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l0815 发表于 2019-6-30 21:59 
哦,那你给大家伙讲解一下。
建国后近30年的和平时期发展,咱们要人有人,要地有地,领导咋说下面人就咋 ...
你大概是被人严重洗脑了,竟把建国近30年连肚子都填不饱这种谎言当成事情来说。
首先,你先说说你自己,或者你的家人,在建国前30年是否经历过连肚子也填不饱的日子?
如果在建国前30年,你家是城镇居民,那就说说,你或你的父母那时候是干什么工作的?每个月的粮食定量是多少?那时候,全国城镇居民的粮食定量标准都是一样的,绝大部分城镇居民每个月的粮食定量标准是绰绰有余的,只有特殊情况的少数家庭粮食定量不够,主要是那些家里年青小伙子比较多,饭量大,而所从事的工种的粮食定量标准比较低(如教师之类),只要在亲戚、邻里之间稍作调剂,问题就能解决,不存在哪个城镇居民填不饱肚子的问题。
如果在建国前30年,你家是农村居民。那只要你说出,你家在什么省、什么地区?你家几口人、几个劳力、每年挣多少工分?你们那儿每10个工分的工分值是多少?我就能估算出:(1)你家每个劳力每年平均的出勤天数大约是多少天?你家是属于那种比较勤劳的农民,还是属于那种比较懒惰的农民?(2)你家那时候的大致生活水平如何?在你们所在的那个省、那个地区,大致属于较贫困,还是较富裕的生活水平?
至于农村居民的肚子填不填得饱的问题。当时的国家有规定:农村生产队每年生产的粮食,如果因为收成不好,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人均标准,不但可以免交一切农业税,而且政府还发放救济粮,补足最低人均标准。每年秋后粮食分配,国家规定,70%按人头平均分配,30%按各家所挣的工分分配,这就保证了那些孩子老人多、劳动力少的家庭也能分到足够的粮食。加上各家自留地所产粮食(越是贫困地区,人均自留地面积越大),没有听说过那个地方的农民填不饱肚子(至于那时的农民生活不富裕,比不上现在的富裕程度,倒是真的)。
我当年当插队知青的那个生产队,队里有一位青年社员是个盲人。队长安排他长年在副业队的编织组劳动。这位盲人社员一辈子除了“剖篾”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劳动技能,更不能下地种庄稼了。他的每天工作就是将其他社员从山上割回来的野生竹子剖成篾条,供另一些社员编背篓或竹笠所用。但这位盲人剖篾又快又好,不输于任何一位眼睛好的人,生产队也给他记较高的工分。他每天在副业队编织组里一边劳动,一边与组里的其他社员说说笑笑,颇不寂寞。由于他一年360天天天出勤,风雨无阻,一年下来,他所挣的工分比任何一位健康的社员挣得还要多(其他在大田里劳动的社员,一到下雨天就没法出工了,只能呆在家里),秋后从生产队分到的钱和粮食最多,自己的粮食吃不完,还能调剂给他的兄弟家。我后来离开了那个村子。八十年代集体经济解散后,我就不知道这个盲人农民以后的生活境况了。
我的老家在杭州,我有一位亲戚在杭州近郊农村。在那个年代,他家所在的生产大队由于社队企业办得好,成为出了名的富队。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家所在的生产大队每10个工分的工分值达到了2.60元(如果不是上级反复强调不能再高,可能还会更高些),在他们那个大队,一个壮劳力平均每月的收入,比当时杭州城里一个局长的工资还要高。至于实际生活水平,更是远高于一个局长(因为农村居民很多生活消费是不需要花钱的)。
所以,说那个时候填不饱肚子的人,如果你是农民,也请你摆一摆,你那个时候挣多少工分?每10个工分的工分值是多少?
小岗村的村民那个时候确实是经常跑出去要饭,但我敢肯定,这些跑出去要饭的人,每年在生产队出勤的天数一定很少,几乎没有挣到多少工分。我也敢肯定,这帮懒鬼一定没有种好生产队的庄稼(很可能连自留地里的庄稼也没有种好),即使出勤的日子,他们也每天在地里糊弄日鬼,所以地里长不出好庄稼,所以他们就填不饱肚子,要出去讨饭。