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期的《晓松奇谈》里,高晓松说,过往的文人墨客里,他最想成为的是梁实秋。
盘点一下梁实秋的朋友圈,才理解了高晓松这句话的意义。
除了散文出版量至今无人超越外,梁实秋竟还创下了另一个奇迹:居然把他那个时代,半数以上的大伽都收归知己圈,打造了一个圈友神话。
他似乎仅用一句“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就俘获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心。
徐志摩、老舍、冰心、沈从文、余光中、梁思成、闻一多……每一位,都与之交往深厚,不离不弃。
我们这个时代圈友无数,知己鲜有,能有一人,心心相印,便觉足矣。梁实秋相交数人,究竟缘何?
知乎上曾经有这样一个话题。
高贵的友谊是什么样的?
有人这样总结:“趣”分享,“吃”常在,“怼”至情。
梁实秋便是完美阐释这一境界的人。
01
“趣”分享
真正供养友情的是有趣
看梁实秋的书会发现,幽默风一直是他朋友圈中的常态。
在《谈友谊》里他说:
“共享快乐,比共受患难,应该是更正常的友谊中的趣味。”
梁实秋和朋友的趣事很多。
比如,有一天,徐志摩莫名其妙的给他打电话说:“你干的好事,现在惹出祸事来了。”
梁实秋极其困惑,实在不知道什么地方得罪了这位情场才子,于是硬着头皮追问。
徐志摩这才说,自己的妹妹喜欢上了梁实秋,委托他问问意见。
梁实秋哈哈大笑。徐志摩常造访他家,喜欢和他下棋对弈,怎么会不知道他有老婆。
于是梁实秋也便煞有介事、郑重的说:“请你转告对方,在下现有一妻三子了。”
友情加一点风趣调味,等同介入谅解。
朋友的妹妹暗恋自己,本来是件尴尬的事,却这样幽默的化解了。幽默体谅的交往才能走得更远。
西方谚语说:“没有幽默感的人是一尊雕塑。”
梁实秋和闻一多是清华同学,曾一同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习。
去美国前,梁实秋因为在热恋中,就千方百计找借口,想要拖延去美国的时间。他给闻一多写信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到美国那样的汽车王国去,会不会被汽车撞死?”
闻一多比梁实秋早一年去美国,看了来信,就猜到了他的意图。
于是回信说:“我尚未被汽车撞死!”
生活本平淡,加了幽默风,人的交往秒变鲜活。
趣味从这里看,成就了一种生活态度,成为了思想交流,精神共鸣,灵魂相契的载体。
它显现着人性的至高境界,也将生活芯子里的真味,传达给了对方。
让友人愉悦,让人生愉悦,也让生命愉悦。
02“吃”常在好的友情,永远离不开吃
梁实秋喜欢吃,在他的朋友中,人尽皆知。
据说他曾经创下过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大碗炸酱面的记录。
有人问梁实秋:“您为什么对饮食特有研究?”
他实事求是的说:“只因我连续吃了八十多年,没间断。”
1938年的时候,梁实秋更是在重庆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广邀朋友一起吃饭,赏月谈天。文化界的大伽梁思成、沈从文等人,都曾在这里相聚。
梁实秋由此写了一本书《雅舍谈吃》,誉满天下。
文人谈吃,不止于食物,更在意趣。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写:
“人的心理状态常常不知不觉映射在饮食观念上,对食物抱有热情的人,也不容易受到时间或者年龄的影响。”
在中国人的美食观里,和谁一起吃,很重要。
能在一起吃的友谊,一定天长地久。
马伯庸说:“年轻时交朋友,只是因为一杯青岛纯生就可以上桌,而成年以后,我们的桌子却抬高了很多。”
梁实秋认为请朋友吃饭一定要郑重,“经手人员造帐报销那种宴会,只能算是一种病狂或是罪孽,不提也罢。”
他认为和朋友吃饭一定要融合,最好是和老婆计划半个月。
这样的想法真是太真诚了。
梁实秋很正式的写了一文章《请客》,阐述观点。除了谋划、菜品,连请客的氛围都设想的相当周到。
如此深情,哪一个朋友不愿意和他持续友谊?
能在一起吃,是让人开心的。如此郑重的吃在一起,就让人久久难忘了。
吃成了情感的润滑剂。
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一起吃过城隍庙的肉火烧,一起走过白浪河边的亚星桥,一起看过风筝广场的舞蹈,一起说,咱俩奇好!”
03“怼”至情不打不相识,朋友至终身
中国有句古话:“不打不成相识。”
梁实秋交友最奇葩的方式是“互怼”成朋友。
作为文艺批评家,他曾和鲁迅就进行过一场“骂战”,也曾批评过冰心“不适宜写诗。”
职业评论家,总是眼光犀利。
然而友情经过“怼”,见证了真诚,也就增进了解,意外的结缘契合。
所以梁实秋与鲁迅的长孙周令飞晚宴一见面,便热情亲切。
虽然年龄相差巨大,但梁实秋不停为周令飞夹菜。周令飞更是和这位祖辈畅谈北京的旧河、小吃、冰糖葫芦……毫无年龄代沟。
文学史上两大笔杆,抛开“宿敌”,私下里,家人的友情竟是这样亲切动人。
而就在批评了冰心的诗不久,梁实秋也和这位女作家在一艘轮船上相遇。
他们初次见面的对话是这样的。
梁实秋说:“您到美国修习什么?”
冰心说:“文学。您修习什么?”
梁实秋答道:“文学批评。”
文学与文学批评,对立,矛盾,共生,阴差阳错的缔结了二人一生的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