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今年的重点工作是服务“三农”,而不是上市。一接近决策层的权威人士近日如是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该人士称,有关决策层无意农行今年上市,而农行仍在努力争取。
目前,农行已经着手全面推广实施“三农”事业部制。专家认为,农行有可能在股东利益、公众利益、国家利益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服务“三农”是上市关键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农行股改原则,首先就是“面向三农”,然后才是“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
按照改制思路,农行提出了服务“三农”和实施县域蓝海战略,并开展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和金融服务“三农”两项试点。从2009年11月开始,农行在全行范围内全面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
“事业部是一个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模式,农行把它移植到中国,确实提高了‘三农’业务的覆盖面。”长期跟踪研究农村金融发展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曙光认为,“三农”事业部可能成为巨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一个可行模式。
“绝大部分巨型金融机构都从农村撤离了,因为很难保证收益,但是把‘三农’业务通过事业部独立出来,独立编制、独立考核,这至少是可行的模式之一。”王曙光说。
农行董事长项俊波此前曾表示,“三农”事业部制改革的成败关乎农行上市进程,“如果事业部制改革没有结果,农行的上市很难顺利进行”。“能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和农行实际的“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体制,是衡量我行股份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在今年1月下旬的年度工作会议上,农行宣布,“三农”金融部贷款比年初增加3645亿元,贷款增速达到44%,高出全行贷款增速10.6个百分点,彻底扭转了过去几年县域贷款徘徊不前的局面;农户贷款累计投放1500亿元,比过去5年的投放总和还要多。
但有观点认为,农行改革时间还比较短,服务“三农”的可持续性、抗风险能力还有待检验。
寻找平衡
今年1月6日,路透社援引农行副行长潘功胜的话称,农行争取年内上市。去年1月16日,农行股份公司成立时,潘功胜表示,农行体系庞大,完成上市的技术准备工作至少需要一年时间,农行将密切关注和研究全球经济及资本市场未来走势,寻找最好的时机和发行窗口。
日前有媒体报道,上市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财务、法律等材料已作较为完善的准备,只等国务院批准其上市时间、方式和规模后,即可立即向发审机构提交上市申请材料。
但有观点认为,当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农行的金融支持,农行过早上市,有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其“三农”业务盈利能力的担忧,从而可能通过公众公司的治理结构影响到农行服务“三农”的执行效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王曙光认为,从宏观层面来看,决策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约束农行回归“三农”;但投资者衡量其价值时,并不根据其是否服务“三农”,而主要是根据其利差、绩效和回报。
“一定可以找到某种方法来平衡这个问题:服务于广大农村群体,还是服务于持股人的利益。”王曙光说,作为一家股份制公司,一定要顾及股东的利益,同时农行也是国家支持成长起来的巨型金融机构,它也应该从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社会责任的角度服务于“三农”。“我觉得是可以平衡的。”
项俊波此前表示,农行必须坚持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不动摇,始终把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作为全行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新时期服务‘三农’的实践证明,不断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率先抢占县域蓝海市场,是我行安身立命之本,是赶超先进同业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履行自身责任、践行国家重托、深化股份制改革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