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57 1
2006-02-27
----在乌有之乡周日讲座上的报告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研究员
高梁



2006年1月20日


今天是1月8日,周总理逝世三十周年,我当年从外地赶过来,万人空巷送总理。四十年前,1966年3月,邢台发生了强烈地震,伤亡比较重,周总理亲自赶去慰问居民,是坐着我们国家自己造的“直5”型直升机去的。“直5”在今天看来是非常落后的机型,但总理不避艰险。也就是说,老一辈的领导人把我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变成一个有工业基础的国家,而且身体力行去支持工业。我想这个精神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



先回顾一下国家工业的来由。中国现代工业是从1860年左右的洋务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半个世纪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一个小小的英国把一个老大的中华帝国打败了。洋务运动就是为了工业救国,工业自强。这个理想经过革命、改良、抗战,都给我们一些经验:一个落后国家要想在世界上不受欺负,要想保证自己人民的富强,必须跟先进国家走工业化道路。



今天看来,工业的概念还需要延伸,世界上的工业不仅仅是一个大机器生产的意思,而是不断用更新的科学技术来武装、改造的工业。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化一定是一个由先进的技术武装的工业,这样才能不断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伟大的奋斗目标:实现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现代科技和现代国防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现在我感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在这个根本的目标取向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因为有不同的声音,我们才有必要在前面把所谓“民族工业”的概念解释清楚。有的同志说,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民族工业的概念过时了。还有人说,在今天的情况下,甚至连国界都变得不重要了。还有一个最流行的说法,只要中国的土地上能够吸收就业,提交税收的企业,就是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呢?因为资本是没有国界的,即今天的资本是跨越国界、不分国籍的。不管美国的、法国的,只要在这儿和我们合资,就不算外国企业。因为资本的性质使得政治边界变得不重要。



这样的话,中国在今天还有没有必要振兴民族工业,这个目标是否还要坚持,提出了疑问。但是,我还看到另一面的名言,是美国的著名的兰德公司说的,它在报告中指出:一国的技术独立是经济独立的基础,技术及经济独立是国家独立的基础。我就感到困惑了,作为一个落后的在追赶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反而可以提出“资本无国界”,可以放弃技术独立和经济独立的理想。相反的,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威机构,反而提出了技术独立和经济独立,这可以说是一种讽刺!




我说的都是关于民族工业是什么含义。我先把要点简单说完,讲四个问题。一,中国的科技和工业体系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二,民族工业和战略产业。三,国家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四,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目标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一,中国的科技和工业体系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到今天,我国的工业结构、经济结构还基本上处于一个初级的水平。表现为,今天拉动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工业部门还是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的,由外国资本来组织的出口加工业。我们的所谓比较优势依然在起着作用。说到这儿我都同意,但是还有下一句话,比较优势在得到发扬时,还有另一面即比较劣势是什么?我们的技术、高端的产业和作为国家工业核心的装备工业,处于衰落和被外资控制的阶段。



所以中国的竞争力排名,二十几名,好像还是靠前的。但是世界上真正可以称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先进的国家也就是七八个。之外的都是偏后的,缺乏竞争力的国家,而我们不幸是二十多名。我们的传统工业是电力、建材、有色、造纸的经济技术指标离先进技术还差得很远。转变增长方式的核心就是用先进技术来武装它。要提高管理水平、节能降耗,提高品质。这就是我们今后面临的一个迫切的任务。



但是,在这个任务面前有很大的障碍。我认为,除了刚才说的有很大的一块劳动力没有充分就业外,还有,在全面开放的条件下,中国的高端工业和前三十年建立的基础工业正面临着国外跨国公司的冲击。我们的工业面临着跨国公司的强大竞争压力。举个例子,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核心部门,而且在解放初就建立起来了。多数以国有企业为骨干。现在国内的装备工业增加值,04年是1.4万亿人民币。相当于GDP的百分之八九。而我们每年投资占经济总量百分之四十以上。在投资总量中,有百分之四十是要买装备的,而国内的购买量中三分之二是进口的。这当中有政策的问题。你们算一下:0.4*0.4*0.66是多少?是百分之十以上。就是说进口装备占了国内总需求的百分之十,相当于东三省GDP的总和!



是国内装备制造的1.2倍,而国内装备制造有一部分是要出口的。算算进口装备在国内市场占了多大份额?70以上的市场被它占去了!



今天说国有企业效益下降,为什么?它没市场!可以说有体制的问题,但没市场能有效益吗?所以第一是挤压我国国内的市场空间。汽车更不要说了。



第二,蚕食我国的核心工业企业。这点我就不多说了,我有一篇文章,在乌有之乡网上,我说了十几个案例,现在地方上限期改制国有企业,过去是厂长MBO了,现在不行了,怎么办呢?卖给国内集团还是改革不彻底。怎么彻底呢?卖给跨国公司,统统这么干!有些是属于原机械系统的排头企业,花了几十年的经历,国家投资,大量技术人员留在厂里,作为行业的技术领头企业,轻而易举地卖掉!卖了以后,先是掌握百分之五十一的控股权,然后外国人当总经理,管理进出口,管财务。几个要害口子一把住,马上进口零配件,全是高价,卖出去全是低价,卖给自己的关联企业,连续做几年亏损,亏损之后咱们再谈,地方政府没钱,我要求增资扩股,最后全买了。转眼之间,经过三四年工夫,变成外资企业。我们的最好的企业,就这么在改制中间被改了国籍!



第三,瓦解我国科技能力,压制我科技发展空间。我们要承认,有些科技我们太差,像芯片。但有些不是。比如运十,本来是我们自己可以做的,还有汽车。但是把我们自己的科技能力弃之不用,要用外国的,要进口的。最后的结果是整个市场被外国人占领,被合资企业占领。自己的研发能力被丢掉。



最后,影响我国的发展政策。用所谓融入全球化的蛊惑性的言辞瓦解我国科技技术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能力。



大家还记忆犹新,一年前五十四个跨国公司做了什么事情?在这样一个挑战面前,中国面临着被动融入全球化的前景。是走依附型的工业化道路,还是保持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就是我们面临的严竣选择。我在一个讨论会上听到一个朋友高度概括: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发展工业可以有三种道路,一种是苏联型的,一种是日韩型的,一种是拉美型的。苏联型的发展道路在世界上正在走向衰落,当然还不能做定论。日韩型正在显示它的生命力。拉美型是殖民地型的,我们在四九年以前也是不由自主地走这条道路。这点还需要深入研究。



在这样一个外国竞争处于优势的态势下,国家有一个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把自己的战略产业给划定起来进行重点支持。这是国家保持对核心工业的控制能力、贯彻自主发展的主要基础和最后屏障。



我国建国五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技术升级的主动权来源于产业发展的自主性,自主性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而保持国家核心产业的控制是贯彻自主创新的基础,所以国家控制核心产业是自主发展核心工业能力的基本条件!



现在党中央提出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我认为这个方针首先要落实到对战略产业的支持。



二,战略产业问题。战略产业是什么东西?我做的定义是:与国家核心战略密切相关的一组产业,它是高科技和骨干产业,构成综合国力的核心。这类企业的存亡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尊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关系到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行动能力。



定义是比较困难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国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不同定义。比如说,高科技领域,大型油田,不可再生的资源,新能源,基础设施。另外像汽车,不能说是战略性的,但它是支柱性的。什么是支柱产业?也有定义的,经济学说,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百分之五以上的,可以叫支柱产业。而汽车是绝对的支柱产业,但我国的家用汽车的整车90的市场,零配件大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市场是被在外国或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占领了。它对未来经济的拉动究竟有多少力量很难说。



三,国家竞争力。竞争力究竟是什么?这里有很多岐义。比如说,去年的五中全会刚开完,科学发展观中有一条是自主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环节。厦门日报第一版马上出了一篇哪个书记或市长的一段话:“引进外资是我市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变成了这样。胡总书记讲过: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这是11月26日在庆祝神六大会上的讲话。这两人的理解很不一样啊。



我引用的是诺桑的定义,我简化了一下,国际竞争力是以企业竞争力为核心,通过综合反映一国的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能力。微观的活力一定要和整体的能力,个人追求财富的动力和社会的凝聚力都是相互平衡的,绝不能强调一面不管另一面。经济学家们是不是应该先把竞争力问题搞清楚。



改革开放是为了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不是说给个人最大的自由,不要社会统一团结,只要开放,让外国公司来玩我们,不许我们去回击它。不是这个意思。只强调一面,反对另一面,绝不会达到我们期望的结果。所以,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本质是强调学习和创新的统一,个体和整体的协调,开放性和凝聚力的协调。所以,国家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国家组织能力的竞争。制度和政策的竞争。因为竞争力是国家的行动来实现的。



四,工业和科技发展目标和改革开放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确实需要正本清源。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论和提法要好好想一想。地方上若说要搞自主创新,国有企业不能乱来呀,招商引资要讲讲自己的权益啊,马上人家就说:发展是硬道理!你若说房地产是泡沫,他告诉你这是我们地方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是硬道理。



首先,我们要什么要的发展?那种说法是似是而非的,我们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国家竞争力水平的发展。人家说,你说的是空话,今天哪有人理你那一套?地方官想的是什么?你想的是什么?就你几个人在为国家整体利益着想,现在都讲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之后才能够形成整体利益最大化,这才是竞争力的本质。



我想,如果没有一个总体目标的设计,放任自流,我们已经经历过这种时代,这个国家就是一盘散沙,不堪一击。将来要不要生存?一个国家要考虑自己的整体,不仅仅是经济财富目标。所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手段是可以再讨论的。任何社会也不会把这个东西作为绝对要求。而且我认为,根据对每个具体行业和科技问题的考虑,作为一个后进国家,面临外界的强大压迫和内部的种种矛盾,完全让政府退出资源配置,是乌托邦,是空想,真正做下去是灾难性的。所谓完全市场配置,让国企完全退出竞争领域,很理想化,结局是什么呢?设想一下,国企完全从石油、铁路、内陆交通等所有垄断性行业中退出,从装备工业的骨干工业,发电厂等等退出,结果是什么呢?几种可能,MBO之后,入股的人本来就没有长期打算,转一圈就走了,包袱还得留给政府,你不得不接。也可能它拿去后干得不错,但它没有长期打算,没有长期战略,现在还没有到对大工业进行技术投入的时候,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到那个时候与之对磊,玩不起。需要高度组织化的工业部门时,私人经济没有到那一步,它面对强大的跨国公司竞争的结局,一是被挤跨,二是被吞并。这是不能否认的。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在一个落后的经济处于追赶状态的国家,政府是不宜退出工业的核心部门的,尽管它是一个竞争性行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产业结构的升级、科技实力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从来就不是仅仅靠市场力量能够解决的。在发挥企业和个人积极性的同时,国家必须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并且具备将国家战略贯彻到底的能力。对基础科学和关键的产业应用技术要进行扶持并实施具体的政策。最崇尚自由竞争的美国对事关国家安全的产业尚且要实行保护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如果要实现追赶目标,更没有理由放弃政府支持,片面地信奉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信条,放弃有限的产业保护的武器,只能变成奴隶。依附性国家换个说法就叫殖民地国家。这是什么问题,社会主义强国的理想是不是要继续坚持的问题,问题的实质在这里。



转贴自乌有之乡http://www.wyzxsx.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2-28 11:19:00

赞成文章观点。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原始创新少、国家科技研发投资不够、高精尖人才缺乏,科技领域更多的还只能是一个吸收再创新的过程,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精力还应当集中于集成创新与再创新上。——但政府直接介入效果并不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政府在经济政策上予以高度重视与扶持较为恰当。见昨经济报道,国家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