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557 1
2010-02-17
近来读了《季羡林谈读书治学》一书,想谈谈其中的心得体会。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其后发表著作,论文,译注多篇,其学术成就之高,涉及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在这本书中,季老先生身体力行,谈及了读书与治学的方方面面,其中笔者认为“学术良心(学术道德)”,“人与书的关系”和“治学态度”这三个问题尤为重要,也切中广大学生与学者要害。求学为了什么?越来越多的国人正前赴后继,争先恐后地出国深造,这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将来的就业,还是为了拓展视野?我无从知晓。但是从这《季羡林谈读书治学》本书中,我寻求到了海外深造,读书治学乃至追求美好生活的真正含义。     首先是学术良心(学术道德),学术道德并非只与学者相关,其实它和每一位留学海外的学子都休戚相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位学子都要写论文呀(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学位论文)。论文是其相关学科领域内成果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正是那一篇篇精美的论文,推动着学科体系的完善,学术质量的提高甚至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国外的学生与学者因抄袭论文而被开除的案例却俯拾皆是,笔者在此不谈长篇的抄袭,只谈谈论文的细节。写论文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而写论文显然是不可取的,然而无论是欲著书立说者,还是欲海外谋生者都没有办法逃避对于名利的追求。因为科学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荣誉分配制度。马克思一生穷困潦倒,失去家庭,最后战死在书桌上,是科学制度给予了他人类最高的荣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这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哈哈!似乎扯的太远了。让我们言归正传,许多海外学子学者甚至是优秀的学者总是会忽略一些很小的细节。例如引用别人的理论或评论不注明出处,随意篡改实验或统计数据以符合他们的理论,为写论文而写论文,发表一些违背事实自己心知肚明是错误的理论等等。正式这一些小的细节,往往会决定其在治学道路上的成败,因为这些细节也足以表明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2-17 12:40:40
谢谢!谢谢!顶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