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本质
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容易犯以下两种错误:
一种是轻信盲从。
不少人容易对权威或其它有影响者提供的知识与信息毫不怀疑,并随之行动,很少独立思考。
如有些人在网络看到某些新闻与评论,自己没有经过认真学习思考,没有真正搞懂其中的道理,也没有了解足够的事实真相,便相信別人的结论与观点,跟着发表附和意见。
如果别人给的观点与信息是错误的,这些人便也会跟着犯错,甚至害人害己。
这实质是“随大流”,是乌合之众情绪化、低智商的一种表现。
另一种是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的问题,是先入为主,听不进不同的但可能正确的观点、意见;或者被贪欲蒙蔽,忽略对风险情况的深入调查而落入“陷阱”。
而批判性思维可以让我们做人做事趋向成熟,并减少错误。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基于理性与客观对他人的观点与思维进行质疑与评估,并判断其对错,以避免犯轻信盲从与自以为是的错误。
西方学者理查德·保罗指出: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就是对别人与自己思维的再思考,这种思考是理性的、独立的思考。
批判性思维
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
(1)批判性思维,是人格健全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著名的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约翰 · 杜威曾提出:人和物体的最重要区别在于,人可以自我革新,而物体一成不变。物体的改变只能受到外在的影响,而人自我革新的方式在于积极、主动的去寻找正确知识的思考。
批判性思维便是这么一种“积极、主动的去寻找正确知识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它是人格健全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认识的不少学霸和优秀的职业人士都具备这种能力,相比之下,那些平庸者都是被动的、被灌输式地学习。
(2)批判性思维,是创新与文化、科技发展的驱动力。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容易获得真才实学,能够接纳新事物,具有创新精神。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的多少,决定着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各方面创新与文化、科技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3)批判性思维,是社会良知与社会公正存在的支撑。
美国学者彼得·范西昂在他所写的《批判性思维:它是什么,为何重要》文章中指出:批判性思维即便不是一个理性和民主社会的本质,也是其基础。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社会的管理者们只会唯利、唯上而不唯实,不具备批判性思维,那么这个社会还会存在多少良知与公正?
(4)批判性思维,还可以使人们避免在生活与工作中被欺骗及减少相应的损失。
在当今的信息爆炸与新事物层出不穷的的互联网时代,虚假信息与欺诈现象也很多。一个人拥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相当于拥有一双慧眼,能够有效甄别信息的真假,看破欺诈画皮,避免错误判断和错误选择及相应的损失。
掌握批判性思维的5个法则
(1)既不盲从于权威与大众,也不盲从自己。
不少人既容易轻信盲从于权威与大众,趋炎附势,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甘愿平庸;又容易自以为是,盲从于自己的偏见与贪婪,或将与之存在冲突或一时看不透的先进文化与正确思想及相应的机会予以否定,拒之门外,或上当受骗。
(2)质疑与包容。
对别人的观点与推销,永远保持第一反应:既包容异见,不说别人不对;又保持不相信的态度。
(3)质询。
对于别人任何一个观点与提供的信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的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观点与信息有什么支撑”、“这样的支撑是否合理”。最终目的是搞清楚别人讲的对不对,真不真实。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发自己思考:
别人提出的观点与结论是什么?概念是什么?
站在谁的立场上说话?最终目的是什么?
所用的材料来源于哪些渠道?这些材料可信吗?
有什么逻辑前提?用什么推理方式?
有什么实证材料?用什么归纳方式?
(4)评估。
一是看别人的逻辑上是否严密,概念是否有准确定义并前后一致,推理过程是否有效且没有疏漏跳跃。
二是看别人的逻辑是否可靠,演绎推理是否前提真实,归纳推理是否证据可靠。
我曾见到有人在网络上发文谈论中国同美国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这时就有人在留言栏里开骂:“媚外,跪舔。你不爱中国,滚到美国去吧”
这个指责是错误的,因为骂人者缺乏有效的推理过程,跳过了必要的推理步骤,导致了错误结论。
一个人赞赏一下美国,并不能等同于这个人媚外与不爱国,这个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性。
(5)多角度求证。
了解一个新的知识点与观点、信息,不要局限于一个渠道一个角度。多收集、多看看不同信息来源与不同利益立场、不同视角、不同态度的人的看法与提供的信息,这样做,既可避免与超越外部认知视野的死角与狭隘性,又可消除自己偏见的影响,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
这篇文章就写到这里。
以上我谈了3个问题,即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意义及法则。
写这篇文章,是源于我的一个愿望,希望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要被动,不要依赖別人,要主动与独立地去寻求、整合那些正确的知识、价值、方法及信息。
只有这样,才能不被蒙蔽,少犯错误,获得更多真知灼见,有助于我们去创造更好的人生,主宰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