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租用别人的办学许可证,办班时向对方交纳费用,出了事也找不到自己。报名收费没有固定地点,分布在一个城市的很多地方,如书店、报刊亭、大学生宿舍,即使有人查也很难查出来。同时,报名收费时只给复印纸的收据,没有证据,想反悔就反悔。还有一点是,规定“一
旦领取听课证,就不能退费”。这个规定有两个好处,一是是否办班以颁发听课证为准,如果报名人数不够不能开班,就退一点钱了事,办班人有一条退路;二是开课后如果学生不满,也不能全额退款,学生闹得凶了再说。
“黑班”和“准黑班”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吹捧某一“名师”,雇佣招生代理,另一方面不惜一切代价打击其他办班人。本来自己就是“黑班”,还要告别人是“黑班”,告了之后就有人来查,别人就得花时间应付。往往是你的广告还没有发,“黑班”就把你告了,按正规方法,你永
远也斗不过那些“黑班”,所以在我们这个圈里出现了“按规矩办事就死”的怪圈。
武汉是九省通衢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围绕当地的一所大学,有四五家培训学校,“黑班”更是不计其数,只要你像一个学生,往那一站,就会有人把你拉到“招生办公室”。你问吧,问什么有什么,学生信什么他说什么。你要问“有没有某某老师讲课”,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
你,有!过两天你要是从广告上看到这位老师在别处讲课,他还会毫不犹豫地保证“有”,并说,“要是没有,我把头割下来给你。”后来学校进行了整顿,这帮人换了个地方,到学校对面去了。
对付学生:一吓二打三退款
近两年,全国各地的考研培训班频繁出事。原因有很多。
一是授课质量差,老师不到位或效果差。2000年暑期,北京一家著名考试辅导机构的辅导班个别老师讲课效果很差,引起学生不满。而这家辅导班不仅对学生出言不逊,还动手打人。后来,这所学校对学生没有任何交代,以粗暴对待学生扬名京城。
二是授课时间缺斤短两,原先承诺的“名师”讲课时间不足。2001年,北京一个培训班原定一老师讲4次课,可第3次课时老师就说“已经结课了”,200多学生站起来和老师争执,最后发生了骚乱。
三是教务安排非常混乱。为了照顾“名师”,课程安排和上课地点经常变化,有时两次政治课的间隔竟然长达半个月,有时学生一天要换两个地点上课。
四是承诺不兑现或流于应付。有的培训班承诺有专车接送学员,而第一次接送后再也见不到校车的踪影;有的承诺培训班有资料有自编教材,事实上什么也没有。
这些事情都有可能激起学生的愤怒,而培训班的做法通常是先恐吓———再闹就把你开除,继而殴打,实在闹得厉害,大不了退一点款了事。出事的时候,“总班主”是不会出面的,而小喽罗又主不了事,往往是事情越闹越大。
学生的“名师”崇拜心理
应该说,教育服务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服务,只有接受服务后才能知道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很多听过“名师”讲课的学生都有一个体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听哪一个老师讲其实都差不多。
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认“名师”呢?
一是学生的消费心理,只要是北京的教授、名师,大家都很神往;二是学生缺乏纵向比较,听完课知道好坏了,接下来就面临考研或找工作,大家各自散去,好不好跟我也没有关系了。而第二年的学生往往很难从过来人那里得到经验教训,培训班也得以一年一年地骗钱了。
在很多学生眼里,“名师”特别是北京的“名师”能够得到命题考试的某些信息,以为能找到一条考研捷径。其实,所谓“命题组”或“命题研究组”的各种暗示、各种信息,都是培训班和讲课老师的炒作,与真正的命题毫无瓜葛。
一些专门从事考研辅导的“名师”,刚出道时确有付出,会针对考研试题有所钻研,但越到后期越是靠办班人维持他们的名气,在共同赚钱上,“名师”和办班人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考研市场太需要规范了
如果不治理整顿考研培训市场,大家都不按规则办事,“黑班”甚至办班中的“黑社会”手段横行,这个市场早晚会毁掉。
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考研会越来越热,考研市场也会越来越繁荣。学生想找一个辅导班学习、甚至找一条捷径,也在情理之中;培训班宣传自己、宣传老师也无可厚非,但现在的状况是市场上,虚假广告、虚假招生、乱收费、偷税漏税、打架斗殴都占全了。我真希望
有关主管部门能够站出来整顿整顿,让我们这些真正老老实实办班的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