审批、执行、控制都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将保险业务信息及时转化为财务核算信息,实现业务管理和财务系统一体化连接,提高预算效率和准确度。
5.妥善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利益矛盾,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和准确性 。
预算编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在不同经营层次、人员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利益矛盾。预算目标确定之后,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预算目标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在这个分解过程中,一般需要各部门负责人提供本部门的预算草案。由于信息不对称或出于其他方面考虑(比如多争取企业资源,减少目标完成压力等),各级预算主体往往会提供有“预算宽松”的预算,企业在长期经营中也形成了对“预算宽松”的预期,即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草案不管有没有虚报成分,都将其认定为该预算存在着“预算宽松”。
加强交流与沟通,增强彼此的信任度是解决这种博弈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从制度和程序上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并将预算准确性作为预算考评的一个指标,根据预算精确度分别给予奖励或惩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采用上下结合式编制程序并通过设定预算上报公式(如设定不同数值的奖励系数和惩罚系数作为对下级单位上报预算数准确与否的奖励或惩罚),可以促使预算人员提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预算目标,从而可以有效避免上下左右之间无休止的讨价还价而带来的管理效率缺失问题和预算编制准确率差的问题。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任重而道远,但坚持下去必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