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搞语言研究的“专家”说:二代身份证被指有四处语病。《咬文嚼字》的主编说:看到如此错误百出的用语用词用字混乱状况,真的内心十分苍凉(引自:凤凰网,2010年2月6日)。这则新闻提醒我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份证,上面果然存在所述语病。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阵欢喜,一种生活在好时代的温暖油然而生,真是高兴啊。
虽然看到别人难过,自己开心不对。……可是我是真的开心啊。专家说:语病之一就是:二代证”印有照片的一面有“公民身份”字样,而另一面则印有“居民身份证”字样。而“居民”和“公民”是两个概念。——是的,有个矛盾。可是有个矛盾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典型的过渡时期,转型时期特色,恰恰是反映了我国社会文明前进的历程。重要的是:身份证上有了“公民”两个字。
“居民”两个字本来也无不可,是个表示存在于某一个地区的人的中性概念。但自从国家把地区划分为城市和乡村,将“居民”划分为“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之后,“居民”两字有意无意地就有了将人束缚在某块地域,某种身份的嫌疑。建国以后的身份证就有了通过身份证号码划分个人所在区域的功能。现在,在传统的“居民身份证”上有了“公民”——这一充满平等感和国家自豪感的称谓,无论如何应该说是一种进步。
至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当然存在,可是不重要。因为我们处在一个转型的社会里面,本来就要允许从原有的状态过渡到新的状态——通过“摸着石子过河”式的过渡,本来就是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逐渐成功的经验,这在文字上也得到体现。
作为中国的一员,现在正在经历着在个人的身份证件上从“居民”到“公民”的过渡,心中无论如何都是泛着欢喜和温暖的。我只想说:把那些悲伤给那些“专家”,我的欢喜留给我吧!
这种欢喜是非常真实的,尤其是前天看到一则新闻说:“火车票购票实名制悄然松绑,十余种其他证件也可以证明实名,用以购买火车票”的时候。那些证件中,其中有一个是:过期身份证!——你想不到吧。我想了想,这又是一件好事。因为身份证难免丢失,如果其他证件未能发挥替代性的身份证明作用,那才是真正的“杯具”。——以前不常有身份证丢失了之后,补办之前成为“非人类”的事例吗?那“过期身份证”是为什么?我想想其实也很温暖啊,谁的身份证最容易过期还没有补办?当然是居住在偏远农村,信息蔽塞的农民了。谁又在火车站,在火车上的流动性最高,当然是证件容易丢失,身份证容易过期的农民工兄弟了。——这是过期身份证的温暖。
专家说,其他的语病还包括:“公民身份号码”用语不妥,因为身份没有号码。“生日”以“出生”表示妥等等。可是亲爱的朋友,你知不知道,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化,不断发展的“活”的系统,不要说我们现在常用的“共和”、“民主”、“发展”等词来自日文的翻译,当前也有越来越多的外来语、简化语和“新词”进入我们的生活和书本——古代有何尝少过呢?只不过有些人捧着盗坟掘墓得到的“牙慧”不放,却忘记了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前进、快速全球化、快速创造的新时代。至于语言,只要你懂我懂,你侬我侬,其他的,who c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