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部分 生存下去
>> 在这个困惑的年代,旧的故事崩塌,新的故事还无以为继,我们该怎么生存下去?
◆ 第19章 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
>> 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变革,所有旧故事分崩离析,至今也还没有新故事足以接续。
>> 一旦技术让我们能够设计人类的身体、大脑与心智,所有的肯定都会被推翻,就连过去以为永恒不变的事物也不例外。
>> 目前有太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在于灌输信息。这在过去说得通,因为过去信息量本来就不大,而且就连那一点信息,也不断受到各种审查制度的阻隔。现代学校出现,所有孩子都能学到读写技能,了解地理、历史和生物的基本事实,这其实是个极大的进步。但是,在21世纪,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而审查机构甚至都没有去阻挡信息的打算,反而忙于散布错误的信息,或是用不重要的事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一方面,现在没有任何ZF有能力隐藏它们不喜欢的所有信息;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想用各种互相矛盾的报道、无关紧要的话题来影响大众,完全是轻而易举。
>> 在这样的世界里,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学生手上已经有太多信息,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事实上,西方自由主义教育的理想几百年来一直如此,但时至今日,甚至许多西方学校也从未实现这个理想。教师只是把资料硬塞给学生,再鼓励学生“自己思考”。
>> 出于对集权主义的恐惧,自由派的学校特别害怕教学生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认为只要给学生提供大量资料和一点自由,学生就会构建自己的世界观。
>> 我们在未来这几十年所做的决定,将会影响生命本身的未来,而我们只能依据自己目前的世界观来做出这些决定。如果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对宇宙有整体的认识,生命的未来就只能依赖随机的决定。
>> 除了太强调提供信息,大多数学校也过于强调让学生学习一套既有的技能。
>>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创意(creativity)。说得宽泛一点儿,学校不应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 不只需要发明新的想法和产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在于,随着改变的步伐加速,除了经济会改变,就连“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也可能不同。
>> 没有人真正知道未来将如何变化,而且任何假设都可能与真正的未来相去甚远。虽然我们无法确定细节,但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 未来的重大改变,很有可能改变人生的基本架构,让“不连续性”成为最显著的特征。
>>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先在第一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的同时,也建立起稳定的身份认同。在人生的第二阶段,依靠累积下来的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
>> 但到21世纪中叶,由于改变的速度加快、人的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人一生之中的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的问题。
>> 改变总是会造成压力,所以在一定年龄过后,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改变。为某件事费的心力越多,放下它、为新的事物挪出空间也就越困难。这件事可以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解释。虽然成年人的大脑并不像我们过去以为的那么僵化,但和青少年的大脑相比,可塑性还是差了一截儿。要让神经元重新连接、突触重新排列,实在是难如登天。
>> 等到改变成为新常态,个体或人类整体过去经历的参考标准都只会慢慢降低。无论是作为个体或整体,人类都将越来越多地面对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事物。想在这样的世界过得顺风顺水,需要心态非常灵活、情感极度平衡。
>> 人类将不得不一再放弃某些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并要学会与未知和平相处。
>> 人的韧性光靠读书听课是培养不出来的。
>> 工业革命让我们对教育的想法就像一条生产线。
>> 多数大人都是一片好意,但他们不太懂现在这个世界。过去,听大人的话会是个相对安全的选项,因为在当时,他们确实懂那个世界,而且世界的变化并不快。但21世纪不一样。变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你永远无法知道,大人告诉你的到底是永恒的智慧,还是过时的偏见。
>> 技术可以带来许多帮助,但如果技术在你的生活里掌握太多权力,它就可能把你当作人质,走向它想达到的目标。几千年前,人类发明了农业技术,但这只让一小群精英富了起来,大多数人反而沦为奴隶。大多数人发现自己得顶着炎炎烈日拔草、浇水和收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技术本身并不坏。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技术能帮助你达成目标。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就很容易为你塑造目标,控制你的生活。特别是随着技术越来越了解人类,你可能会发现,好像是自己在为技术服务,而不是技术在服务你。
>> 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打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时,很容易遭到外部的操控。我们大脑中的那些声音绝不值得信赖,因为这些声音反映的总是国家的政治宣传、意识形态的洗脑手段和商业广告的殷殷召唤,更别提人体生化机制本来就有缺陷。
>> 随着生物技术和
机器学习不断进步,要操控人类最深层的情绪和欲望只会变得更简单,于是“跟着感觉走”就会越来越危险。必须下定决心,了解自己这套操作系统,要知道自己是什么、希望在人生中达到什么目标。
>> 几千年来,先知和哲人言者谆谆,要人们认识自己。而到了21世纪,这个建议的迫切性更是前所未见,因为现在已经不是老子或苏格拉底的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