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799 0
2010-02-20
  要弄清楚中国消费问题的症结,需要注意一个现象的存在,这个现象可以叫作“中国消费悖论”,即微观消费热与宏观消费冷的并存。

  从居民消费这个微观层面来看,消费不但不能说冷,而且可以说是相当的热。对于这一点,从居民家庭负债的情况也可以看得出来。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09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4.4万亿元,2009年上半年累计新增个人消费贷款6508亿元,比2008年同期多增3920 亿元。

  在另一方面,宏观的消费冷却是真实存在的。首先,近些年来我国最终消费占G D 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上个世纪80年代超过62%,2005年下降到52.1%,2008年进一步下降到48.6%。其次,是居民消费率不但占G D P的比重不断下降,其在最终消费中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目前仅为35%,远低于国际50%-70%的一般水平。在总的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率则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1988年的20.0%上升到2007年的27.3%。相反,居民消费则呈现下降趋势,由1988年的80.0%下降到2007年的 72.7%。

  宏观消费冷,特别是居民消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是否表明居民的收入水平太低,不能支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消费呢?我们当然可以这么说。老百姓的收入过低,这是一个事实,而且是近些年来一个突出的事实。这也是人们经常用来说明收入低与消费不足之间关系的证据。但这个问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和澄清。首先,我们要考虑到,在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最终转化为个人消费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公消费”就包括其中。其次,还要考虑到,在企业成本中包含的隐性个人收入和个人消费所占的比重也会远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居民实际消费的总量可能明显高于现在的35%的统计数据

  如果说目前我国的消费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不足”,那宏观消费不足的问题又怎么解释?

  要客观评估最终消费占GDP比重过低的问题,有一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这就是住房消费。购买住房的支出是人们消费支出的一部分。在支出的意义上,用于购买住房的支出与其他支出是互斥的。根据国内一家机构的数据,居民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对GDP的贡献每增加1%,相应的消费贡献将减少0.28%。如果我们将居民购买住房的支出加入消费当中,消费不足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对目前人们所说的内需不足,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方面,内需不足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也确实是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消费不足的现象也可以部分地理解为是畸形消费的问题,即居民的支出消费过多地用在了居住,尤其是购房上。带来的结果就是住房消费挤占了其他消费,在产业上的含义就是一业兴旺百业衰。这倒是可以解释我们经济中尤其是内需当中的一些矛盾的现象。但问题是,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还是一种长时期的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