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政府网报道﹐温家宝在1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充分考虑去年同期基数的影响﹐加强对主要指针的环比分析﹐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准确判断形势﹐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但中国政府会基于哪一套环比估测数据来制订其政策呢?在《华尔街日报》上一次的调查中﹐经济学家们估测出的数据大相径庭──这种不一致性更多缘于他们手边数据的不完备﹐而非他们的专业见解有很大不同。国家统计局最近对2008年GDP数据的修订也加剧了数据估测的难度﹐统计局尚未把修正后的数据与以前公布的数据完全衔接上。
中国央行最新修订的环比增幅估测数据更使问题雪上加霜。这些数据显示的经济增长轨迹非常平滑:
折合成年率的环比增速在2008年第四季度最低﹐仅为4.3%﹔2009年第二季度已恢复到11.4%﹔第三季度放缓至11.0%﹔随后于第四季度又加快至11.3%。
这与大多数《华尔街日报》所调查经济学家的看法有很大不同﹐后者认为:由于刺激计划的作用﹐去年第二季度增长率骤增﹔随着刺激作用的衰退﹐增速逐渐减缓。虽然央行之前的估测数据与其它经济学家的估测数据大体相符﹐但几位独立经济学家说﹐他们不知道央行是如何得出其修正后的数据的。
由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同比经济增长率和央行发布的环比经济增长率均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呈加速之势﹐如果决策者更相信这一趋势﹐他们可能更愿意采取积极措施减缓经济增长的步伐。但许多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在降温:当局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就一直在减缓银行贷款发放量的增长速度﹐新推出基础设施项目的增长速度和房地产销售的增幅也有所下降。
对《华尔街日报》最新调查做出回复经济学家包括独立经济学家盖保德(Albert Keidel)以及就职于下列机构的经济学家﹐这些机构是:美国银行/美林公司(Bank of America-Merrill Lynch)、Capital Economics、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花旗集团(Citigroup)、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和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 Andrew Bat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